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遥 公益人士 4月11日起,云南大理洱海数千家餐饮客栈停业待查,只有通过了污水处理核查的店家才能在5月10日后恢复营业。这是对洱海周边多年来环保问题的一次集中纠正。这一事件再次令“逃离大理”成为热议词。 也就是去年,留下一封辞职信,然后来到丽江大理开个店铺,就能热闹地炒作一番。然而,大理的一次震动,让叫嚣着要静静心灵的来自远方的投资者又开始鼓噪着逃离。这不像是要追寻内心的平静,而是像股市里的热钱一样,不是疯牛就是疯熊。 大理丽江最好的因素,是那种远在异乡的陌生人社会里互相之间的彬彬有礼,以及远离工业文明的蓝天白云。在这样的天地里,可以关上手机,泡上一壶茶,安安静静地读书,或者在阳光下打个小盹,感受现代社会里难得的采菊东篱下。 如果说要来这里赚钱,倒也是一片掘金的好地方。恰恰是这种财富的神话,反而吸引了更多的人离开都市,来到远方。但这也是国内无数古镇都在经历的一种尴尬——因为曾经的偏远无意躲开了枯燥单一的现代化,保留了传统与古朴,安宁的世界吸引了一批愿意寻找另外一种生活可能的人。也是那些怀着诗意的前行者,让远方变得浪漫起来。然而,越有特色的生活在高速传播的时代注定不能成为世外桃源,名声远扬之时,也是疯狂的资本涌入之日,无数快钱热钱在资本的推手下无孔不入。 揣着热钱的投资者或许忽略了,这些古朴的地方并没有完整地发育起成熟的商业文化,作为投资来说要面对许多不可知的风险,包括突然而来的“一刀切”。而原本火爆的旅游,也有不少正是建立在粗暴的盈利模式上,故而不断出现天价酒托、导游打人等等行为。这种互害的模式,正是扰乱一个古镇清静的最大祸首,而地方政府运动式的“一刀切”,也让古镇的稳定盈利模式变得难以捉摸。 对到大理生活的人来说,政府当初“默许”了客栈的疯狂发展,又一夜间“一刀切”关停,对赶热闹圈钱的旅游模式是一次重击,对认真热爱古镇的居住者是闷头一击。 逃离大理,是不同人群的愤懑。在呼喊逃离的背后,关键是那些去到远方的人能否尊重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