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热点热评 我们给出 中肯意见 幼年失怙,身体严重残疾,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以648分高分被清华录取的甘肃考生魏祥,写下求助信,恳请校方提供“陋宿”一间,方便母亲陪读照顾学业。清华招生办通过微信公众号迅速回复,“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字里行间洋溢气度与温情,让回信迅速刷爆网络,也在此间引发“如何相信”的争论。 无论如何,这样的互动,体现高校担当,释放社会善意,值得肯定。就在这样的互动中,人们看到母亲的自强自立,更看到孩子的乐观与自信。事实正是如此,魏祥的优秀,绝不止于学业。他平日里和同学的平等相处,快乐交往,他身上所洋溢着的阳光豁达,恰如网友所评价,比起逆境,魏祥内心的快乐和力量更让人尊重,他的生活没有因境遇不同而漏掉美好和快乐。 “你在经历疾病和丧亲之痛后,依然选择了坚强和努力,活成了让我们都尊敬和崇拜的样子。”这是清华回信所给予的热情回应。从后来的媒体报道可知,回信执笔者高丽莹,来自河北承德,2014年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正是在校期间参加校招生办工作,让她有机会第一时间看到魏祥的来信。事实上,在高丽莹小时候,父亲曾患重病,妈妈一个人撑起了四口之家。“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悲苦”,尽管成长经历各有曲折,内心或许颇怀戚戚。 魏祥背后,我们更不应忽略这样一个事实。数字显示, 2015年,全国就有超过3000名残疾人考生被普通高校录取。他们当中,像魏祥这样失去自我生活能力、需要亲人护理的,估计不在少数。可是,有关于他们的生存状况,却极少被关注到。事实上,现在很多大学里针对残疾学生的设施并不完善,缺少足够的资源及支持系统,使得魏祥这样的考生一“室”难求。他们如何在艰难当中迈进大学校园,又是如何度过4年大学校园生活,关注魏祥的境遇,更不能忘记这样一个群体。 大力推行融合教育,让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同学习,共成长,将特殊孩子包含在主流教育环境之内,此举不仅符合国际理念,更在于充分实现教育公平。拿事件中的魏祥来说,尽管后顾之忧得到妥善解决,获得了校方两室一厅的特批,然而,从事后报道也可看出,网络上的意外“爆红”,并不符合母子初衷。在他们内心当中,并不希望将自己的苦难,过多暴露于公众视线之中,更不愿以自己对于命运的奋斗,来博取公众同情。 此外,比之有形的障碍,无形的障碍仍然不时会绊倒众多残疾考生。比如2010年,河南一名残疾考生因电子档案体检表显示正常被拒入学;2014年,漳州一名残疾女生被福建一大学退档。事件虽属个例,残疾人在求学、就业等各方面所显示出的某种不确定感,仍然让人担忧。 也应看到,给更多残疾学生以力量,不让其止步“陋室”之困,魏祥与清华大学“两封信”背后的情怀互动,理应成为难得的公共教育,完善弱势群体帮扶机制,以此倒逼社会共识形成,而非仅仅让“足够相信”止于社交媒体上的“鸡汤文”,这才是魏祥事件真实意义所在。人生实苦,且让我们满怀希望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