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6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11:西湖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化石
预案的重要性
晨曦里的牵牛花
“绝境长城”背后的冷知识
茗屋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都市周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茶的印
茗屋
2016-06-17
(茗屋/来楚生)

叶梓(诗人,兼写散文,自称西北茶客)

来楚生是杭州萧山人。

我曾在那里生活过三年多,在萧山日报执编副刊,在和作者的交往中结识了尊敬的李仲芳先生,他沉浸于地方史地,写过不少好文章。他的《听雨楼看画》里就有《安处楼主来楚生》、《来楚生略论》等专题研究的文章。读过这些文章,我对来楚生也多了些文化关注,还专程过江去看他的展览,写过一篇《乱头粗服》的小文章,收录在我的散文集《客居萧山》里,以记其事。

后来,又见到他的一方闲印:茗屋。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茗屋”者,当为来楚生为朋友或者为自己的喝茶之地刻下的一款闲章。如果是赠予之作,那另当别论;如果是给自己的把玩之作,那这方“茗屋”该在哪里呢?来楚生有一方“鄂渚生,浙水长,沪渎游”的自用闲,可谓他坎坷经历的总结概括。来楚生祖籍浙江,1903年出生于湖北武昌,辛亥革命后跟随父亲回到浙江老家完成中小学业,后考入上海美专学习,数年后移居杭州,与潘天寿等人时有切磋。抗战爆发后又举家迁居上海,直到1975年病逝于。

这就是他一生的简略履历。

来楚生以肖形印尤其是佛像印闻名于世并独步天下,但他的其他印章则多从汉简而来,这也是他与不众不同的地方。当代印人吴颐人在《走近来楚生》里对他的印刻谈得比较精到:来翁所刻,无论姓氏印、收藏印,或斋馆别号印,皆古雅隽永,闲章则文辞清新,僻典俚语如信手拈来;所作肖形印,或生肖、花卉、草虫,或仙佛传说、民谣俚语,尽取汉画像石、画像砖法出之,质朴浑成,妙不可言,可谓别开生面,前无古人。尽管如此,他仍是一个被时代有所遗忘的人。我特别赞赏李仲芳先生关于来楚生人生经历的一段总结:来楚生没有沙孟海的秘书经历,没有潘天寿的校长资历,也没有唐云的玲珑潇洒,更没有王个簃的“笔墨当随时代”的活络脑子,来楚生更像一个在工厂里默默无闻的技术员、工程师。就是这样一个“技术员”“工程师”,晚年迎来了他篆刻的春天,刻了不少印章。而且,他用自己的落寞下酒,用自己的孤独对茶,走完了自己的漫长一生。

不知为什么,写到来楚生,我竟然想起张岱笔下的朱楚生。

“楚楚谡谡,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的朱楚生,是一代名伶,一生凄婉,我并不是因为名字的相同把他们连在一起,而是来楚生也有一段灰暗的人生经历。他初至上海时,生活没有着落,又遇妻子生产而死,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儿子,痛不欲生的来楚生悲叹自己的生活真是遇到鬼了。他甚至给自己取号“然犀”。为什么取“然犀”,这是他取自《世说新语》里晋人温峤的一段典故。

说了这么多,茗屋在哪里?

——我也不知道。

我见到的这方印章,只有印文,没有多余的半点说明文字,所以,印章的背景无从得知,不好判断。但观其印,有汉简的萧疏之气,与文人吃茶所讲究的清寂之气极为契合,甚至能让人想起元代诗人倪瓒的那首《茶屋图》:

龙门秋月影,茶屋白云泉。

不与世人赏,瑶草自年年。

上有天池水,松风舞沦涟。

何当蹑飞凫,去采池中莲。

白云泉边的茶室,荷花田田,风雅清嘉,而来楚生刀笔之下的“茗屋”,也会有一眼干净清冽的泉水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茶的印
茗屋
2016-06-17
(茗屋/来楚生)

叶梓(诗人,兼写散文,自称西北茶客)

来楚生是杭州萧山人。

我曾在那里生活过三年多,在萧山日报执编副刊,在和作者的交往中结识了尊敬的李仲芳先生,他沉浸于地方史地,写过不少好文章。他的《听雨楼看画》里就有《安处楼主来楚生》、《来楚生略论》等专题研究的文章。读过这些文章,我对来楚生也多了些文化关注,还专程过江去看他的展览,写过一篇《乱头粗服》的小文章,收录在我的散文集《客居萧山》里,以记其事。

后来,又见到他的一方闲印:茗屋。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茗屋”者,当为来楚生为朋友或者为自己的喝茶之地刻下的一款闲章。如果是赠予之作,那另当别论;如果是给自己的把玩之作,那这方“茗屋”该在哪里呢?来楚生有一方“鄂渚生,浙水长,沪渎游”的自用闲,可谓他坎坷经历的总结概括。来楚生祖籍浙江,1903年出生于湖北武昌,辛亥革命后跟随父亲回到浙江老家完成中小学业,后考入上海美专学习,数年后移居杭州,与潘天寿等人时有切磋。抗战爆发后又举家迁居上海,直到1975年病逝于。

这就是他一生的简略履历。

来楚生以肖形印尤其是佛像印闻名于世并独步天下,但他的其他印章则多从汉简而来,这也是他与不众不同的地方。当代印人吴颐人在《走近来楚生》里对他的印刻谈得比较精到:来翁所刻,无论姓氏印、收藏印,或斋馆别号印,皆古雅隽永,闲章则文辞清新,僻典俚语如信手拈来;所作肖形印,或生肖、花卉、草虫,或仙佛传说、民谣俚语,尽取汉画像石、画像砖法出之,质朴浑成,妙不可言,可谓别开生面,前无古人。尽管如此,他仍是一个被时代有所遗忘的人。我特别赞赏李仲芳先生关于来楚生人生经历的一段总结:来楚生没有沙孟海的秘书经历,没有潘天寿的校长资历,也没有唐云的玲珑潇洒,更没有王个簃的“笔墨当随时代”的活络脑子,来楚生更像一个在工厂里默默无闻的技术员、工程师。就是这样一个“技术员”“工程师”,晚年迎来了他篆刻的春天,刻了不少印章。而且,他用自己的落寞下酒,用自己的孤独对茶,走完了自己的漫长一生。

不知为什么,写到来楚生,我竟然想起张岱笔下的朱楚生。

“楚楚谡谡,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的朱楚生,是一代名伶,一生凄婉,我并不是因为名字的相同把他们连在一起,而是来楚生也有一段灰暗的人生经历。他初至上海时,生活没有着落,又遇妻子生产而死,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儿子,痛不欲生的来楚生悲叹自己的生活真是遇到鬼了。他甚至给自己取号“然犀”。为什么取“然犀”,这是他取自《世说新语》里晋人温峤的一段典故。

说了这么多,茗屋在哪里?

——我也不知道。

我见到的这方印章,只有印文,没有多余的半点说明文字,所以,印章的背景无从得知,不好判断。但观其印,有汉简的萧疏之气,与文人吃茶所讲究的清寂之气极为契合,甚至能让人想起元代诗人倪瓒的那首《茶屋图》:

龙门秋月影,茶屋白云泉。

不与世人赏,瑶草自年年。

上有天池水,松风舞沦涟。

何当蹑飞凫,去采池中莲。

白云泉边的茶室,荷花田田,风雅清嘉,而来楚生刀笔之下的“茗屋”,也会有一眼干净清冽的泉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