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驻萧山记者 金婷婷 通讯员 朱华丽)欣赏着600多年前悠扬的细十番旋律,聆听非遗专家们的高见,近日,一年一度的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和第七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为市民呈上了两大“非遗”盛事。 曾在2016年少年央视春晚亮相的楼塔折子戏《挂画》,也走进了本次“非遗”展演。 折子戏《挂画》需要表演者利用“跷功”和“椅子功”,在凳子扶手上完成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萧山伢儿朱杭豫是这场表演的“主心骨”,舞台上的她如燕子一般灵巧飞翔,时而单脚站立在椅子扶手上,时而从左椅子扶手跳到右椅子扶手上,基本功着实了得。 拾起非遗“珍宝”,唤起世代“乡愁”,在此次“非遗”论坛上,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的非遗专家们发表了各自对“非遗”项目传承保护的高见;“非遗”展上,丝绸画缋、萧山花边制作、徐同泰土法制酱技艺、南宋官窑瓷制作技艺等20余个萧山“非遗”项目悉数亮相。 目前,萧山区共有各级各类非遗项目97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十大类别,认定区级代表性传承人65人,建立省市级非遗基地7个。 为了让这些萧山故事继续发扬他们的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萧山区级财政每年拨付60万元专款用于非遗保护日常工作。同时,萧山区已连续举办七届非遗保护工作研讨会和非遗展览,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015年起,萧山区开始探索“非遗+互联网”的新模式,经过政府采购等一系列规范程序,为全区“非遗”项目建立专题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助力非遗项目的传承,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