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杰 记者 边晓丹 上周六,2016年西湖名人讲堂最后一次讲座开讲,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鲍永军为大家讲述了一个清代名幕良吏的故事。 汪辉祖,萧山瓜沥人,生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卒于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汪辉祖并没有当过品衔很高的官,一生中大多数时间从事的是师爷这个职业。另一方面,同样是做官,他也不像岳飞、于谦那样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成为民族英雄,所以,熟悉他的人并不多。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大家不熟悉的人,他的人品、家风却一直备受推崇。今年7月19日,中纪委官网的“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推出了第54期,讲的就是汪辉祖的家训。 “其实,像汪辉祖这样的好官,在中国古代没有几个。”鲍永军说。 “复读生”成了乾隆点赞的好师爷 和古代大部分读书人一样,汪辉祖原本是想走仕途的。可是,多年科举应试,他都名落孙山,直到他50多岁时才终于中了进士。 作为一个老牌的“复读生”,在不断赶考之余,汪辉祖当起了官员的幕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绍兴师爷”。 师爷是清代地方官署主官私人聘请来帮助自己处理刑名、钱粮、文书等事务性工作的佐理人员,本身没有官职。而清代的师爷中,绍兴籍人士颇多,因此,有了“绍兴师爷”这个说法。 “对于官员来说,一个有经验的师爷太重要了,因为断案的工作基本是师爷在做,而断案的质量直接影响官员升迁,甚至身家性命。”鲍永军说。 那么,汪辉祖厉害在什么地方呢? 断案需要熟知律法,还要才智过人。在中国古代,靠屈打成招断案的事情数不胜数,但汪辉祖手里却没有这样的案子。每次看完案卷,他都会深思熟虑,依法认真断案,从不动用重刑逼供,而是反复劝诫,与嫌疑人谈心,让对方口服心服地认罪。 “他曾在16名官员手下做过师爷。虽然他的饷银是官员私人支付的,但他办事时绝对不屈从官员的意志。如果官员审案出错,他绝对不会将错就错地判决。”鲍永军说,为此,汪辉祖曾7度辞职,都是官员觉得他说得在理,又将他请回去的。 汪辉祖断过最著名的案子是一起当时轰动全国的抢劫案。按照最初判决,有16名人犯将被处以绞刑。当时,三地官员会审此案,却都怕担责任,于是互相推诿。还是汪辉祖耐心审读案卷,仔细复核,确定只有一人当处绞刑,其余人等是被牵连进来的。因为汪辉祖的努力,该案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许。 没当过大官 却是大官们的精神导师 汪辉祖在当时颇具盛名,并不是因为他官名显赫,而是因为他写了不少著作。“他年纪很大时才去了一个偏远的地方做了几年小官。”鲍永军说,“但当时的内阁首辅看中了他的著作,自掏腰包刊印几百册,分发给自己的下属去读。” 鲍永军说,后来的清代官员上任前都要买汪辉祖的著作去研读,学习怎样做个好官,汪辉祖相当于官场上的精神导师,连曾国藩都曾废寝忘食地读他的《佐治药言》。“他的那些官箴强调廉洁奉公,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就算放到今天,也很有借鉴意义。” 教人做官只是汪辉祖的职业总结,他的家训则反映出他对于如何做一个好人的认识。除了基本的礼义廉耻,汪辉祖在家训中还特别强调了为人处世和教育后代的重要性。在为人处世方面,汪辉祖认为应当忠厚,不要觉得吃亏没用,吃亏是圣贤才能做到的一门功夫,忠厚之人事实上吃亏不到哪里去,反倒是奸诈之人往往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教育后代方面,他提倡教育从娃娃抓起,强调德重于才,要做正直的人,要学以致用,否则书读得再多也是枉然。 “汪辉祖还认为,不要留过多钱财给子女。”鲍永军认为,这一点也很有警示意义,“现在不少父母恨不得把子女所有的事情都操办好,房子、车子、工作……结果导致孩子不懂得自我奋斗,不爱学习。这是为孩子好吗?这其实是害了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