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下城报道组 韦锋 柳景春 记者 许卓恒 通讯员 赵晓芳
摄/李忠
出产我市“地王”的下城区,可谓寸土寸金,这片热土之上的“房产”价值,更是可想而知。
据悉,下城区目前实际占有和使用的国有房产约186万平方米。这些房产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空间”,在打造全域中央商务区,强化招商引资、安商稳商以及投融资、公益养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使“房尽其用”,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下城区动足脑筋,打好这副“牌”——整合全区房产资源,统筹管理使用;上线“一体化大数据房产管理平台”。
下城区把好房用在“刀刃”上——引导优质企业入驻,建设产业园区,支持公益养老事业,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串珠成链——整合房产统筹管理
化零为整,通盘管理、统筹利用,是下城区政府房产管理的核心思路。该区先后制定和实行办公用房、经营用房、拆迁安置用房等的统筹管理标准以及方法。
办公用房统筹管理。该区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房产都集中到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由机关事务管理中心集中办理产权,并按照 “统一权属登记、统一调配管理、统一维修改造、统一规范使用、统一规划建设”的办公用房管理要求,结合全区实际,编制办公用房建设、管理、调配、使用规划。
经营用房统筹管理。该区逐步将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用房整合到区国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统一运营。
实行国有经营性房产租赁价格的统一评估,由区财政局委托中介机构实施,其评估的租赁价格作为区属国有企业确定租赁底价的依据。
该区加大国有经营性房产的整合、运作力度,对于面积小、收益差的国有经营性房产,通过出让、置换、提升改造等方式,推动优化配置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积累资源。
该区健全了国有经营性房产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租金收缴、物业管理流程,对国有经营性房产定期清理、检查,提高租金收缴率。
将拆迁安置房交由下城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局实行统筹管理。督促相关单位按市、区级建设项目进行分类,按项目的具体性质对存量房产进行全面梳理,建立拆迁安置剩余房源数据库;定期对拆迁安置项目开展进度评估,完工项目及时做出房产处置决定,利用好拆迁安置剩余商业用房,使之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资源。
数据管理——研发创新智慧平台
“一体化房产管理平台”的上线,为下城区的房产管理工作插上了“大数据、互联网的翅膀”。全区共享房产数据库、承租方足不出户缴纳租金及发布维修信息等智慧功能模块,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一体化房产管理平台的开发,适应统筹管理改革的需要,开辟了非自有房产、拆迁安置房模块,并将从区外租入或托管的房产以及拆迁安置房纳入系统管理。
为解决统筹管理之前面临的到期房产未能及时进场交易、租金收入应收未收等问题,在平台上增加了待办工作短信提醒功能,完善房产管理预警功能,对到期出租房产实行提前3个月预警,对应收租金房产提前1个月预警,并给房产管理员发送预警短信,根据提醒通知定期对到期房产进场交易、租金收取等事项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该区还实现了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对接,实现了出租房产数据库与租赁成交数据库的共用共享。
另外,为最大限度发挥房产在招商引资、安商稳商方面的作用,该区在平台上开发了任意查询功能,可以根据条件获得所需区域、建筑面积等要求的房产,并通过链接查看房产地图、照片、权证等信息。同时,按照“大资源”的目标要求,将系统开放给街道、商务局等招商引资部门,实现了房产数据的多部门共享,将房产一体化平台打造成为下城区房产资源优化配置、有效运营的决策分析平台。
今年,下城区又与杭州银行合作建立了“下城区房产管理杭银在线平台”,借助平台的功能,商户通过平台可以足不出户缴纳租金、物业费和水电费,承租人在平台上拍照发出物业维护需求,工作人员会在24小时内赶赴现场及时处理物业问题。
产业引导——好房用在“刀刃”上
在宝贵“房产空间”的优质整合及管理基础上,下城区想尽办法积极导入优质资源——省下办公用房为产业发展让路;集中房产资金购入物业打造产业园区;筑巢引凤,推动整个区域的业态调整;注重社会效益,积极拿出房产支持公益事业。
维健医药原先是位于潮鸣街道海华广场的一家企业,如今逐渐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完善的药品及医疗器械服务体系的集团公司,原先的办公用房已无法支撑其发展需要,计划重新选址。
面临可能的税源外流,潮鸣街道的招商人员与维健取得了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将目光放在了位于环城东路的原区政府综合楼,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该房产地处下城区健康产业集聚区,周边有浙一医院、市红会医院等多家三甲医疗机构,对于医药研发、合作交流具有独特优势。最终用这一处“好房”,成功留住了该企业。
如今,除维健医药之外,已经另有6家相关健康产业的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较好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健康产业特色园区。预计2016年园区实现产值5.5亿元,5年后年产值将达到20亿-30亿元,就业人数近千人。
在跨贸小镇项目上,国资公司用8000余万元征购了石桥路长城五金的约4万平方米房产,并配合区跨贸小镇成功引进了西狗国际入驻园区,还投入1000万元的改造经费,有力地推动了区跨贸小镇的建设。
此外,下城区还不断依托房产资源,引得优质企业纷纷入驻。如浙江浙商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入驻武林路“梅鹤堂、达三里”历史街区,老区政府大楼引进了浙商总部,该区国资购买的华讯科技大楼则重点打造成区众创空间等。
民生支持——重效益也重公益
下城区这个“房东”在拨好算盘子追求经营效益的同时,也将部分房产用于公益性事业发展,发挥国有房产的社会效益。丰富居民业余生活的文化站开花各个街道,方便居民生活买菜的农贸市场近2.25万平方米,承担社区居民医疗卫生、居家养老等社区服务功能的房产质量不断提升。
目前,下城区11家养老院利用国有房产1.03万平方米,承担老年人托管、养护、照料、康复等服务。同时,下城区利用统筹房产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模式,既确保了国有养老院性质不改变,公益性质得到保障,避免管理方把经济压力转嫁到老人头上,另一方面,通过民营资本的引入,提高了经营效益、服务水平,使老人得到更优质服务。
该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筑面积4550平方米,2015年门诊人次33万人次,出院人次1279人次,业务收入7199.89万元。医院近三年来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财政补贴逐年增加,仍面临发展规模受限、发展资金不足等诸多困境。单从经济利益考虑,这样的一处房产无疑转作它用更理想。但从全年门诊人次来看,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发挥医疗卫生服务方面仍有着重要作用。
如何在保留医院公益性质不变,承担政府指令性任务及公共卫生任务不变的前提下,又能解决这样的困境呢?2016年,在医改大形势下,该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与天瑞公司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对中西医结合医院按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标准进行房产改造更新。同时由天瑞公司合作并租下西文经济合作社商业综合楼A楼与中西医结合医院打通连成一片。
5年后,该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将建成一家集骨伤科、中医科、老年科、妇产科、儿科、康复科、肿瘤科等为特色,小综合大专科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有望切实提高下城区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