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12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06:书画篆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瓯海清风:林剑丹的古雅和清刚
强拆和重建都是文化强权的体现
赋山水以思想 摆脱凡俗的围城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瓯海清风:林剑丹的古雅和清刚
记者 郑成航 温州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如今以经商闻名。然而在浙江书法界,它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得力于各个历史时期书家的代代相承,而林剑丹先生就是当今温州书坛的领军人物和精神领袖。
2016-12-29
篆刻 翁之乐者山林也 客亦知夫水月乎
古玺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郑成航

温州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如今以经商闻名。然而在浙江书法界,它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得力于各个历史时期书家的代代相承,而林剑丹先生就是当今温州书坛的领军人物和精神领袖。

人物名片

林剑丹,1942 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今分隶苍南县)。师承方介堪、王敬身先生。现为西泠印社理事、温州书画院名誉院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篆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历任温州博物馆副馆长、温州书画院院长、温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评审委员。著有《林剑丹古玺文字印联选》等。享受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13年获中国书协第四届兰亭奖艺术奖。

求学名士,得遇大师方介堪

林剑丹出生于温州苍南,原名林克桂。从小学开始,林剑丹就喜欢写字了。古语云:“人生识字忧患始”,而对于书法家来说,识字就是启发艺术之路的必要条件了。

10岁起,林剑丹一家随父亲来到温州。在温州,他遇到了书法启蒙老师吕灵士。吕灵士曾为清末福州知府,生性颖悟、高傲耿直,诗文、书法、篆刻俱精而很少应酬。17岁那年,林剑丹经人引荐,带着自己的印稿前去拜见。吕先生阅后,只说“学印必跟介堪,才能得正法。先学篆书再摹古印”,言毕,匆匆离去。当时,少年林剑丹对吕灵士这种名士派头有些不习惯。而到后来,吕先生的态度却渐渐缓和,但说话从不虚饰遮掩,大多言简意赅。“大概是吕先生觉得我孺子可教吧。先生若是遇到笨拙的人或恶劣的作品,只会稍看一眼,不作任何表态,更不会委屈客套。”

随后,林剑丹经人引荐,见到了时任温州博物馆馆长的金石大家方介堪。看了林剑丹的习作后,方先生问道:“你到底想学什么东西?”林剑丹也有些迷茫,说:“我也不知道,哪个最好我就学哪个;你认为我应该怎么学,我就学什么。”于是,方介堪把柜子里的《古玉印汇》拿给了林剑丹,让他临摹。《古玉印汇》是方介堪早年的精心之作,用勾填法摹录了明清二十一家印谱中战国、秦汉玉印的精品之作。然而,第一次拿到《古玉印汇》的林剑丹却“看不出其中的味道”,只把自己感觉到有意思的部分描了下来,一个月后就匆匆归还了。直到时间稍长,他才感到书中的古印非常好,遂一再主动借取,借期也越来越长。据说,开始方介堪并未收林剑丹为徒,直至林剑丹认识、理解了古玉印,才把他收列门墙,精心指教,并赐名“剑丹”。

学通诸体,秉持古雅之风

如今,林剑丹先生以清雅的行书、高古的金文和仿战国玺印蜚声书坛,这一切都与几十年前方介堪先生的教导不无关系。根据林剑丹回忆,在方老门下,先生首先告诫学生的是要打好篆书功底。方先生引明人《书诀》中的话:“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伯喈(蔡邕)以下皆然。米元章称谢安石《中郎帖》、颜鲁公《争座位》有篆籀气象,乃其证也。”所谓篆书,犹指秦篆,以李斯的《泰山刻石》和《峄山碑》为主,《秦诏版》《会稽刻石》为辅。唐人张怀瓘认为李斯的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绝妙”,“斯虽草创,遂造其极矣”。虽然如此,林剑丹却认为,自唐以后,“人们在口头上以李斯小篆为书家宗法,却极少在实践中做到。元代吾丘衍、赵孟頫等人对此也有所认识,却来不及在其中投入精力。”

关于书法风格,林剑丹每每提及“古雅”二字,欲求其“古”,就必须和世俗审美拉开距离;至于“雅”,林剑丹认为那是“具有某种规范,而不是离奇古怪、惊世骇俗的技法表现”。这与“古”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他的行书从“二王”入手,并数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坚持“二王”一脉的帖学风格,追求以雅正、清和为基本基调的传统审美观念。纵观林剑丹的行书,前期飘逸洒脱,后期逐步走向厚重沉着,其中贯穿的风格主线却是始终如一。林剑丹的过人之处还在于能准确把握书法的内在精髓,做到诸体贯通。尤其是将篆籀笔法掺入行楷书中,以他善用的长锋羊毫写出,保持中锋用笔,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清壮刚劲。故林剑丹的书法点画虽不十分粗壮,却依然能做到沉厚雍容;虽不刻意求变,却滋味弥长。

作书如诗,妙用“来历法”

林剑丹的学历不高,却能写清新自然的古诗,实践着前辈“诗、书、画、印四全”的最高目标。这源于林剑丹早年跟随同乡学者王敬身先生学诗的经历。他对先生作诗的“来历法”颇多留意,最有心得。所谓来历法,指的是借用古文或古诗中的二三字,裁剪而用之,帮助自己抒情写景,吐露胸怀,但又不同于前人的意思和状况。这种方法不同于用典,不能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必须巧妙化用,与剽窃抄袭是两回事,即古人所说的:“字是古人字,意则是己意。”

林剑丹善于用这种方法作诗,也将此与书学融会贯通。他认为。书学与诗学虽然不同,其间的道理却往往相通。“譬如行书,距今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大家如林,法书众多,其中的精品更是数以万计,足够我们后来者取法”。前人在创作这些法书时,都经过千锤百炼,如果我们能将其精华一一掌握,化裁运用,做到自然流出,使古人之长尽为我所利用,笔笔字字有古人之法,而字字笔笔又皆出于自家之意,这就是书学上的“来历法”。“来历法的运用,最重要的就是做到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不能死记硬背、东拼西凑,就像诗家所谓的‘百家衣’,最为忌讳。”

几年前,林剑丹曾以古玺文字创作过《兰亭序》。玺是秦统一之前的官私玺印,其文字与金文小篆相异,属战国文字。限于出土资料,历来以古玺文创作的书法、篆刻作品并不多。林剑丹自1995年开始研究、创作,始终保持着慎重的态度,力求字字有来历。他先以自己的古文字知识储备写出全文,结果还有六个字没有把握。经过与师弟张如元的探讨后,发现“其中三个字的写法也是对的”。伺候,林剑丹特地来到杭州,拜访古文字专家曹锦炎先生…… 经过这一番探讨、考证,古玺文《兰亭序》才得以完成,“我就感觉到比较踏实了”。

可见,书法中的“来历法”需要足够的广博和严谨,也唯有林剑丹先生这样的学人书家,才能运用自如。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瓯海清风:林剑丹的古雅和清刚
记者 郑成航 温州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如今以经商闻名。然而在浙江书法界,它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得力于各个历史时期书家的代代相承,而林剑丹先生就是当今温州书坛的领军人物和精神领袖。
2016-12-29
篆刻 翁之乐者山林也 客亦知夫水月乎
古玺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郑成航

温州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如今以经商闻名。然而在浙江书法界,它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得力于各个历史时期书家的代代相承,而林剑丹先生就是当今温州书坛的领军人物和精神领袖。

人物名片

林剑丹,1942 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今分隶苍南县)。师承方介堪、王敬身先生。现为西泠印社理事、温州书画院名誉院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篆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历任温州博物馆副馆长、温州书画院院长、温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评审委员。著有《林剑丹古玺文字印联选》等。享受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13年获中国书协第四届兰亭奖艺术奖。

求学名士,得遇大师方介堪

林剑丹出生于温州苍南,原名林克桂。从小学开始,林剑丹就喜欢写字了。古语云:“人生识字忧患始”,而对于书法家来说,识字就是启发艺术之路的必要条件了。

10岁起,林剑丹一家随父亲来到温州。在温州,他遇到了书法启蒙老师吕灵士。吕灵士曾为清末福州知府,生性颖悟、高傲耿直,诗文、书法、篆刻俱精而很少应酬。17岁那年,林剑丹经人引荐,带着自己的印稿前去拜见。吕先生阅后,只说“学印必跟介堪,才能得正法。先学篆书再摹古印”,言毕,匆匆离去。当时,少年林剑丹对吕灵士这种名士派头有些不习惯。而到后来,吕先生的态度却渐渐缓和,但说话从不虚饰遮掩,大多言简意赅。“大概是吕先生觉得我孺子可教吧。先生若是遇到笨拙的人或恶劣的作品,只会稍看一眼,不作任何表态,更不会委屈客套。”

随后,林剑丹经人引荐,见到了时任温州博物馆馆长的金石大家方介堪。看了林剑丹的习作后,方先生问道:“你到底想学什么东西?”林剑丹也有些迷茫,说:“我也不知道,哪个最好我就学哪个;你认为我应该怎么学,我就学什么。”于是,方介堪把柜子里的《古玉印汇》拿给了林剑丹,让他临摹。《古玉印汇》是方介堪早年的精心之作,用勾填法摹录了明清二十一家印谱中战国、秦汉玉印的精品之作。然而,第一次拿到《古玉印汇》的林剑丹却“看不出其中的味道”,只把自己感觉到有意思的部分描了下来,一个月后就匆匆归还了。直到时间稍长,他才感到书中的古印非常好,遂一再主动借取,借期也越来越长。据说,开始方介堪并未收林剑丹为徒,直至林剑丹认识、理解了古玉印,才把他收列门墙,精心指教,并赐名“剑丹”。

学通诸体,秉持古雅之风

如今,林剑丹先生以清雅的行书、高古的金文和仿战国玺印蜚声书坛,这一切都与几十年前方介堪先生的教导不无关系。根据林剑丹回忆,在方老门下,先生首先告诫学生的是要打好篆书功底。方先生引明人《书诀》中的话:“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伯喈(蔡邕)以下皆然。米元章称谢安石《中郎帖》、颜鲁公《争座位》有篆籀气象,乃其证也。”所谓篆书,犹指秦篆,以李斯的《泰山刻石》和《峄山碑》为主,《秦诏版》《会稽刻石》为辅。唐人张怀瓘认为李斯的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绝妙”,“斯虽草创,遂造其极矣”。虽然如此,林剑丹却认为,自唐以后,“人们在口头上以李斯小篆为书家宗法,却极少在实践中做到。元代吾丘衍、赵孟頫等人对此也有所认识,却来不及在其中投入精力。”

关于书法风格,林剑丹每每提及“古雅”二字,欲求其“古”,就必须和世俗审美拉开距离;至于“雅”,林剑丹认为那是“具有某种规范,而不是离奇古怪、惊世骇俗的技法表现”。这与“古”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他的行书从“二王”入手,并数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坚持“二王”一脉的帖学风格,追求以雅正、清和为基本基调的传统审美观念。纵观林剑丹的行书,前期飘逸洒脱,后期逐步走向厚重沉着,其中贯穿的风格主线却是始终如一。林剑丹的过人之处还在于能准确把握书法的内在精髓,做到诸体贯通。尤其是将篆籀笔法掺入行楷书中,以他善用的长锋羊毫写出,保持中锋用笔,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清壮刚劲。故林剑丹的书法点画虽不十分粗壮,却依然能做到沉厚雍容;虽不刻意求变,却滋味弥长。

作书如诗,妙用“来历法”

林剑丹的学历不高,却能写清新自然的古诗,实践着前辈“诗、书、画、印四全”的最高目标。这源于林剑丹早年跟随同乡学者王敬身先生学诗的经历。他对先生作诗的“来历法”颇多留意,最有心得。所谓来历法,指的是借用古文或古诗中的二三字,裁剪而用之,帮助自己抒情写景,吐露胸怀,但又不同于前人的意思和状况。这种方法不同于用典,不能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必须巧妙化用,与剽窃抄袭是两回事,即古人所说的:“字是古人字,意则是己意。”

林剑丹善于用这种方法作诗,也将此与书学融会贯通。他认为。书学与诗学虽然不同,其间的道理却往往相通。“譬如行书,距今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大家如林,法书众多,其中的精品更是数以万计,足够我们后来者取法”。前人在创作这些法书时,都经过千锤百炼,如果我们能将其精华一一掌握,化裁运用,做到自然流出,使古人之长尽为我所利用,笔笔字字有古人之法,而字字笔笔又皆出于自家之意,这就是书学上的“来历法”。“来历法的运用,最重要的就是做到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不能死记硬背、东拼西凑,就像诗家所谓的‘百家衣’,最为忌讳。”

几年前,林剑丹曾以古玺文字创作过《兰亭序》。玺是秦统一之前的官私玺印,其文字与金文小篆相异,属战国文字。限于出土资料,历来以古玺文创作的书法、篆刻作品并不多。林剑丹自1995年开始研究、创作,始终保持着慎重的态度,力求字字有来历。他先以自己的古文字知识储备写出全文,结果还有六个字没有把握。经过与师弟张如元的探讨后,发现“其中三个字的写法也是对的”。伺候,林剑丹特地来到杭州,拜访古文字专家曹锦炎先生…… 经过这一番探讨、考证,古玺文《兰亭序》才得以完成,“我就感觉到比较踏实了”。

可见,书法中的“来历法”需要足够的广博和严谨,也唯有林剑丹先生这样的学人书家,才能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