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7年7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13:经济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A股惊现“黑色星期一”,后市该如何配置?
中证工银财富基金指数 正式发布
“高温津贴”缘何成了“四季歌”?
杭州实现企业网上登记 助推“最多跑一次”改革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温津贴”缘何成了“四季歌”?
2017-07-18

阮妍妍

最近这几天,全国多个地方“热浪滚滚”,“高温津贴”再次成了新闻话题。据新华社报道,经过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仍存在高温津贴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事实上,“高温津贴”并不是一个新鲜词语,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12年出台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还进一步对“高温津贴”作出了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高温津贴为何在发放过程中依然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笔者认为主要还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其一,对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不够。虽然多个地方已经出台处罚规定,但是从总体来看,最高不超过2万元的罚款金额偏低,对用人单位的威慑作用不够,甚至还可能出现“发钱还不如接受处罚”的“悖论”。

其二,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不强。在新华社的这篇报道中,有些劳动者要么不知道有“高温津贴”这回事,要么表示“给不给还不是老板说了算。”这样的认知和已经执行多年的“高温津贴”政策明显不相称。但就此将责任归咎于劳动者显然又是有失公允的。毕竟,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劳动者相对比较弱势, 让他们为了数百元钱去举报用人单位也不太可行。

最后,没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目前,各地高温津贴的发放标准不一,怎么发,发多少并没有上升到强制性国家标准,难免会造成一些地区的高温津贴多年不变。

“高温津贴”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益,现在却成了年年唱、年年落实“不到位”的“四季歌”,难免让人心寒。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宣传,使“高温津贴”的发放深入民心,另一方面还要加大政府部门查处力度,用健全的法律和制度进行严格约束,从而使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加大。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高温津贴”缘何成了“四季歌”?
2017-07-18

阮妍妍

最近这几天,全国多个地方“热浪滚滚”,“高温津贴”再次成了新闻话题。据新华社报道,经过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仍存在高温津贴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事实上,“高温津贴”并不是一个新鲜词语,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12年出台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还进一步对“高温津贴”作出了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高温津贴为何在发放过程中依然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笔者认为主要还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其一,对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不够。虽然多个地方已经出台处罚规定,但是从总体来看,最高不超过2万元的罚款金额偏低,对用人单位的威慑作用不够,甚至还可能出现“发钱还不如接受处罚”的“悖论”。

其二,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不强。在新华社的这篇报道中,有些劳动者要么不知道有“高温津贴”这回事,要么表示“给不给还不是老板说了算。”这样的认知和已经执行多年的“高温津贴”政策明显不相称。但就此将责任归咎于劳动者显然又是有失公允的。毕竟,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劳动者相对比较弱势, 让他们为了数百元钱去举报用人单位也不太可行。

最后,没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目前,各地高温津贴的发放标准不一,怎么发,发多少并没有上升到强制性国家标准,难免会造成一些地区的高温津贴多年不变。

“高温津贴”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益,现在却成了年年唱、年年落实“不到位”的“四季歌”,难免让人心寒。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宣传,使“高温津贴”的发放深入民心,另一方面还要加大政府部门查处力度,用健全的法律和制度进行严格约束,从而使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