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6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23:买书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买书人:诗神一笑 买书表情:赚到 在南京逛书店,赚到一场群口相声
买书人:夏丽柠 买书表情:怀念 去医院打针,买本书看就忘了疼
买书人:绿如蓝 买书表情:痴狂 爱薛涛,就把与她有关联的人的书全买来
买书人:小贝他爸 买书表情:惊喜 淘书之乐,因为常常有“小确幸”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都市周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买书人:诗神一笑 买书表情:赚到 在南京逛书店,赚到一场群口相声
2016-06-26

买书表情:赚到

在南京逛书店,赚到一场群口相声

去南京公干四天,逛书店是必修科目。一号线,珠江路,轻车熟路,南京旧书店的分布图早已融进血液里,仿佛闭上眼睛,仅凭无声的书香招引,就能摸进那些毫不起眼的门面。

品雨斋还是那么逼仄,店门隐秘,一不小心就会错过。这家书店的特色是大部头多,折扣力度大,毫不逊于电商。但是对于一个旅客来说,大部头绝非好选择。轻便是第一要素。书要薄,要轻,要老,要稀少,贵一点无妨。然而这样的书绝不会出现在品雨斋的书架上,包括专放旧书的阁楼。你对着那些花花绿绿的书脊,连抽出来翻到版权页的兴致都没有。

唯楚在汉口路,是家好书店。但请记住一点:如果没有一个资深老司机带路,再好的书店也不会对你敞开心扉。你可以在老板脸上找到礼节性的笑容,但绝对拿不到仓库的钥匙。《听涛室人物谭》成为此次唯楚之行的唯一纪念品。而两年前的夏天,我的收货是满满一书包。

吃了碗鸡杂面,可口得热泪盈眶。如果说这次买书经历有什么值得回味的事,必然首推这一碗面。学人旧书店就在面馆边上,店里三个南京大叔正在互相调侃打趣,不亦乐乎。南京话的发音本身就透着一股油腔滑调,听起来别有谐趣。我默默享受着生动活泼的民间语言,以致于忘了挑书。对于书的蹩脚和草率我不愿着墨太多,又不忍白白听一场南京群口,最后买了本《曹雪芹墓石论争集》,当作门票钱。

这样的收成毕竟太过寒酸。心有不甘,第三天下午坐三号线,去太平南路的古籍书店。进店门已近五点半,而打烊的时间是六点。匆匆浏览一遍,看中一套《知堂遗存》。此书当年100元就可以拿下,总想着机会还多,不急着出手。一晃多年,竟成了走俏之物。架子上的这部书,函套磨损严重,显眼处粗暴地标着380元的价格。既来之,则买之,总不能路上花费一小时,逛只逛十分钟,最后还空着手灰溜溜地折回酒店。同时看中的还有一套《百家词》,两巨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打算次日再来细看。

在南京最后一天,上午九点半就跑去古籍书店,原计划是买下那套《百家词》。偶然看到二楼有家店中店,牌匾上写着“耕砚斋”,架上满满堆着线装书。负责人姓林,没聊几句就引为知音,递上了名片。谈到了古书的行情,电商对实体店的冲击。多数时候都是他在滔滔不绝,我的心思都在书架上,偶尔回应一句,引导他的谈兴。看中了两种书目,说是书店自留的工具书,概不外卖。又问有没有苏州人的小集子,答曰没有,不过卖掉过不少,都是库存的,全新的,廉价的。问他库存还有么?答曰还有很多,就是不卖。好不容易在深锁的书橱里看到一套油印的昆剧唱本,让他拿出来看看,是苏州戏曲研究室1984年印的“传统昆剧演唱珍本汇编”,共印了三种,分别是《浣纱记》《一捧雪》和《风筝误》,每种三册,标价100元一册。本来要900元,就算我800元。书很好,价不低,既然有缘相识,花点钱又何妨?估摸着四天来陆续所获,勉强可把背包装满,《百家词》那样的庞然大物就只能放弃了。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买书人:诗神一笑 买书表情:赚到 在南京逛书店,赚到一场群口相声
2016-06-26

买书表情:赚到

在南京逛书店,赚到一场群口相声

去南京公干四天,逛书店是必修科目。一号线,珠江路,轻车熟路,南京旧书店的分布图早已融进血液里,仿佛闭上眼睛,仅凭无声的书香招引,就能摸进那些毫不起眼的门面。

品雨斋还是那么逼仄,店门隐秘,一不小心就会错过。这家书店的特色是大部头多,折扣力度大,毫不逊于电商。但是对于一个旅客来说,大部头绝非好选择。轻便是第一要素。书要薄,要轻,要老,要稀少,贵一点无妨。然而这样的书绝不会出现在品雨斋的书架上,包括专放旧书的阁楼。你对着那些花花绿绿的书脊,连抽出来翻到版权页的兴致都没有。

唯楚在汉口路,是家好书店。但请记住一点:如果没有一个资深老司机带路,再好的书店也不会对你敞开心扉。你可以在老板脸上找到礼节性的笑容,但绝对拿不到仓库的钥匙。《听涛室人物谭》成为此次唯楚之行的唯一纪念品。而两年前的夏天,我的收货是满满一书包。

吃了碗鸡杂面,可口得热泪盈眶。如果说这次买书经历有什么值得回味的事,必然首推这一碗面。学人旧书店就在面馆边上,店里三个南京大叔正在互相调侃打趣,不亦乐乎。南京话的发音本身就透着一股油腔滑调,听起来别有谐趣。我默默享受着生动活泼的民间语言,以致于忘了挑书。对于书的蹩脚和草率我不愿着墨太多,又不忍白白听一场南京群口,最后买了本《曹雪芹墓石论争集》,当作门票钱。

这样的收成毕竟太过寒酸。心有不甘,第三天下午坐三号线,去太平南路的古籍书店。进店门已近五点半,而打烊的时间是六点。匆匆浏览一遍,看中一套《知堂遗存》。此书当年100元就可以拿下,总想着机会还多,不急着出手。一晃多年,竟成了走俏之物。架子上的这部书,函套磨损严重,显眼处粗暴地标着380元的价格。既来之,则买之,总不能路上花费一小时,逛只逛十分钟,最后还空着手灰溜溜地折回酒店。同时看中的还有一套《百家词》,两巨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打算次日再来细看。

在南京最后一天,上午九点半就跑去古籍书店,原计划是买下那套《百家词》。偶然看到二楼有家店中店,牌匾上写着“耕砚斋”,架上满满堆着线装书。负责人姓林,没聊几句就引为知音,递上了名片。谈到了古书的行情,电商对实体店的冲击。多数时候都是他在滔滔不绝,我的心思都在书架上,偶尔回应一句,引导他的谈兴。看中了两种书目,说是书店自留的工具书,概不外卖。又问有没有苏州人的小集子,答曰没有,不过卖掉过不少,都是库存的,全新的,廉价的。问他库存还有么?答曰还有很多,就是不卖。好不容易在深锁的书橱里看到一套油印的昆剧唱本,让他拿出来看看,是苏州戏曲研究室1984年印的“传统昆剧演唱珍本汇编”,共印了三种,分别是《浣纱记》《一捧雪》和《风筝误》,每种三册,标价100元一册。本来要900元,就算我800元。书很好,价不低,既然有缘相识,花点钱又何妨?估摸着四天来陆续所获,勉强可把背包装满,《百家词》那样的庞然大物就只能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