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7年7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15:文体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15
希腊最强中锋加盟广厦男篮
指南
《悟空传》与《青禾男高》 双双上映
杭州今秋将迎来 华语电影盛典
中国计量大学 要打一场足球“保卫战”
学生运动会前哨
浙江戏曲联盟成立
浙江胜利剧院
良渚人的衣食(上)
体彩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良渚人的衣食(上)
一个族群或民族,尤其是在早期历史时期,其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所能利用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这些因素首先会最直接地反映在族群的衣食住行上。
2017-07-11

良渚文化最吸引人的地方,当然是玉器、漆器、丝绸、玉礼制以及大型土筑工程,但在惊叹之余,你可曾想过:良渚文化时期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力可用于制玉、营建、烧陶、纺织、髹漆……他们又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地制造这些精美之器,营建这些大型工程?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的农业已负担得起这些非农业劳动人口的衣食之需,因为他们的生产力已能产生剩余产品,从而使社会发生等级分化。为了维持这种等级社会的运行,他们需要使用“神权”和“政权”的双重统治和管理,因此他们需要玉、绸、漆、陶等一切精美的器物用作祭器和礼器,需要高土台上宏伟的庙宇、祭坛和权贵墓地,以确立人有等级、权力神授的思想观念。

良渚农业已进入犁耕阶段,这对农田的开垦和翻耕极为有利,水井和灌溉系统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水稻的种植面积,而水稻在现代育种技术出现之前,一直是单位产量最高的一种粮食作物。丰富的水产资源和高超的舟楫、网捕技术,使这一代的先民放弃了低效率、低能量的食贝模式,以食鱼为主,并与稻米配合,组成了后来被司马迁称作“饭稻羹鱼”的膳食结构模式。这个组合不仅保证了先民们基本的能量和营养所需,而且鱼类富含的赖氨酸和卵磷脂,使这一带先民的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得到了充分的保证,这或许就是良渚文化在礼制、文化、艺术等方面引领潮流的一个“智商”基础。但稻米和鱼肉的蛋白质含量都不是很高,这一点对先民的体格发展会有些影响。最初,人们是通过狩猎获取鹿、猪、水牛等野生动物来补充肉食,但良渚文化时期,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加之劳动力紧缺,因此狩猎活动在良渚文化时期已不多见,肉食转而以家猪为主。猪是一种非常适应稻作农业和江南地理环境的家畜,这一点至今如此。农业副产品、残羹剩饭、漫山遍野的果实、草木都是猪的食物,尤其是江南盛产的水草和蛇,更是猪的美味佳肴。但江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园艺业的发展,遗址中发现的蔬、果遗存大多来自野生采集。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良渚文化时期粮食生产已能基本满足口粮需求,因此像早期考古学文化中那种大量采集菱角、橡子等淀粉类坚果补充粮食不足的现象,在良渚文化中已经看不到了。

豆、盘、钵、碗等食具的出现,说明良渚人已有饭、菜之别,不再是饭菜一锅煮,这一点决定了中国餐饮的基本模式。席地围坐的餐饮遗迹,则预示着食仪的萌芽,而食仪从某种角度讲,正是整个礼制的基础,孔子就曾说过:“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据俞为洁《良渚人的衣食》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良渚人的衣食(上)
一个族群或民族,尤其是在早期历史时期,其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所能利用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这些因素首先会最直接地反映在族群的衣食住行上。
2017-07-11

良渚文化最吸引人的地方,当然是玉器、漆器、丝绸、玉礼制以及大型土筑工程,但在惊叹之余,你可曾想过:良渚文化时期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力可用于制玉、营建、烧陶、纺织、髹漆……他们又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地制造这些精美之器,营建这些大型工程?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的农业已负担得起这些非农业劳动人口的衣食之需,因为他们的生产力已能产生剩余产品,从而使社会发生等级分化。为了维持这种等级社会的运行,他们需要使用“神权”和“政权”的双重统治和管理,因此他们需要玉、绸、漆、陶等一切精美的器物用作祭器和礼器,需要高土台上宏伟的庙宇、祭坛和权贵墓地,以确立人有等级、权力神授的思想观念。

良渚农业已进入犁耕阶段,这对农田的开垦和翻耕极为有利,水井和灌溉系统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水稻的种植面积,而水稻在现代育种技术出现之前,一直是单位产量最高的一种粮食作物。丰富的水产资源和高超的舟楫、网捕技术,使这一代的先民放弃了低效率、低能量的食贝模式,以食鱼为主,并与稻米配合,组成了后来被司马迁称作“饭稻羹鱼”的膳食结构模式。这个组合不仅保证了先民们基本的能量和营养所需,而且鱼类富含的赖氨酸和卵磷脂,使这一带先民的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得到了充分的保证,这或许就是良渚文化在礼制、文化、艺术等方面引领潮流的一个“智商”基础。但稻米和鱼肉的蛋白质含量都不是很高,这一点对先民的体格发展会有些影响。最初,人们是通过狩猎获取鹿、猪、水牛等野生动物来补充肉食,但良渚文化时期,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加之劳动力紧缺,因此狩猎活动在良渚文化时期已不多见,肉食转而以家猪为主。猪是一种非常适应稻作农业和江南地理环境的家畜,这一点至今如此。农业副产品、残羹剩饭、漫山遍野的果实、草木都是猪的食物,尤其是江南盛产的水草和蛇,更是猪的美味佳肴。但江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园艺业的发展,遗址中发现的蔬、果遗存大多来自野生采集。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良渚文化时期粮食生产已能基本满足口粮需求,因此像早期考古学文化中那种大量采集菱角、橡子等淀粉类坚果补充粮食不足的现象,在良渚文化中已经看不到了。

豆、盘、钵、碗等食具的出现,说明良渚人已有饭、菜之别,不再是饭菜一锅煮,这一点决定了中国餐饮的基本模式。席地围坐的餐饮遗迹,则预示着食仪的萌芽,而食仪从某种角度讲,正是整个礼制的基础,孔子就曾说过:“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据俞为洁《良渚人的衣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