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柳展雄 借用跟莎士比亚相关的一则名言,来描述他的主君伊丽莎白一世,“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伊丽莎白”。正统史家看到的是一代贤帝,女王励精图治,为英国奠定霸权;文人骚客看到的是宫闱艳闻,探求伊丽莎白一世的童贞秘密;经济学家眼里自然是金钱关系,在《王室与巨贾》一书中,女王无异于寻常家庭主妇,开源节流,为油米酱醋发愁。 表面上她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像个凶狠的老母鸡,孵育着英吉利民族”(一位传记作家的评语)。仔细深究,会发现所谓“凶狠的老母鸡”其实是个鸽派,女王从未主动挑起过战端。 伊丽莎白之所以一再避战,不是因为她爱好和平,而是因为穷。前任君主留下烂摊子,外债高达22.7万英镑,英国是个经济弱国,财富仅为法兰西的四分之一。 她不放过任何一个抠门的机会,1587年秋,西班牙军队暂缓出征的消息传来后,英国政府立刻解除战备状态,从海军伙食费里省出2430英镑。次年无敌舰队之战结束后,朝廷偃武修文,海内承平,27年不闻干戈。相反的,鹰派大臣分外好战,甚至自掏腰包去打仗,莱斯特支援尼德兰起义时,抵押自己的地产来充作军费,女王拨款仅仅是他的一半。 为了套取现金,女王把自家能卖的东西尽可能卖掉,王室领地是能卖的,农田的售价折合该地20年的收入,城市用地大约是15年的收入,在她统治的最后10年里把土地卖掉了52万英镑,尼尔·弗格森称之为国企私有化的原型;爵位也是能卖的,伊丽莎白增设878个爵位,专门向富裕地主和新兴中产阶级开放。 当然最经典的敛财手段,放高利贷是少不了的。宫廷里一大批贵族向女王欠钱,债务人名单里还有她的情夫,埃塞克斯伯爵欠了3.2万英镑,莱斯特伯爵则是3.5万。中国有谚云“亲兄弟也要明算账”,这句话放在这个语境则成了“老情人也要明算账”。莱斯特死后,伊丽莎白没收他的家产以作偿还。 吝啬的女王还创造了一种特殊方法,那就是巡游。伊丽莎白每年夏季率领一支庞大的旅行团,去外地避暑。跟普通人旅游不同,皇家出行不花钱,所有费用由对方承担。 运送行李是征用贵族领地的民工,一次巡游至少需要400辆马车;为了迎接伊丽莎白,大臣专门修建了豪华别墅;向这位女士表达绅士风度,就要给她礼物,掌玺大臣帕克瑞恩曾送上价值400镑的钻石花束;最后陪她娱乐、打扑克牌,你总不能让女王输钱。 还有大群奴仆、警卫、马夫,打点这些人也需要钱。和女王打猎、供应礼品、举行招待会,全套旅程花费两三千镑,相当于一个大庄园主的全年收入。在中世纪,国王出巡的本意是展示君主威仪,震慑诸侯,而伊丽莎白把它作为省钱的招数,将经济负担转嫁到臣属。 贵族一听到女王来访问,就胆战心惊。他们也无法抗议,只有三十六计走为上,在巡游之前赶紧逃出自己领地,简直就像躲瘟神。除了夏季出游外,女王平日里休闲活动尽可能去外场,虽然她喜欢跳舞,但很少在自己的宫廷举办舞会,都是去臣下的官邸。 现代人通常所见的女王画像,背景多为娱乐社交场合,伊丽莎白穿着华贵衣裙,一派珠光宝气。然而跟她的父亲、姐姐比较,女王已经相当节俭,1560年王室每天的开支约100英镑,仅为玛丽·都铎的三分之一。这些钱是女王一分一分省出来的,可既有的财政措施均非长久之计:祖上家产总有卖光的时候。当伊丽莎白一世黔驴技穷时,托马斯·格雷欣登上舞台。 或许格雷欣这个人不出名,但“格雷欣法则”众所周知,意即“劣币驱逐良币”。他出身金融世家,四代为商,与欧洲长期经贸来往,从军火交易到谈判借债,各种业务无所不包。托马斯去世之前,已成为当时世界最富有的20人之一。伊丽莎白对他委以重任,托马斯多次商谈贷款,协定利率,稳住了不列颠经济,同时英国王室的良好信誉在银行业传开。 正如赖建诚之书的结论,无论是格雷欣家族,还是伊丽莎白政府,都无力挑战欧陆财团。但对于小小的岛国来说,新兴的金融工具至关重要。1560年格雷欣家族在伦敦市中心建起巨大的交易所,这个地方集交易、仓储、服务于一体,以后成为日不落帝国的经济大动脉。 格雷欣之前,都铎王朝的财政依靠强征暴敛与帝王术;格雷欣之后,则依赖利息、汇率的计算运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格雷欣等一批专业理财人士缔造近代化收支体系,英伦金融城的第一块砖石就此砌成。 《王室与巨贾》,赖建诚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