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陈敏 记者 王洁)他生于1937年,生肖属牛,所以有人把他比作小学数学界的“老黄牛”,60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小学数学,完成了5套教材的编写,出版专著200余本,在国际国内多次获得科研大奖。 他1956年中师毕业到饮马井巷小学教书,从此扎根上城,也是在这片教育沃土上,形成了独创的“新思维数学”教育体系,日本考察团曾先后五次来中国学习他的教学方法。 他叫张天孝,中国小数届的标杆性人物。昨天是他80岁的生日,为此上城区专门举办了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暨功勋教师张天孝从教60年思想研讨会。 研讨会在座的,有行政部门领导、大学教授、科研院所专家、杭州名校的校长,还有跟着张天孝的徒弟、同事、伙伴。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张天孝,把这些细碎的片段拼接起来,就会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图像——背后蕴藏的教育思想也浮出水面。 “一个人,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情,这不能不让人产生由衷的敬佩。”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绪培说,张老师之所以一件事情能够做一辈子,还在于他对整个数学的把握。现在很多老师,不会把书教薄,只会把书教厚,以至于孩子对这门学科望而却步。“我呼吁更多老师能静下心来,像张老师一样把自己这门学科吃透,你对这门学科把握准了,才能教好学生。” 说到把书教薄,浙江省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吴卫东说,自己也拜读过张老师不少著作,收获不少。“当时我们在讲的数学有11种基本的应用题类型,而张老师把它提炼为4种数量关系。”吴卫东感悟说,想一个事物的时候,它要去除很多的东西,才能找到事物的本质,这是张老师教给自己的思维方式。 “张老师编了不少教材,以他的资历,编写的时候完全可以凭经验判断,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国家教材编委成员,中央民族大学的孙天晓教授说,张老师编教材的时候很注重实证,这个教材这么处理行不行,不是以经验决定,而是以师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论的,这真的很让人敬重。 张老师为中国小学数学、为上城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本次研讨会上,上城区人民政府授予张天孝首个上城教育终身成就奖,上城区教育局设立张天孝数学教育博物馆。 对于自己所获得的成绩,张老师依然保持了一如既往的谦逊,他说60年的事业之路走过来,感谢有一帮良师益友的关心和帮助,也感谢教育界的领导和同事能在自己研究最困难的时候鼎力支持。对于未来,张老师坦言要继续研究数学教育中如何构建核心素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培养抽象能力,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世界,来发现推算能力、运算能力,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世界,让儿童从小就有一个数学模型启蒙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