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12月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16:快抱团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快抱团·这个牛 百万计划致敬手艺人
兰溪老奶奶手工棉鞋 古朴GUCCI风 秒杀UGG
他的壶能拿到手的 都是好刀工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兰溪老奶奶手工棉鞋 古朴GUCCI风 秒杀UGG
2016-12-02
单棉鞋:鞋底加了层薄棉絮、鞋帮是加绒的,暖和又轻巧,适合当下季节穿。
蚌壳棉鞋:式样古朴,穿脱方便,适合居家或办公室穿。黑底铜钱纹,有人说是古朴版GUCCI。
绑带棉鞋:护脚背、护脚踝,跟脚牢。红底铜钱纹亮丽,富有喜感;蔷薇花比较有朝气、时尚,富有活力,年纪轻的穿,也不会显老气。
喜欢老奶奶手艺的,请扫码关注快抱团下单,把手工棉鞋带回家。

大妈们称霸广场舞的时代,在明代著名戏剧家李渔的故里兰溪,有一群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却热衷于祖上传下来的老手艺,10年做了5万双纯手工布鞋。

30多个老奶奶,加起来有两千岁了,最年轻的69岁,最大的87岁,谁这么有能耐把这么多老奶奶聚拢来做布鞋?这个人其实也是奶奶级了。51岁的李彩兰已经做了外婆,原是兰溪国营鞋厂的职工,二十年前下岗后到北京散心时发现,老北京布鞋生意很好,回来就找附近的老奶奶们帮忙做鞋卖。

她们每天天亮起床,给家人做好早饭再开始干活,黄昏收工又为家人准备晚饭,晚饭后在村里走走八九点钟睡觉,第二天早上又聚在一起,聊着聊着就把活儿干了。她们说老了老了,每个月还能赚个千儿八百零花钱,很开心。遗憾的是,十年来,已经有十多个老奶奶先后离开。

李彩兰也尝试找年轻人来做,可是,她们做不了,布鞋的产量一年不如一年,很无奈。

朱锦兰 87岁 1天纳1只鞋底

做一双鞋子,需要五到七天,工作量最大的是纳鞋底。因此,纳鞋底的老奶奶们也最多。

朱奶奶手里这双鞋底是42码的,她先从鞋腰处下针,沿逆时针方向,顺着鞋形纳圈,且每一圈的针脚必定是斜行,而非平行。这样,才结实。

二三十分钟的时间,奶奶已纳好最外围也是最长的一圈,有156针。朱奶奶说,她8岁时,就跟着母亲学做鞋,已经做了70多年了。现在,她一天还能纳一只鞋底。一年下来赚个七八千元,贴补家用。

徐素香 76岁 1天搓两双鞋的麻线

纳鞋底用的麻线是野生苎(zhù)麻做的。麻线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鞋子的结实和美观。

搓麻线,必须有两样工具,一是冷水,二是瓦片。干的苎麻浸在冷水盆里,分撕成2股,再在瓦片上,搓成线。现在天冷了,不要说浸着冷水干活,就是干站着,手都舍不得伸出来。

一根合格的麻线必须是这样的:5米多长的麻线,没有接头处没有结节,不然,纳鞋底时拉不过去,断了,整根就废了。

一般,一根麻线5.5米长。一双鞋子需要5根麻线。徐奶奶一天搓10根麻线。

诸葛苏芹 69岁 1天上鞋4双

上鞋,就是把鞋底和鞋面缝合在一起。它如同房子上梁。一双鞋子能不能成为成品,就看这一道工序了。

诸葛奶奶是诸葛亮的后代,她的手特别巧,上鞋底,这种面子活,干得快又好。上鞋讲究的就是个“正”字。鞋子上下左右,要方方正正,不能歪斜。她一天能上个三四双,偶尔上个五双,属顶尖的了。

诸葛奶奶坐在儿子的三层小洋楼前做活,她说,自己不喜欢打麻将,别的重活也干不了,就喜欢做鞋子,自己有高血压、气管炎,要是去打麻将,输了赢了都不好,指不定血压又上去了呢。

冬天来了,老奶奶们最近在忙着做棉鞋,面料是传统的灯心绒料,鞋底用麦面糊(面粉调成)把它一层层糊起来,共36层,其中的夹心层是她们琢磨出来的独家技术,这样的鞋底既结实又不会弓起来,再彻底晾干,不会霉烂。

鞋绑絮上新年的棉花后,再用手工定点,缝起来,这样絮好的棉花就不会移动,保持均匀。

兰溪老奶奶手工棉鞋,一针一线,古法纯手工制作。男女有各种尺码、花色可选,样式分“蚌壳”和“绑带”两种。

小提醒:1.手工布鞋全由布制成,鞋底不那么耐磨、耐湿,建议打一个牛筋底。如需老奶奶们给打底,请另付40元。

2.由于棉鞋絮了棉花,冬天又要穿厚袜子,可买比正常鞋码大一码的,这样,穿着舒适又暖和。 (应巧盈/文 朱凌飞/摄)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兰溪老奶奶手工棉鞋 古朴GUCCI风 秒杀UGG
2016-12-02
单棉鞋:鞋底加了层薄棉絮、鞋帮是加绒的,暖和又轻巧,适合当下季节穿。
蚌壳棉鞋:式样古朴,穿脱方便,适合居家或办公室穿。黑底铜钱纹,有人说是古朴版GUCCI。
绑带棉鞋:护脚背、护脚踝,跟脚牢。红底铜钱纹亮丽,富有喜感;蔷薇花比较有朝气、时尚,富有活力,年纪轻的穿,也不会显老气。
喜欢老奶奶手艺的,请扫码关注快抱团下单,把手工棉鞋带回家。

大妈们称霸广场舞的时代,在明代著名戏剧家李渔的故里兰溪,有一群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却热衷于祖上传下来的老手艺,10年做了5万双纯手工布鞋。

30多个老奶奶,加起来有两千岁了,最年轻的69岁,最大的87岁,谁这么有能耐把这么多老奶奶聚拢来做布鞋?这个人其实也是奶奶级了。51岁的李彩兰已经做了外婆,原是兰溪国营鞋厂的职工,二十年前下岗后到北京散心时发现,老北京布鞋生意很好,回来就找附近的老奶奶们帮忙做鞋卖。

她们每天天亮起床,给家人做好早饭再开始干活,黄昏收工又为家人准备晚饭,晚饭后在村里走走八九点钟睡觉,第二天早上又聚在一起,聊着聊着就把活儿干了。她们说老了老了,每个月还能赚个千儿八百零花钱,很开心。遗憾的是,十年来,已经有十多个老奶奶先后离开。

李彩兰也尝试找年轻人来做,可是,她们做不了,布鞋的产量一年不如一年,很无奈。

朱锦兰 87岁 1天纳1只鞋底

做一双鞋子,需要五到七天,工作量最大的是纳鞋底。因此,纳鞋底的老奶奶们也最多。

朱奶奶手里这双鞋底是42码的,她先从鞋腰处下针,沿逆时针方向,顺着鞋形纳圈,且每一圈的针脚必定是斜行,而非平行。这样,才结实。

二三十分钟的时间,奶奶已纳好最外围也是最长的一圈,有156针。朱奶奶说,她8岁时,就跟着母亲学做鞋,已经做了70多年了。现在,她一天还能纳一只鞋底。一年下来赚个七八千元,贴补家用。

徐素香 76岁 1天搓两双鞋的麻线

纳鞋底用的麻线是野生苎(zhù)麻做的。麻线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鞋子的结实和美观。

搓麻线,必须有两样工具,一是冷水,二是瓦片。干的苎麻浸在冷水盆里,分撕成2股,再在瓦片上,搓成线。现在天冷了,不要说浸着冷水干活,就是干站着,手都舍不得伸出来。

一根合格的麻线必须是这样的:5米多长的麻线,没有接头处没有结节,不然,纳鞋底时拉不过去,断了,整根就废了。

一般,一根麻线5.5米长。一双鞋子需要5根麻线。徐奶奶一天搓10根麻线。

诸葛苏芹 69岁 1天上鞋4双

上鞋,就是把鞋底和鞋面缝合在一起。它如同房子上梁。一双鞋子能不能成为成品,就看这一道工序了。

诸葛奶奶是诸葛亮的后代,她的手特别巧,上鞋底,这种面子活,干得快又好。上鞋讲究的就是个“正”字。鞋子上下左右,要方方正正,不能歪斜。她一天能上个三四双,偶尔上个五双,属顶尖的了。

诸葛奶奶坐在儿子的三层小洋楼前做活,她说,自己不喜欢打麻将,别的重活也干不了,就喜欢做鞋子,自己有高血压、气管炎,要是去打麻将,输了赢了都不好,指不定血压又上去了呢。

冬天来了,老奶奶们最近在忙着做棉鞋,面料是传统的灯心绒料,鞋底用麦面糊(面粉调成)把它一层层糊起来,共36层,其中的夹心层是她们琢磨出来的独家技术,这样的鞋底既结实又不会弓起来,再彻底晾干,不会霉烂。

鞋绑絮上新年的棉花后,再用手工定点,缝起来,这样絮好的棉花就不会移动,保持均匀。

兰溪老奶奶手工棉鞋,一针一线,古法纯手工制作。男女有各种尺码、花色可选,样式分“蚌壳”和“绑带”两种。

小提醒:1.手工布鞋全由布制成,鞋底不那么耐磨、耐湿,建议打一个牛筋底。如需老奶奶们给打底,请另付40元。

2.由于棉鞋絮了棉花,冬天又要穿厚袜子,可买比正常鞋码大一码的,这样,穿着舒适又暖和。 (应巧盈/文 朱凌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