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嘉兴记者 陈建芳 通讯员 许丹英 每年端午节,嘉兴南湖总是特别“闹猛”。全市几十支踏白船队伍都会汇集到这里为市民和游客奉上精彩绝伦的表演。 踏白船俗称“摇快船”,是嘉兴民间的一项传统水上运动,11个黝黑壮实的选手站在摇摆不定的木船上非常惊险和刺激。 这个月,湘家荡湘南社区的踏白船船队就要去参加端午踏白船表演赛了。出征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为这条历经百战的木船找一个好“医生”。 “从天热修到天凉”,船匠曾是吃香活儿 “5年船龄,3条木板都坏掉了,必须换新的。”王文强,今年79岁,当地人习惯叫他阿彩师傅。在湘家荡的修船人中,他是最年轻的,其他人要么去世了,要么做不动了。 阿彩师傅出生在一个木匠世家,手艺是祖传的。“以前,湘家荡的每户人家都有一条船。”阿彩师傅回忆,当时湘家荡的水面上种满了菱角,一条小船是种菱人家的必备家当。菱农们种菱、收菱都离不开船,采完菱后装在船上运到街上去卖。有不少人划船到嘉兴市区去卖菱,一路上通常要花2个小时。 “就像现在修车一样,木船每年都要修,还要刷油漆。”阿彩师傅说,以前每年的夏季都是修船的高峰期,“从天热修到天凉。”根本停不下来。 “20岁到30岁的这10年光景,船修得最多。”阿彩师傅介绍,那时候他承包了湘家荡一带大部分木船的修理工作。那时候修一艘船通常是2元,和种地相比,收入还算不错,所以这个行当在当时挺吃香的,要来拜师的人也络绎不绝。 后来,修船的价格一路上涨,3元、5元、10元……再到几十元、上百元。阿彩师傅说,虽然价格涨了,但是自从钢筋水泥船出现以后,木船就渐渐退出了市场,来修船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十几个徒弟都去做装修了。修船又脏又累,现在还没什么生意,自然没人愿意再干这个了。”阿彩师傅说,现在他接的活也越来越少了,来找他修的就是一些捞水草的木船和端午踏白船的比赛用船。 自制“家伙”有年头,平生最爱修船活儿 聊天过程中,阿彩师傅拿出一个小木箱。斧头、刨子、锯子、墨斗、凿子、捻凿、捻锤、掏锯、送钉器、拆凿、圆钉……这些在地上排了好几列的“家伙”大部分是老人自己制作的。 “这些工具都有几十个年头了。”说话间,阿彩师傅熟练地用竹棍捞起一点油灰,嵌进踏白船侧面的缝隙里,随后将麻丝和着油灰将缝隙填平,再用凿子反复敲打。敲打时会发出一阵阵“穷滴滴、穷滴滴、穷滴、滴滴滴!”节奏感很强的声响。 “怎么样才算是补好了这个缝呢?这个技巧和火候就是船匠师傅的一种感觉。”阿彩师傅说,这道工序是船匠的主活。先要用旧的麻袋作为原料,和上少量的桐油反复搡成麻筋饼状,这个步骤叫“捣麻筋”。随后用专业的榔头和凿子,把麻筋嵌凿在缝隙里。 “补一条船需要多长时间?”阿彩师傅说,船的每一条缝都要填好,不然的话就会漏水。一条踏白船光填缝就需要十几天时间。 阿彩师傅的手艺在湘家荡一带是出了名的,甚至大桥镇、步云镇等地都有人来找他修船。“他们上门找我,我就做一点。”阿彩师傅知道,随着自己年纪大了,这门修船的手艺,很有可能会失传。 “我这一辈子造过房子,做过家具,但是最喜欢的还是修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