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宋鹏 驻淳安记者 程海波)冬日阳光暖暖地晒在半山腰的大片茶园上,余才贵手持茶叶修剪机忙着在给自己的有机茶园做“美容”,一旁妻子在做着帮手。 “以前,我们看天吃饭,种的茶叶,就卖几元钱,但现在不一样了,路都修到茶园了,茶园成了景点,给我们带来不少的收入呢。”余才贵的家就在不远的翠峰村,原先因为交通不便,常被人笑称是“鸟不拉屎”的地方,是个出了名的薄弱落后村。 为了扶起这个贫困村,两年前,淳安县鸠坑乡党委放下狠话,“不脱村民的‘贫困帽’,就脱干部的‘乌纱帽’。”为此,乡党委专门下派分管扶贫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联系该村。 “刚接手翠峰村,就感觉这个支部‘等、靠、要’思想特别严重,党员干部也谈不上带头作用,所以一直以来经济产业单一、茶质不高、效益不好。”鸠坑乡党委副书记洪永流说,乡党委还专门对翠峰村进行了“把脉”,认为茶园缺乏培管,重量不重质,是茶农效益始终不高的“病根”,但最主要的是村党支部缺乏战斗力。 于是,乡里对村党支部开始“抓药治病”,一方面要求村党支部和乡纪委扛起发展的责任和监督的责任,另一方面借“杭州有机茶叶小镇”创建的契机,通过“党建+产业+基地+领头雁”的模式,强化村支部建设,以支部促党员,以党员的传帮带联户发展。一时间,翠峰村产业化发展茶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乡里也趁热打铁,专门开设了“茶园课堂”,邀请茶叶专家到茶园现场开展茶园培管、茶叶采摘等知识授课,提升茶农素质。 如今,翠峰村茶叶培管、采摘、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服务链已基本形成,茶叶附加值不断提升。特别是村头的那棵数百年树龄的“茶树王”,更是成了翠峰村最大的亮点,仅在春茶采收季就吸引了数千计的游客。 前不久,乡青年致富服务队又上门为翠峰村村民普及养蜂知识,家家户户窗台放上蜂桶,这让每户村民在“茶闲”时也会有万元左右的收入。特别是产业帮扶项目——光伏发电项目的实施,更是让昔日这个“弱脏穷”终于摇身一变,成了鸠坑乡的“白富美”。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我们的‘党建扶贫’恰好扶到了点子上。”洪永流带着一脸的成就感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