郁震宏(七○后生人,桐乡市大麻镇人,任中华书局编辑三年,参与编辑《全元诗》、《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数十种。曾在北师大文学院开设《楚辞》课) 宋元时期,桐乡(当时为崇德县)的名门望族当首推莫氏。莫氏属于稀姓,但在桐乡却有两支,而且均为望族,一支居县城(今崇福镇),一支居青镇(今乌镇)。青镇莫氏为土著,县城莫氏本钱塘人,两宋之际莫琮迁居崇德,莫琮生了五个儿子:莫元忠、莫若晦、莫似之、莫若拙、莫若冲。这五兄弟后来都中了进士,成为中国科举史上的佳话,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五桂坊”,这个地名至今还在。 莫琮五子登科,这样的福气不是一般人能有的,《三字经》里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宋朝人都把莫琮与五代时候的窦燕山相比,其实,莫琮的福气比窦燕山还大,除了五子登科,莫琮还有一个女儿,嫁给本县的陈家,生了三个儿子:陈之纲、陈之纶、陈之经。陈氏三兄弟又都考中了进士,正应了一句老话:“三代不出舅家门。” 青镇的莫氏进士也不少,有莫抃、莫泽、莫及、莫之御等,其中莫泽官至刑部尚书。桐乡陈氏除了莫琮外孙家,还有一支也是名门望族,出了一代名臣陈垲,字子爽,号可斋,官至资政殿大学士,谥号“清毅”,《宋史》有传。陈垲的父亲陈炳,本是福建人,因为在崇德县做主簿,爱其风土之美,遂定居于此。陈垲的儿子陈铸,也是进士,官都承旨。 崇福镇五桂坊里,除了莫氏,还住着一个望族——蔡氏,南宋时期蔡开、蔡辟两兄弟都考上进士,因此坊里又多了一个小地名,叫“桂华里”。蔡氏祖籍福建仙游,南宋时期,蔡开、蔡辟的父亲蔡材才始迁居崇德,蔡材是北宋名臣蔡襄的八世孙。与蔡材一道迁居崇德的还有他的堂叔蔡源,蔡源的后代中,有一支迁到德清县,后来成为德清县四大家族之一。可以说,崇德、德清的蔡氏是同根同源的。 如果说崇福镇莫氏是宋元时期崇德县第一家族,那么梧桐镇徐氏毫无疑问算是第二家族了。徐氏世居凤鸣里(今梧桐镇),南宋时期,徐浚与他的三个儿子徐远、徐逢、徐迈都考中进士,徐浚的族弟徐纲,徐纲的两个儿子徐龟年、徐逢年也都是进士,而且居官都颇著声望。史称凤鸣里徐氏:“登进士科者相望,视他聚落为仅有。” 宋元时期,崇德县城里还有一个坊,叫“袭桂坊”,是因陆氏而名。陆氏祖籍高邮,两宋之际迁居崇德。南宋时期,陆氏出了陆埈、陆镳、陆德舆等多位进士。 石门镇张氏也是宋元崇德望族。石门张氏分两支——东张、西张,戴表元《石门张氏园》诗“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写的就是这两张。西张后来比东张出名,主要是因为西张出了个张伯淳,他是元初名臣,还是赵孟頫的姐夫。张伯淳,《元史》有传。 钱氏也是宋元崇德望族,钱氏分为钱林、洲泉两支。按文献记载,吴越王钱镠曾寓居钱林,发迹以后在钱林造了祖祠,由此蛛丝马迹来看,钱林的钱氏跟吴越王可能是有点关系的。洲泉望族钱氏确实是吴越王的后裔,钱昱是吴越王钱佐的长子,按文献记载,他是第一个定居洲泉的钱王后人。后来还有钱勰、钱文等名臣,都是宋朝的地方名人。钱林以“钱”命名,洲泉本名“洲钱”,也带有“钱”字,这里面可能是有点名堂的,可惜文献不足,只能悬想了。 元朝时期,上市的俞姓也是地方望族,出了兄弟举人——俞镇、俞锐,其中俞镇是乡试第一名,也就是解元。俞氏本为开封人,宋室南渡后定居杭州,宋朝末年,迪功郎俞应龙从杭州迁居崇德县,他就是俞镇的曾祖父。俞镇的父亲俞天民,官嘉兴路儒学教授,与著名文人邓文源为至交。 宋元两代,是桐乡历史文化上非常辉煌的时期,名门望族林立,影响至今未已。除了以上所举,还有李、贝、王、黄、辅、程、鲍等望族,范厂长说:其他的望族,比如我们范家,你有空到“相州画林”里去,边喝茶边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