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12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07:收藏鉴赏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陈振濂谈
“拍卖”诸事说
“傅抱石金刚坡时期 作品特展”风波(二)
烂坑
2016杭州美术节压轴展会今起展出
古今鉴藏文献摘录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拍卖”诸事说
2016-12-29
摄影作品《我要上学》 2006年北京华辰秋拍,以30万元成交

12月25日结束的第二届“收藏·鉴定·市场·拍卖”高峰论坛,高朋满座,嘉宾如云。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的资深顶级鉴定大家与拍卖行、画廊等艺术品经营行业的龙头班首齐聚一堂,阵容豪华,乃有不可一世之象。其中大部分谈鉴定,也有部分谈市场与拍卖,而且还有专门谈收藏的。亲临此会,兴之所至,不免也想来凑热闹。

论及中国当代拍卖的兴起,其实与中国改革开放息息相关。

古代书画文物交易无所谓拍卖。拍卖的形制完全是“舶来品”,是从西洋引进的。在中国,得南方改革开放的风气之先,广州第一家拍卖行于1986年9月10日成立。其经营范围为工商性质的“工业品、生产生活物资、设备及原材料、物料”。很显然,它不是艺术品拍卖,而是社会普通生产、生活物品的拍卖。其后1987年沈阳、上海;1988年天津、北京,其后成都、哈尔滨、长春、郑州、大连等都成立了拍卖行。而拍卖活动的第一个官方记录,是1985年上海海事法院拍卖了巴拿马籍货轮“帕莫娜”号。深圳则于1987年12月1日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场土地使用权拍卖会。这些都构成了艺术品拍卖的前奏。

关于拍卖史,其后有几个关键点不可不提。一是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公物处理实行公开拍卖的通知》,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关于拍卖的法律文件。1995年,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成立;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正式公布执行。至此,拍卖制度终于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基础与基本框架。

1992年10月,“92北京国际拍卖会”在北京举行。此前一周,深圳“首届当代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举办。这两场书画文物拍卖,开启了当代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先河。尤其北京的这一场,被学者们称为“新中国首次举办的、面向海内外的大型国际拍卖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到1992年,上海朵云轩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艺术品拍卖的专业公司,运作了超高规格的数十场书画拍卖会。1993年,“嘉德拍卖”成立,它的特点是股份制,由官方批准认可,但却是非国营的,1994年举办了第一次大型拍卖会。其后“瀚海”“荣宝”“太平洋”“中商盛佳”“四川翰雅”“保利”乃至后来居上的“北京匡时”、“杭州西泠”……20多年间,艺术品拍卖迅速成长为中国财富行业排行榜中最赚钱的领域。有学者戏言:除了贩毒与卖军火之外,艺术品古董拍卖是最暴利的行业,如此危言耸听,却是这些年来艺术品拍卖行业的真实写照。更有社会学家认定:艺术品市场是堪与股票、房地产市场并驾齐驱的、最有风险的三大市场。这又是另一种危言耸听,但也是得到大众认可的说法。

关于拍卖尤其是艺术品与文化的拍卖故事,可供谈资的甚多。对我们而言,首先是拍卖的定义。从刚开始的土地、生产生活资料拍卖到艺术品、古董拍卖,其后随着经验积累,范围不断扩大,不久竟跨入各种业态,乃至非实物交易或权益交易,比如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拍卖、栏目独家冠名权拍卖,都是一种无形资产拍卖而非实物拍卖。更有足以引起我们好奇的,还有被教育部评估认可的、在中小学教学领域使用的“二笔输入法”专利,也在2003年以800万元成交。连技术专利都可以被拍卖,这在孤陋寡闻少见多怪的我们看来,实在是难以想象。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案例,是驰名中外、还引发声势浩大的“希望工程”的历史性摄影作品《我要上学》,竟在2006年11月以限量版即只冲印30张并标出起拍价20万元,亮相北京华辰秋拍,经七次加价后以30万元成交。这个“大眼睛”,是传播最广的摄影杰作,它曾经改变了多少孩子的命运?

流失海外的国宝级文物,许多正是通过艺术品拍卖形式得以回购中国,比如米芾《研山铭》(2002)、宋拓《淳化阁帖》(2003)、晋索靖《出师颂》(2003)、北宋张先《十咏图》(1995),每一件宝物的拍卖过程,国内外媒体都有大篇幅报道。都牵涉到业界的上上下下而成为最热门的话题。至于圆明园流失的青铜牛首、猴首、虎首为保利拍卖购回以及后来的澳门富豪何鸿燊又为国家花巨资购回青铜猪首、马首,更是故事众多,牵涉到拍卖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张扬与信守拍卖信誉、重价购回冲击市场与政府索还正当主张等等,至今仍在纷争的话题。

21世纪初,高校中设立拍卖专业曾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办学时尚,但主角大多是职业技术学院一类的应用型高校,如辽宁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纺织工业职工大学、上海外贸职工学校、抚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浙江经济职业学院、湖南同德职业学院等。设置专业的名称,大都是“拍卖与典当”,归属于经济学的市场营销、营销策划大类;也有从经济法如《民商法》、《拍卖法》角度入手的。当然,个别高校已拥有研究生教学层次,上海财经大学曾于2005年首次招收博士生,研究方向是“中外拍卖理论研究”。这大约是这一行中最高的教学层次了吧?

我们的第二届“收藏·鉴定·市场·拍卖”高峰论坛召开之际,有三十多位学生齐刷刷坐在后排。我很诧异,问这是哪儿来的学生?云这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拍卖鉴定专业的大学生,是专门提出申请来旁听这些顶级大专家的演讲报告的。会务方还忙不迭地抱歉说希望我允许他们听讲。其实,造福青年学子是我们办这个高峰论坛应该具备的基本情怀,岂有拒绝之理?也许若干年后,其中必会有学有所成的佼佼者,站在今天的讲坛上发表学术研究报告也未可知,那不就是今天所种下的因果恩泽所在吗?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拍卖”诸事说
2016-12-29
摄影作品《我要上学》 2006年北京华辰秋拍,以30万元成交

12月25日结束的第二届“收藏·鉴定·市场·拍卖”高峰论坛,高朋满座,嘉宾如云。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的资深顶级鉴定大家与拍卖行、画廊等艺术品经营行业的龙头班首齐聚一堂,阵容豪华,乃有不可一世之象。其中大部分谈鉴定,也有部分谈市场与拍卖,而且还有专门谈收藏的。亲临此会,兴之所至,不免也想来凑热闹。

论及中国当代拍卖的兴起,其实与中国改革开放息息相关。

古代书画文物交易无所谓拍卖。拍卖的形制完全是“舶来品”,是从西洋引进的。在中国,得南方改革开放的风气之先,广州第一家拍卖行于1986年9月10日成立。其经营范围为工商性质的“工业品、生产生活物资、设备及原材料、物料”。很显然,它不是艺术品拍卖,而是社会普通生产、生活物品的拍卖。其后1987年沈阳、上海;1988年天津、北京,其后成都、哈尔滨、长春、郑州、大连等都成立了拍卖行。而拍卖活动的第一个官方记录,是1985年上海海事法院拍卖了巴拿马籍货轮“帕莫娜”号。深圳则于1987年12月1日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场土地使用权拍卖会。这些都构成了艺术品拍卖的前奏。

关于拍卖史,其后有几个关键点不可不提。一是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公物处理实行公开拍卖的通知》,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关于拍卖的法律文件。1995年,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成立;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正式公布执行。至此,拍卖制度终于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基础与基本框架。

1992年10月,“92北京国际拍卖会”在北京举行。此前一周,深圳“首届当代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举办。这两场书画文物拍卖,开启了当代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先河。尤其北京的这一场,被学者们称为“新中国首次举办的、面向海内外的大型国际拍卖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到1992年,上海朵云轩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艺术品拍卖的专业公司,运作了超高规格的数十场书画拍卖会。1993年,“嘉德拍卖”成立,它的特点是股份制,由官方批准认可,但却是非国营的,1994年举办了第一次大型拍卖会。其后“瀚海”“荣宝”“太平洋”“中商盛佳”“四川翰雅”“保利”乃至后来居上的“北京匡时”、“杭州西泠”……20多年间,艺术品拍卖迅速成长为中国财富行业排行榜中最赚钱的领域。有学者戏言:除了贩毒与卖军火之外,艺术品古董拍卖是最暴利的行业,如此危言耸听,却是这些年来艺术品拍卖行业的真实写照。更有社会学家认定:艺术品市场是堪与股票、房地产市场并驾齐驱的、最有风险的三大市场。这又是另一种危言耸听,但也是得到大众认可的说法。

关于拍卖尤其是艺术品与文化的拍卖故事,可供谈资的甚多。对我们而言,首先是拍卖的定义。从刚开始的土地、生产生活资料拍卖到艺术品、古董拍卖,其后随着经验积累,范围不断扩大,不久竟跨入各种业态,乃至非实物交易或权益交易,比如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拍卖、栏目独家冠名权拍卖,都是一种无形资产拍卖而非实物拍卖。更有足以引起我们好奇的,还有被教育部评估认可的、在中小学教学领域使用的“二笔输入法”专利,也在2003年以800万元成交。连技术专利都可以被拍卖,这在孤陋寡闻少见多怪的我们看来,实在是难以想象。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案例,是驰名中外、还引发声势浩大的“希望工程”的历史性摄影作品《我要上学》,竟在2006年11月以限量版即只冲印30张并标出起拍价20万元,亮相北京华辰秋拍,经七次加价后以30万元成交。这个“大眼睛”,是传播最广的摄影杰作,它曾经改变了多少孩子的命运?

流失海外的国宝级文物,许多正是通过艺术品拍卖形式得以回购中国,比如米芾《研山铭》(2002)、宋拓《淳化阁帖》(2003)、晋索靖《出师颂》(2003)、北宋张先《十咏图》(1995),每一件宝物的拍卖过程,国内外媒体都有大篇幅报道。都牵涉到业界的上上下下而成为最热门的话题。至于圆明园流失的青铜牛首、猴首、虎首为保利拍卖购回以及后来的澳门富豪何鸿燊又为国家花巨资购回青铜猪首、马首,更是故事众多,牵涉到拍卖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张扬与信守拍卖信誉、重价购回冲击市场与政府索还正当主张等等,至今仍在纷争的话题。

21世纪初,高校中设立拍卖专业曾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办学时尚,但主角大多是职业技术学院一类的应用型高校,如辽宁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纺织工业职工大学、上海外贸职工学校、抚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浙江经济职业学院、湖南同德职业学院等。设置专业的名称,大都是“拍卖与典当”,归属于经济学的市场营销、营销策划大类;也有从经济法如《民商法》、《拍卖法》角度入手的。当然,个别高校已拥有研究生教学层次,上海财经大学曾于2005年首次招收博士生,研究方向是“中外拍卖理论研究”。这大约是这一行中最高的教学层次了吧?

我们的第二届“收藏·鉴定·市场·拍卖”高峰论坛召开之际,有三十多位学生齐刷刷坐在后排。我很诧异,问这是哪儿来的学生?云这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拍卖鉴定专业的大学生,是专门提出申请来旁听这些顶级大专家的演讲报告的。会务方还忙不迭地抱歉说希望我允许他们听讲。其实,造福青年学子是我们办这个高峰论坛应该具备的基本情怀,岂有拒绝之理?也许若干年后,其中必会有学有所成的佼佼者,站在今天的讲坛上发表学术研究报告也未可知,那不就是今天所种下的因果恩泽所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