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11月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07:区县(市)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打好“五位一体”组合拳
最后的“城中村”要拆了
老手艺玩出了新花样
“西湖峰会”小青荷绽放
淳安出了个“多彩玛璜”
富阳场口中学 喜庆建校60周年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后的“城中村”要拆了
2016-11-09
待拆的汤家井村(社区)。

首席记者 杨蓥晖

通讯员 余小平 洪一飞

实习生 洪明思

7日中午,立冬有雨。

汤家井半个社区的老人们,都围坐在文化礼堂里看戏——戏班子是特地从绍兴市嵊州请来的,越剧《状元斩母》唱到兴起时,冷飕飕的台下一阵阵喝彩。

要连唱3天,就像过年一样热闹,而另一件大事,也在这个离湘湖很近的百年老村传开——“今天开始量房了吧,你拆不拆?”“总要拆的,包公出来了,等下说吧,看戏看戏……”

“咣咣咣,锵——”

“第一个给量了”

闹猛戏台的另外一头,是戴利福的家。

一大早,59岁的戴利福就让社区的人把房子给量了——4层楼,500多平方米——老戴一家7口人,在这里已经住了14个年头,看着今年93岁的父亲渐渐老去,也看着家里添丁进口。

老戴家门口,有着汤家井社区最老的一口古井,老人说,晚上拿着电筒往下照,还能看到几尾鲫鱼在游动——因为社区里有10多口这样的老井,也成了社区名的由来。

量房之后,老戴的老伴儿有些舍不得,“还不知道能住多久,大半辈子住在这里,洗洗涮涮的水都是门口井里打的,以后就过不上这么宽敞的日子了。”

“你要说支持还是不支持?我们肯定是支持的,”老戴说,“不然,我也不会第一个让‘村里’来量房了,是不是?不过,你们要帮我想想过渡房的问题,7个人怎么住最好?”

就像是一记响亮的锣鼓声,戴利福家的量房成为社区156户人家正式拆迁“炸开”的引信。而在接下来的20天,这场隐藏着百姓各方利益诉求的量房运动,会在公开谈论或者交耳私语中,继续角力。

“3个月的孩子怎么补偿?”

离戴利福一个转角的王美英家,也在第一天让社区把房子给量了。

量是量了,王美英心里还是有点犯嘀咕,就是出生才3个月的小孙子,这面积得怎么补偿?是不是也能算上一个大人的份?

看社区书记汪建东正好来串门,王美英就一股脑儿把问题问了个干净。汪建东告诉她,“这当然算一个大人的份啊,如果你们是独生子女的话,能补偿90平方米,如果以后还生二胎的话,还能再补10平方米。”

王美英的老父亲也走了出来,“建东啊,你以后分房时候,把我们家放在一个楼梯,这样我们照应起来方便。”——他们家8口人,能补偿的房子超过400平方米,这么大的面积,分几套是肯定的——汪建东笑笑说,“这个随你,你的房子,你自己做主,我们也想你们家住在一起,有个照应。”

3年前的阳光拆迁尝试

汤家井社区虽地处滨江最南部,却是当地最早尝试阳光拆迁的。

3年前,汤家井有两个项目,一个是沿山河的整治,一个美女山路的修葺,涉及184户人家的拆迁——谈到一小半人家的时候,谈不下去了,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越拖着,到后面补偿得越多;越到后面,前面签字的人越觉得有暗箱操作,风言风语一出,停摆了。

在村(社区)里当了10多年书记的汪建东,后来想了个办法,把拆迁的账目全部公开,还给自己套了个“紧箍咒”,“如果发现后面签字的人补偿得比前面的多,就按一赔三的倍数,赔给前面签字的人;如果谁举报属实,同样可以拿到一赔三的补偿金。这个在我们这里的老话,叫‘靠硬’。”

这么一来,这碗水非得端平了。老百姓看着干部“硬气”也公平,一条贯穿整个村的美女山路,就这么修了起来——现在这条宽敞村道的一侧,还有着当年拆房的痕迹。汪建东说,“我们还是继续要用这个阳光拆迁的办法,公平、公正、公开,从前期开会的情况来看,超过8成的老百姓,还是愿意拆的。”

最后的“城中村”

似乎谁也能没有料到,这个至今仍然保留萧山方言的滨江“村庄”,也毫无例外被城市化进程挟裹向前。

而在当地长河街道的版图上,汤家井成为最后一个待拆的“城中村”——过去三年间,在“三改一拆”的宏大背景下,12个撤村建居的“城中村”被逐渐整村拆迁,交地3470余亩。长河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力军说,“都说拆迁是天下第一难事,但我们通过民主拆迁和阳光拆迁,把‘要我拆’变成‘我要拆’,拆不拆让村民说了算,使得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并能够让老百姓获利。”

如果“谈判”进展顺利的话,这儿的百姓将正式搬入城市高楼,从而彻底告别近百年的山村生活,“对一户家庭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尽管如此,这个处于激荡变化前端的“村庄”,表面上仍然波澜不惊,大家围坐在一起安心听着社戏,“咣咣,锵——咣咣咣,锵——”

“戏台以后留着,大家想看戏的话,还可以回来,也算给汤家井留个乡愁的地标。”汪建东说。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最后的“城中村”要拆了
2016-11-09
待拆的汤家井村(社区)。

首席记者 杨蓥晖

通讯员 余小平 洪一飞

实习生 洪明思

7日中午,立冬有雨。

汤家井半个社区的老人们,都围坐在文化礼堂里看戏——戏班子是特地从绍兴市嵊州请来的,越剧《状元斩母》唱到兴起时,冷飕飕的台下一阵阵喝彩。

要连唱3天,就像过年一样热闹,而另一件大事,也在这个离湘湖很近的百年老村传开——“今天开始量房了吧,你拆不拆?”“总要拆的,包公出来了,等下说吧,看戏看戏……”

“咣咣咣,锵——”

“第一个给量了”

闹猛戏台的另外一头,是戴利福的家。

一大早,59岁的戴利福就让社区的人把房子给量了——4层楼,500多平方米——老戴一家7口人,在这里已经住了14个年头,看着今年93岁的父亲渐渐老去,也看着家里添丁进口。

老戴家门口,有着汤家井社区最老的一口古井,老人说,晚上拿着电筒往下照,还能看到几尾鲫鱼在游动——因为社区里有10多口这样的老井,也成了社区名的由来。

量房之后,老戴的老伴儿有些舍不得,“还不知道能住多久,大半辈子住在这里,洗洗涮涮的水都是门口井里打的,以后就过不上这么宽敞的日子了。”

“你要说支持还是不支持?我们肯定是支持的,”老戴说,“不然,我也不会第一个让‘村里’来量房了,是不是?不过,你们要帮我想想过渡房的问题,7个人怎么住最好?”

就像是一记响亮的锣鼓声,戴利福家的量房成为社区156户人家正式拆迁“炸开”的引信。而在接下来的20天,这场隐藏着百姓各方利益诉求的量房运动,会在公开谈论或者交耳私语中,继续角力。

“3个月的孩子怎么补偿?”

离戴利福一个转角的王美英家,也在第一天让社区把房子给量了。

量是量了,王美英心里还是有点犯嘀咕,就是出生才3个月的小孙子,这面积得怎么补偿?是不是也能算上一个大人的份?

看社区书记汪建东正好来串门,王美英就一股脑儿把问题问了个干净。汪建东告诉她,“这当然算一个大人的份啊,如果你们是独生子女的话,能补偿90平方米,如果以后还生二胎的话,还能再补10平方米。”

王美英的老父亲也走了出来,“建东啊,你以后分房时候,把我们家放在一个楼梯,这样我们照应起来方便。”——他们家8口人,能补偿的房子超过400平方米,这么大的面积,分几套是肯定的——汪建东笑笑说,“这个随你,你的房子,你自己做主,我们也想你们家住在一起,有个照应。”

3年前的阳光拆迁尝试

汤家井社区虽地处滨江最南部,却是当地最早尝试阳光拆迁的。

3年前,汤家井有两个项目,一个是沿山河的整治,一个美女山路的修葺,涉及184户人家的拆迁——谈到一小半人家的时候,谈不下去了,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越拖着,到后面补偿得越多;越到后面,前面签字的人越觉得有暗箱操作,风言风语一出,停摆了。

在村(社区)里当了10多年书记的汪建东,后来想了个办法,把拆迁的账目全部公开,还给自己套了个“紧箍咒”,“如果发现后面签字的人补偿得比前面的多,就按一赔三的倍数,赔给前面签字的人;如果谁举报属实,同样可以拿到一赔三的补偿金。这个在我们这里的老话,叫‘靠硬’。”

这么一来,这碗水非得端平了。老百姓看着干部“硬气”也公平,一条贯穿整个村的美女山路,就这么修了起来——现在这条宽敞村道的一侧,还有着当年拆房的痕迹。汪建东说,“我们还是继续要用这个阳光拆迁的办法,公平、公正、公开,从前期开会的情况来看,超过8成的老百姓,还是愿意拆的。”

最后的“城中村”

似乎谁也能没有料到,这个至今仍然保留萧山方言的滨江“村庄”,也毫无例外被城市化进程挟裹向前。

而在当地长河街道的版图上,汤家井成为最后一个待拆的“城中村”——过去三年间,在“三改一拆”的宏大背景下,12个撤村建居的“城中村”被逐渐整村拆迁,交地3470余亩。长河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力军说,“都说拆迁是天下第一难事,但我们通过民主拆迁和阳光拆迁,把‘要我拆’变成‘我要拆’,拆不拆让村民说了算,使得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并能够让老百姓获利。”

如果“谈判”进展顺利的话,这儿的百姓将正式搬入城市高楼,从而彻底告别近百年的山村生活,“对一户家庭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尽管如此,这个处于激荡变化前端的“村庄”,表面上仍然波澜不惊,大家围坐在一起安心听着社戏,“咣咣,锵——咣咣咣,锵——”

“戏台以后留着,大家想看戏的话,还可以回来,也算给汤家井留个乡愁的地标。”汪建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