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张磊 /文 丁以婕/摄 从2014年开始,我们在西藏那曲古路镇,海拔4600多米的古路镇中心小学设立了一个爱心图书室,这也是我们“洒下滴滴汗水 带走缕缕书香”迄今为止条件最艰苦的一个图书室。 投入运行两年多来,在那个雪山脚下的小平房里,一批又一批的藏族孩子翻看着这些从数千里外运来的爱心书籍,感知着外面的世界。 因为藏区天冷得早,学校已经放假,校党委书记吴献告诉记者,放假前学生们特意打扫了图书室,用布盖上所有的书,特别宝贵也特别惦记。“因为这些书、绘本在我们这儿特别少,所以也不敢让小朋友们借回家。只能让高年级的同学带一些回家。” “但我们也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怎么让这些书发挥更好的作用。”吴书记说,因为藏区的老师们水平不如内地,利用书本的能力上会离内地的老师有一定距离,“现在做得最多的就是孩子们想看什么书,去图书室领来发给他们,到时间了就收上来。感觉这样总似乎进步不大。” 你们有什么好方法么?吴书记说的时候,态度特别诚恳。 阅读很私人 但经验可以分享 这个问题并不是那曲的学校独有的,从几年的采访跟踪下来,我们发现书是送下去了,但读书的方法,提升孩子阅读和思考能力的方法很多老师并不知道也不了解。 这是有很多因素决定的,一方面乡村学校老师的水平和眼界的确不如大城市里的同龄教师,另一方面学生和老师的流动性大,也让这种阅读方法很难一以贯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让孩子们学会思考,学会探索,老师就要学会思考,学会探索。想让孩子多阅读,老师自己就得有阅读的兴趣,懂得阅读。 这是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爱好,阅读也是一样,大家喜欢的都不一样,这是件很私人的事情。但阅读经验不是,这是一件可以广泛推广,并有参考价值的事情。 人对于阅读的兴趣直接左右着你的眼界和看世界的角度,这些来自乡村的孩子,他们就像一块璞玉,对于阅读一无所知,这时候老师的经验就很重要。如果能够给他们一些良好的方法,那对于他们的帮助实在是比送书要更大,毕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在这一季的送书活动中,我们想集思广益,从读者中征集一些方法,不仅能让书送下去,更能让阅读的好方法送到乡村学校,特别是学校的老师手中去。 如果您有好的阅读方法给乡村的老师和孩子们,不妨联系我们,我们会将这些经验带到乡村去,希望能让爱心不仅在书里传递,也能在书外蔓延。 参与方式 如果您想爱心捐书,可以到杭州日报新大楼1703办公室,或者市新华书店的四大门店(庆春路购书中心、解放路购书中心、西城广场书店、庆春广场书店)进行捐赠,书店具体地址请参见“杭州日报文艺群”微信平台。 您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拨打电话0571-85051727(工作日9:00—17:00)或加入“杭州日报文艺群”微信平台给我们留言,在微信平台中,我们设置了活动通道,如果您想捐书又或者有什么好的建议,进入文艺群后,点击下方菜单中的“缕缕书香”即可留言参与,共筑爱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