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洪思明 通讯员 章洁 记者 毛长久 很多人都看过京剧、越剧、黄梅戏等中国传统戏剧,可舞台上的戏具是怎样做的却知之甚少。家住西湖区古墩社区的汪海清,干了半辈子的戏具制作,是杭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屈指可数的非遗传承人。 古荡社区服务中心,挂了一块“汪海清工作室”的牌子,每到节假日,汪海清师傅就在这里教小朋友或者老年人创作。 装修的残木料做成堂牌、吃完的甲鱼壳用来画脸谱、坏掉的拖把扎成方锤……各种变废为宝的戏具、脸谱堆满了他的工作室。 “16岁那年因为家里困难,我辍学去杭州美艺锦绣戏具厂学艺,那时一眼就相中了做戏具的活。”汪海清说,当时他拜厂里冷福宝老师傅为师。 没想到,这一干就是50多年。 经他之手,木头、毛竹、布料、铁丝等常见材料,做成了鲁智深的月牙铲、二郎神的三尖刀、将官们的长宝剑等各种精美戏具。 堂牌、盾牌等戏具用到最多的是沥粉技术。“先在木板上复制好画稿,然后根据线稿沥粉,等粉线干透后设色、贴金。”汪海清介绍说。 “木工、金工、美工、画工、油漆,这些我们都要会做,脑子一定要灵光。”汪海清说。 痴迷戏具的汪海清,还自学了和戏具技艺相通的京剧脸谱绘画。 “事先需要将废纸一类加工成纸浆,然后利用内脱胎技术压制成一个纸质的素面具。不管是黑脸的张飞还是黄脸的典韦,都可以用颜料勾画出来。” 一直以来,汪海清致力于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撰写了50多篇关于专业技艺的学术论文。 他坦言:“时代变了,戏剧没多少人要看,但戏具制作的概念、工艺必须与时俱进。” 比如,如今很多人喜欢把脸谱用作室内装饰,汪海清便发挥想象力,葫芦瓢、孩铃鼓面、甲鱼壳都成了他的创作平台。在汪海清家有一个特殊的习惯,每次只要家里人吃甲鱼,都会把壳留下来洗干净备用,然后写上食用日期,等下次汪海清在甲鱼壳上画脸谱时又写上创作日期,每一片甲鱼壳都是独一无二的脸谱。 不久前的万圣节,他还给小朋友们画鬼脸,社区居民们都逗趣地说老手艺玩出了新花样。“现在,做戏具的很少了,我们的老一套不行了,但是这个技艺是相通的,我可以把它往外扩充开来,变着方式来做我的传统活。”汪海清说。 让汪海清欣慰的是,老友家的外甥拜他为师,学了剧装戏具这个技艺,还在良渚博物馆附近有了自己的艺术品公司,并以此为生。从这里出来的不仅有传统的戏具,还有为各种舞台表演、狂欢节派对等娱乐活动制作的道具,传统技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上图:汪海清制作的脸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