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12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16:聚焦区县(市)党代会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腾挪空间“有容乃大” 余杭攻坚“环境转型”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腾挪空间“有容乃大” 余杭攻坚“环境转型”
2016-12-29
沪杭甬高速入城口
荷花塘小区改造后
仓前街道姚家营 整治前
仓前街道姚家营 整治后
邵家坝村人工湿地模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脱胎换骨的金家渡港,让群众有了幸福感
西溪隐秀

未来的竞争将是环境的竞争,谁拥有秀美的山川、湛蓝的天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谁将会决胜未来。

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念好“拆治归”三字诀,余杭环境治理的实践,其本质是从粗放式发展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型。这其中既包括余杭前些年的环境整治、污染企业关停搬迁,以及接下来的“三改一拆”三年全面无违建目标;也包括“五水共治”河长制到“十三五”末全面消灭劣五类水的愿景;还包括城中村改造、小城镇综合环境整治到集约用地、生态补偿机制、排污权有偿使用。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腾挪、释放出更多生态空间、产业空间、环境空间,用实干书写余杭“美丽之洲”的盛誉,为今后的发展打赢“硬环境”的关键战役。

一 纵深推进“三改一拆”

关键词:拆、改、建、治

2013年以来,余杭持续推进“三改一拆”,已累计拆除各类违建68460宗,面积1823万平方米,拆违总量位列全市第一;累计完成“三改”2355万平方米,改造总量位列全市第一。

特别是今年,余杭开展以拆违为重点的综合环境专项整治大会战,攻坚乔司近6000户历史违建,新增绿化1307万平方米;深入推进“四边三化”、“两路两侧”等工作,今年8月,12个入城口全部改造成为靓丽的城市门户。

“三改一拆”是个系统工程,落实好“拆、改、建、治”四篇文章才能使这个系统工程发挥最佳效益。

拆违,一个“拆”字,让原本被碉堡式的高楼和见缝插针式的搭建物所堵塞的乔司街道三角村打通了宽阔的“生命通道”,宽畅的空间让久违的阳光照进了农家底楼的门窗。

拆违,一个“改”字,让东湖街道工农社区变得更靓了,民风也日益变得融洽。“以前每户人家门口的搓衣板,都想着要比别人的长一点,现在这种事情没了,都会相互帮忙了。”

拆违,一个“建”字,让运河街道兴旺村有了篮球场,村里的小伙子常常在晚饭后来场“对抗赛”,球场四周设立了家风、家训等公益宣传墙,与翠竹、苍松一起,组成了怡人的乡村风貌。

拆违,一个“治”字,让瓶窑镇下金村每一位村民担起了责:以前有些租客,电瓶车充电直接从三楼扔根电线下来,下雨刮风也不管,现在村民专门给他们在院子里设了充电棚——“万一起火,房子都烧没了,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坚决打赢拆违攻坚战,眼下余杭正在全面梳理全区各类违建,摸清底数,按照无存量违建、无新增违建、无非法“一户多宅”、社会平安稳定的硬标准,持续开展“无违建”创建活动,确保在2019年底前完成“无违建区”创建任务,同时加快推进拆后土地改造利用、环境修复、产业导入,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拆违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

二 水乡治水,情长路更长

关键词:“五水共治”

余杭是江南水乡,水乡治水,看似简单,实则不易。7月底,余杭区运河街道农民家门口原先的“黑腥臭”的黑鱼塘变身为“绿富美”的荷花塘,一下子成了备受追捧的“明星”,受到了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治理成效在行业内引起较大反响。

运河街道“千亩荷塘”转型是余杭用心治水的成功典范。这些年,“五水共治”的余杭逐渐适应了“告别”:同定置网具告了别,全面清理外荡水域中虾笼、老虎网等禁用渔具和养殖网箱,清退非法占用养殖水域;同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告了别,紧盯企业提升改造,出台了企业关停搬迁计划……余杭全力推进“五水共治”,开工项目超千个,完成投资105亿元;重点推进治污水,累计敷设污水管网1041公里,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7.3万户,清淤河道1159公里,成为全省首个全面消除污染型养殖业的区县,全区285条镇街级以上河道中,I-III类水质河道同比上升65%。

治污水:

治污水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近年来,余杭狠抓治污先行,强势推进“清三河”治理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体系,健全完善河道长效管护机制,按照“两覆盖、两转型”的总体目标要求,实现“河畅、水清、岸净、景美”的目标。

防洪水:

系统推进强库、固堤、扩排建设,通过实施国家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消除东苕溪沿线深受洪涝之灾的几百户居民的隐患,削减入苕溪的污染物。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实施”原则,实施苕溪北塘加固工程86公里,进一步加固余杭西部山区防洪屏障。

排涝水:

按照“上蓄、中疏、下排”的治理原则,塘栖防洪排涝项目一期工程顺利启动,彭公集镇治涝工程完成前期,机场港(余杭段)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圩区基础排涝设施不断加强。临平城区“七横七纵”道路管道轮疏及检查井雨水口设施常规养护建立有效机制。

保供水:

构建多水源供水格局,实施供水厂技术改造。深化山区农村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千岛湖配水工程——仁和水厂二期工程、仁和至余杭供水管网工程。实施运河水厂、宏畔水厂等提标改造工程,提升净水工艺,优化供水系统,提高供水能力和供水品质。

抓节水:

运用经济杠杆推进节水工作,更新推广节水型用水设备,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完善节水统计指标体系,加大全社会节水宣传力度,成为杭州地区唯一通过省级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验收的县(市、区)。

余杭坚持水岸同治、系统治理,今后将继续深化“河长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和长效管理,加快完成临平净水厂等项目建设,坚决打赢污水剿灭战,确保在2017年底前全面消灭劣V类河道,努力夺取“大禹鼎”。

三 全面诊治“城市病”和“农村病”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小城镇本应是城市的“浓缩版”、农村的“放大版”,既有都市气息,也有田园风光。但由于沾染了城市与农村的各种“疾病”,不少小城镇失了美丽,少了味道。“城中村”则是另一种尴尬的存在,在城市里却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以村为名,却毫无诗意,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

余杭三面拱卫杭城,区位条件优越,特色小镇建设和信息经济发展又走在省市前列,这些年的成就有目共睹,通过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对症治疗“城市病”和“农村病”,提升城市颜值,补齐提升城市品质亟待破解的“短板”,将为余杭未来的发展腾出更多空间和载体。

围绕“一年出成效、两年大变样、三年换新颜”的目标,余杭计划通过2017-2019年三年的努力,啃下无违建区这一“硬骨头”。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方面,三年内要完成整治项目27个;在城中村改造方面,三年内完成16个城中村改造,涉及6个街道、2454户农户、10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比方说瓶窑镇,就是此次27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项目之一。作为老区公所驻地,瓶窑一直是余杭西部经济商业中心,其桥北老城镇区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商贸十分集中,随着近年城市南拓,公建配套老化、私搭乱建日益增多。余杭方面将以里窑社区0.5平方公里为核心,拆除违建、截污纳管、疏浚十里渠,并根据瓶窑的历史人文特点,对老电影院等周边区域公用闲置土地进行绿化和改造提升,全面建设水清岸美、既具传统老街特色又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风貌街区。

再比方说余杭街道,将重点整治直街区块和城西路周边,综合运用拆迁、改造、整治、降层、治理等多种手段,结合危旧房改造、截污纳管、打通断头路等工作,采取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恢复“72条弄堂”的街区肌理,完善功能、导入产业、整合业态,打造特色小镇。

今后三年,余杭还将分两个层面治理“城中村”,其中“征迁类”城中村有11个,涉及总户数1722户;“整治类”城中村有5个,涉及总户数732户。

目前,此项工作余杭已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开展实体化运作。“我们将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到这些工作中来,既整治看得见、摸得着的外部硬件环境,也要着力解决小城镇居民在生活习惯、文明素养和乡风民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改善内部软件环境,提升文明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 用创新实践破解要素制约

关键词:保护生态环境、盘活存量资源

2014年至今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余杭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超万亩。

转型升级需要空间。为有效破解土地资源制约瓶颈,余杭通过工业园区提升改造、科创园区建设、“空间换地”、“腾笼换鸟”等举措,积极推进存量资源再开发利用。截至目前,已改造提升工业园区25个,盘活存量土地2636亩,新增物理空间358万平方米。

余杭引导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总部型、研发型等资源占用少、产出效益高的企业;鼓励企业利用存量土地和原厂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截至目前,全区通过产业升级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40个。

余杭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深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向环境违法说“NO”,余杭环保部门今年首次推行与重点排污企业签订企业环境保护责任书,并以“致企业一份信”的形式提醒企业严守环保法律底线。

另外,余杭还有序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机制,累计完成275家企业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费用征收,共缴款6965万元;严格新项目排污总量许可,1-10月实施排污权交易项目19个。实施排污总量交易制度,对符合回购条件的实施回购;规范排污许可,强化实行排污许可证评查制度,以制度促进减排。

腾挪空间攻坚“环境转型”,为余杭高起点上的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生活在余杭的人们,每天都在收获自己的幸福,城市在人们的努力下美丽着,人在城市的庇护下栖息着,共生共荣……

文/王丽娟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腾挪空间“有容乃大” 余杭攻坚“环境转型”
2016-12-29
沪杭甬高速入城口
荷花塘小区改造后
仓前街道姚家营 整治前
仓前街道姚家营 整治后
邵家坝村人工湿地模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脱胎换骨的金家渡港,让群众有了幸福感
西溪隐秀

未来的竞争将是环境的竞争,谁拥有秀美的山川、湛蓝的天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谁将会决胜未来。

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念好“拆治归”三字诀,余杭环境治理的实践,其本质是从粗放式发展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型。这其中既包括余杭前些年的环境整治、污染企业关停搬迁,以及接下来的“三改一拆”三年全面无违建目标;也包括“五水共治”河长制到“十三五”末全面消灭劣五类水的愿景;还包括城中村改造、小城镇综合环境整治到集约用地、生态补偿机制、排污权有偿使用。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腾挪、释放出更多生态空间、产业空间、环境空间,用实干书写余杭“美丽之洲”的盛誉,为今后的发展打赢“硬环境”的关键战役。

一 纵深推进“三改一拆”

关键词:拆、改、建、治

2013年以来,余杭持续推进“三改一拆”,已累计拆除各类违建68460宗,面积1823万平方米,拆违总量位列全市第一;累计完成“三改”2355万平方米,改造总量位列全市第一。

特别是今年,余杭开展以拆违为重点的综合环境专项整治大会战,攻坚乔司近6000户历史违建,新增绿化1307万平方米;深入推进“四边三化”、“两路两侧”等工作,今年8月,12个入城口全部改造成为靓丽的城市门户。

“三改一拆”是个系统工程,落实好“拆、改、建、治”四篇文章才能使这个系统工程发挥最佳效益。

拆违,一个“拆”字,让原本被碉堡式的高楼和见缝插针式的搭建物所堵塞的乔司街道三角村打通了宽阔的“生命通道”,宽畅的空间让久违的阳光照进了农家底楼的门窗。

拆违,一个“改”字,让东湖街道工农社区变得更靓了,民风也日益变得融洽。“以前每户人家门口的搓衣板,都想着要比别人的长一点,现在这种事情没了,都会相互帮忙了。”

拆违,一个“建”字,让运河街道兴旺村有了篮球场,村里的小伙子常常在晚饭后来场“对抗赛”,球场四周设立了家风、家训等公益宣传墙,与翠竹、苍松一起,组成了怡人的乡村风貌。

拆违,一个“治”字,让瓶窑镇下金村每一位村民担起了责:以前有些租客,电瓶车充电直接从三楼扔根电线下来,下雨刮风也不管,现在村民专门给他们在院子里设了充电棚——“万一起火,房子都烧没了,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坚决打赢拆违攻坚战,眼下余杭正在全面梳理全区各类违建,摸清底数,按照无存量违建、无新增违建、无非法“一户多宅”、社会平安稳定的硬标准,持续开展“无违建”创建活动,确保在2019年底前完成“无违建区”创建任务,同时加快推进拆后土地改造利用、环境修复、产业导入,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拆违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

二 水乡治水,情长路更长

关键词:“五水共治”

余杭是江南水乡,水乡治水,看似简单,实则不易。7月底,余杭区运河街道农民家门口原先的“黑腥臭”的黑鱼塘变身为“绿富美”的荷花塘,一下子成了备受追捧的“明星”,受到了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治理成效在行业内引起较大反响。

运河街道“千亩荷塘”转型是余杭用心治水的成功典范。这些年,“五水共治”的余杭逐渐适应了“告别”:同定置网具告了别,全面清理外荡水域中虾笼、老虎网等禁用渔具和养殖网箱,清退非法占用养殖水域;同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告了别,紧盯企业提升改造,出台了企业关停搬迁计划……余杭全力推进“五水共治”,开工项目超千个,完成投资105亿元;重点推进治污水,累计敷设污水管网1041公里,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7.3万户,清淤河道1159公里,成为全省首个全面消除污染型养殖业的区县,全区285条镇街级以上河道中,I-III类水质河道同比上升65%。

治污水:

治污水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近年来,余杭狠抓治污先行,强势推进“清三河”治理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体系,健全完善河道长效管护机制,按照“两覆盖、两转型”的总体目标要求,实现“河畅、水清、岸净、景美”的目标。

防洪水:

系统推进强库、固堤、扩排建设,通过实施国家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消除东苕溪沿线深受洪涝之灾的几百户居民的隐患,削减入苕溪的污染物。按照“总体规划、分期实施”原则,实施苕溪北塘加固工程86公里,进一步加固余杭西部山区防洪屏障。

排涝水:

按照“上蓄、中疏、下排”的治理原则,塘栖防洪排涝项目一期工程顺利启动,彭公集镇治涝工程完成前期,机场港(余杭段)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圩区基础排涝设施不断加强。临平城区“七横七纵”道路管道轮疏及检查井雨水口设施常规养护建立有效机制。

保供水:

构建多水源供水格局,实施供水厂技术改造。深化山区农村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千岛湖配水工程——仁和水厂二期工程、仁和至余杭供水管网工程。实施运河水厂、宏畔水厂等提标改造工程,提升净水工艺,优化供水系统,提高供水能力和供水品质。

抓节水:

运用经济杠杆推进节水工作,更新推广节水型用水设备,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完善节水统计指标体系,加大全社会节水宣传力度,成为杭州地区唯一通过省级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验收的县(市、区)。

余杭坚持水岸同治、系统治理,今后将继续深化“河长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和长效管理,加快完成临平净水厂等项目建设,坚决打赢污水剿灭战,确保在2017年底前全面消灭劣V类河道,努力夺取“大禹鼎”。

三 全面诊治“城市病”和“农村病”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小城镇本应是城市的“浓缩版”、农村的“放大版”,既有都市气息,也有田园风光。但由于沾染了城市与农村的各种“疾病”,不少小城镇失了美丽,少了味道。“城中村”则是另一种尴尬的存在,在城市里却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以村为名,却毫无诗意,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

余杭三面拱卫杭城,区位条件优越,特色小镇建设和信息经济发展又走在省市前列,这些年的成就有目共睹,通过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对症治疗“城市病”和“农村病”,提升城市颜值,补齐提升城市品质亟待破解的“短板”,将为余杭未来的发展腾出更多空间和载体。

围绕“一年出成效、两年大变样、三年换新颜”的目标,余杭计划通过2017-2019年三年的努力,啃下无违建区这一“硬骨头”。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方面,三年内要完成整治项目27个;在城中村改造方面,三年内完成16个城中村改造,涉及6个街道、2454户农户、10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比方说瓶窑镇,就是此次27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项目之一。作为老区公所驻地,瓶窑一直是余杭西部经济商业中心,其桥北老城镇区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商贸十分集中,随着近年城市南拓,公建配套老化、私搭乱建日益增多。余杭方面将以里窑社区0.5平方公里为核心,拆除违建、截污纳管、疏浚十里渠,并根据瓶窑的历史人文特点,对老电影院等周边区域公用闲置土地进行绿化和改造提升,全面建设水清岸美、既具传统老街特色又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风貌街区。

再比方说余杭街道,将重点整治直街区块和城西路周边,综合运用拆迁、改造、整治、降层、治理等多种手段,结合危旧房改造、截污纳管、打通断头路等工作,采取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恢复“72条弄堂”的街区肌理,完善功能、导入产业、整合业态,打造特色小镇。

今后三年,余杭还将分两个层面治理“城中村”,其中“征迁类”城中村有11个,涉及总户数1722户;“整治类”城中村有5个,涉及总户数732户。

目前,此项工作余杭已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开展实体化运作。“我们将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到这些工作中来,既整治看得见、摸得着的外部硬件环境,也要着力解决小城镇居民在生活习惯、文明素养和乡风民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改善内部软件环境,提升文明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 用创新实践破解要素制约

关键词:保护生态环境、盘活存量资源

2014年至今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余杭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超万亩。

转型升级需要空间。为有效破解土地资源制约瓶颈,余杭通过工业园区提升改造、科创园区建设、“空间换地”、“腾笼换鸟”等举措,积极推进存量资源再开发利用。截至目前,已改造提升工业园区25个,盘活存量土地2636亩,新增物理空间358万平方米。

余杭引导企业就地转型升级,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总部型、研发型等资源占用少、产出效益高的企业;鼓励企业利用存量土地和原厂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截至目前,全区通过产业升级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40个。

余杭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深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向环境违法说“NO”,余杭环保部门今年首次推行与重点排污企业签订企业环境保护责任书,并以“致企业一份信”的形式提醒企业严守环保法律底线。

另外,余杭还有序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机制,累计完成275家企业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费用征收,共缴款6965万元;严格新项目排污总量许可,1-10月实施排污权交易项目19个。实施排污总量交易制度,对符合回购条件的实施回购;规范排污许可,强化实行排污许可证评查制度,以制度促进减排。

腾挪空间攻坚“环境转型”,为余杭高起点上的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生活在余杭的人们,每天都在收获自己的幸福,城市在人们的努力下美丽着,人在城市的庇护下栖息着,共生共荣……

文/王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