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航 我们都说现在是“资产荒”时代。“资产荒”之下,一门非主流生意火了:不良资产处置。 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企业经营回报率下降,债务负担上升,先前借的钱还不上,这部分借款就会转化为呆账、坏账,成为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出现了当然不能视若无睹,总得想法子把它们处理掉。也因为是“资产荒”,债市、股市、楼市等现在都算不上特别好的投资选择,所以不少投资者就把目光瞄向了不良资产,试图通过处置不良资产获取更高回报。 中国过去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相对封闭。上世纪90年代末,为了给四大国有行减轻包袱,国家层面推动了一轮银行坏账的行政性剥离,成立华融、信达、长城、东方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AMC),低价承接了大量的银行不良资产。此后伴随中国经济的高歌猛进,这些不良资产从“垃圾”一跃成为“金子”,价值空间被打开,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中国经济处于上行周期,为“以时间换空间”的不良资产处置创造了条件,这也是“垃圾”得以转化为“金子”的内在逻辑。 如今,类似的赚钱机会似乎再次出现。业内粗略估计,目前不良资产领域已经形成近10万亿元量级的市场空间,未来三年至五年将保持20%以上的行业增速。同时,国家也在逐步放开不良资产处置的政策空间。比如10月下旬,银监会对各省成立第二家AMC政策松绑,并取消了“不良资产不得对外转让”的政策限制,这也让各地方AMC、各类投资公司、私募基金等主体蠢蠢欲动。 但在笔者看来,不良资产处置这门生意虽然潜力巨大,却并非一本万利,投资者在进入时尤需深思而慎行。 首先,“以时间换空间”的系统性机会已不复存在。上轮不良资产处置盛宴之所以出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及行政力量的强势推动。资产遴选和处置的技术性含量并不高,基本属于“躺着也能赚钱”。时至今日,中国经济的“L”型走势已然确立,供给侧改革下,一些不良资产正是需要市场出清的部分,重组盘活、持有变现的难度极大。 其次,市场空间打开是一柄双刃剑,在增加投资渠道和可投标的同时,也挤压了买卖双方的价差空间。在不缺买家的情况下,银行等不良资产持有者一般不愿意低价折让,很多时候倾向于自主处置。而对于不良资产的买家来说,竞争加剧必然意味着接盘的成本提高,这让之后的催收、转让、重组过程愈加艰难,有可能陷入“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窘境。 再次,不良资产处置的技术门槛大幅提高,“无手艺,不赚钱”将成为常态。不良资产处置事实上是一门“技术活”,无论是尝试不良资产“债转股”,还是对不良资产进行重组、盘整和二次开发,都涉及不同的细分行业,如果资产处置人员缺少特定行业的专业能力和资源积累,把不良资产盘活变现又谈何容易?比如手握一处商业地产的不良资产,如果不懂商业地产的招商、运营、管理,“垃圾”是不会变成“黄金”的。 在“垃圾”里掘金,这就是不良资产处置行业的本质。在掘金之前,我们总得想想,“垃圾”何以成为“垃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