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12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07:区县(市)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拆违治乱 穷村子奏响环境致富序曲
寄给快递小哥的 “家乡快递”
老底子村民回迁住进一线江景房
31位农民工 成功讨薪33万余元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传说乾隆来过的御道村“又要出名了”
老底子村民回迁住进一线江景房
乾隆走一遭,走出个御道村
2016-12-13

文/记者 孙钥 通讯员 夏俐丽 摄/记者 李忠

章宝兴说他半辈子都在折腾房子。

这话不假。

“草房里生,草房里长,草房里讨媳妇。后来分了家,平房、楼房盖起来,琉璃瓦也铺上去了,这下可好,拆迁了。”

2009年夏天,作为钱江新城扩容地块项目之一,御道364户、接近2000位村民整体征迁。

再回来,已是七年之后。

站在自家14楼敞亮的一线江景房里,隔着一座钱江二桥,江湖汇流区商品房单价早已经站上了“5”时代。

楼下是整治一新的新开河,河岸绿树萦绕。

远眺江对岸,有一朵大“莲花”盛放;往东,九堡大桥天堑变通途,清清爽爽。

章宝兴想,这七年等值了。

章宝兴在村里算是个文化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杭州办故事大赛,他代表江干参赛,萧山是翁仁康。“说来说去,都是御道那点事。”

这村名,就很有“文脉”——

据说乾隆下江南时,从庆春门外景芳出发,沿着里海塘去海宁。在快到云峰与章家坝接壤处的小桥边时,远处出现一座高高耸起的石质建筑,下人回报说前方是一水闸,名曰青龙闸,乾隆一听龙颜大变:闸和铡谐音,皇帝乃真龙天子,今日若过青龙闸,肯定不吉利。于是当即吩咐改道。

文武百官动用了当地百姓,从里海塘落塘往东南方向,穿过桑园、沙地,筑起了五马并驰的临时大道。

这条专门开辟的沙地大道就被称为了御道。

当时乾隆改道走御道时,这里还是海涂沙地,零星地散落着几户草舍人家,自从乾隆走过后,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带来了极旺的人气,人慢慢多了起来,渐渐形成了村落,便是御道村的前身。

城市化推进 小村一变再变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御道村,改革开放以前,属于杭州郊区。往西,是当年杭州的菜篮子四季青,现在成了CBD钱江新城。

和所有的城中村一样,御道村也曾为进入这个城市的人提供了一个“落脚点”。

村民们,自然也看到了商机。

“三叉、五福、定海先后拆迁,那里的服装厂便迁来了御道。基本上,那个年代,家家都有小作坊,楼上还要住二三十号工人。”就拿章宝兴家来说,最初房子只有3层,后来经过加盖,拆迁前,房子变成了4层半。

订单来了,作坊忙到半夜一两点是常有的事。

环境吵归吵,但租金是实打实的。“包括作坊和出租房,一年能挣20万元。”他说。

和杭州目前剩下的246个城中村一样,由于没有整体规划,御道村里的楼与楼的间距越来越小,最后都成了“握手楼”。

间距太小,房间光线极差,很多房子需要24小时开灯,否则屋内根本看不清。此外,房子的隔音和空气也不好,外面巷子里垃圾混着污水,如果隔壁有人做饭,窗户更得紧闭,不然屋子里都是油烟的味道。

拆迁之前,小小的御道村里住着2万多外来务工者。

七年后回迁 村民住进江景房

在外过渡的日子是难熬的。

“搬家那一年,我们家添了小孙子。最早在九堡租房子住,后来九沙大道整治,小宝宝睡不好,就搬来了三新家园,面积少了一半,租金涨了一倍。”章宝兴说。

60平方米,住进了一家五口。

“想学电脑也只能作罢,没地方啊。”他说。

熬过了三年又三年。

今年10月,御道家园样板房开放参观,这一看,大家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看房现场人头攒动,不少亲戚朋友都会过来寒暄讨论两句,大家一起合计选什么样的户型。

此后的一个月里,申报摇号成为村里人的头等大事。

当年拆迁时章宝兴第一个签约,七年后选房他也是头一个。“落在后面的,肚肠都要悔青了。”

最终的数据是,一共完成货币化回购325人,回迁安置房总套数1335套,以98.61%的选房率圆满完成了回迁安置工作。

“得有个自己的书房,买台新电脑,打一个大书柜,家里总要有点文化氛围嘛。”章宝兴的幸福,已经来临。一路之隔的五堡、六堡、七堡和红五月社区,他们的改造,正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传说乾隆来过的御道村“又要出名了”
老底子村民回迁住进一线江景房
乾隆走一遭,走出个御道村
2016-12-13

文/记者 孙钥 通讯员 夏俐丽 摄/记者 李忠

章宝兴说他半辈子都在折腾房子。

这话不假。

“草房里生,草房里长,草房里讨媳妇。后来分了家,平房、楼房盖起来,琉璃瓦也铺上去了,这下可好,拆迁了。”

2009年夏天,作为钱江新城扩容地块项目之一,御道364户、接近2000位村民整体征迁。

再回来,已是七年之后。

站在自家14楼敞亮的一线江景房里,隔着一座钱江二桥,江湖汇流区商品房单价早已经站上了“5”时代。

楼下是整治一新的新开河,河岸绿树萦绕。

远眺江对岸,有一朵大“莲花”盛放;往东,九堡大桥天堑变通途,清清爽爽。

章宝兴想,这七年等值了。

章宝兴在村里算是个文化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杭州办故事大赛,他代表江干参赛,萧山是翁仁康。“说来说去,都是御道那点事。”

这村名,就很有“文脉”——

据说乾隆下江南时,从庆春门外景芳出发,沿着里海塘去海宁。在快到云峰与章家坝接壤处的小桥边时,远处出现一座高高耸起的石质建筑,下人回报说前方是一水闸,名曰青龙闸,乾隆一听龙颜大变:闸和铡谐音,皇帝乃真龙天子,今日若过青龙闸,肯定不吉利。于是当即吩咐改道。

文武百官动用了当地百姓,从里海塘落塘往东南方向,穿过桑园、沙地,筑起了五马并驰的临时大道。

这条专门开辟的沙地大道就被称为了御道。

当时乾隆改道走御道时,这里还是海涂沙地,零星地散落着几户草舍人家,自从乾隆走过后,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带来了极旺的人气,人慢慢多了起来,渐渐形成了村落,便是御道村的前身。

城市化推进 小村一变再变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御道村,改革开放以前,属于杭州郊区。往西,是当年杭州的菜篮子四季青,现在成了CBD钱江新城。

和所有的城中村一样,御道村也曾为进入这个城市的人提供了一个“落脚点”。

村民们,自然也看到了商机。

“三叉、五福、定海先后拆迁,那里的服装厂便迁来了御道。基本上,那个年代,家家都有小作坊,楼上还要住二三十号工人。”就拿章宝兴家来说,最初房子只有3层,后来经过加盖,拆迁前,房子变成了4层半。

订单来了,作坊忙到半夜一两点是常有的事。

环境吵归吵,但租金是实打实的。“包括作坊和出租房,一年能挣20万元。”他说。

和杭州目前剩下的246个城中村一样,由于没有整体规划,御道村里的楼与楼的间距越来越小,最后都成了“握手楼”。

间距太小,房间光线极差,很多房子需要24小时开灯,否则屋内根本看不清。此外,房子的隔音和空气也不好,外面巷子里垃圾混着污水,如果隔壁有人做饭,窗户更得紧闭,不然屋子里都是油烟的味道。

拆迁之前,小小的御道村里住着2万多外来务工者。

七年后回迁 村民住进江景房

在外过渡的日子是难熬的。

“搬家那一年,我们家添了小孙子。最早在九堡租房子住,后来九沙大道整治,小宝宝睡不好,就搬来了三新家园,面积少了一半,租金涨了一倍。”章宝兴说。

60平方米,住进了一家五口。

“想学电脑也只能作罢,没地方啊。”他说。

熬过了三年又三年。

今年10月,御道家园样板房开放参观,这一看,大家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看房现场人头攒动,不少亲戚朋友都会过来寒暄讨论两句,大家一起合计选什么样的户型。

此后的一个月里,申报摇号成为村里人的头等大事。

当年拆迁时章宝兴第一个签约,七年后选房他也是头一个。“落在后面的,肚肠都要悔青了。”

最终的数据是,一共完成货币化回购325人,回迁安置房总套数1335套,以98.61%的选房率圆满完成了回迁安置工作。

“得有个自己的书房,买台新电脑,打一个大书柜,家里总要有点文化氛围嘛。”章宝兴的幸福,已经来临。一路之隔的五堡、六堡、七堡和红五月社区,他们的改造,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