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12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07:区县(市)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拆违治乱 穷村子奏响环境致富序曲
寄给快递小哥的 “家乡快递”
老底子村民回迁住进一线江景房
31位农民工 成功讨薪33万余元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拆违治乱 穷村子奏响环境致富序曲
2016-12-13
拆违治乱,让工农社区变得更靓了。

首席记者 杨蓥晖 余杭记者站 白赟 实习生 洪明思

以前讲到余杭东湖街道的工农社区,大家都摇头,这个地方啊——一声叹息。

言下之意,这个地方有点乱,乱成什么样?——小区里没条像样的路,下雨天一身泥,不下雨都是生活垃圾,新买的电瓶车,一个不小心,准没!

环境差不说,住在这里的人们,一过年就觉得自己没面子——邻村分分红好几万,自己村连个“钢镚儿”都没,那怎么办?社区书记王剑飞拉大伙儿在操场上开了个露天会议,“那我们拆违治乱,大家干不干?”

“干!”

修路和修围墙

工农社区地处余杭开发区边缘,是个典型的城中村,来这里租房的外来务工者,比本地多出好几倍。

十多年下来,234户人家,几乎家家有违建——最不可思议的是,连相邻两幢农家房的弄堂,都要加个彩钢棚,家里放不下的东西,或者用不上却不舍得丢的东西——拖把、扫帚、柴火垛,全往这个地方堆,不要说过辆车,人侧着身都走不过。

去年开始,社区的这些彩钢棚,成为最先整治的对象。有些村民心里愿意拆,但会提些附加条件,“王书记,拆违我们是愿意的,也是为了村里环境好,但你能不能把村里的路修修好,再给我们打个围墙?”

王剑飞觉得这个要求在理,也不过分,修路是为了好走,打围墙是图个安全。东拼西凑,凑了70多万元。今年4月,彩钢棚一拆掉,就把社区的马路和围墙修了起来——这个并不“食言”的举动,也让村里人心里服气。

胡杏娣家里也在这次“治乱”被拆掉了一个彩钢棚,不过她觉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反而是现在这样,门口更加干净了。家门口的杏树,一天也掉好多叶子,她一天也要扫好几遍,“以前堆在钢棚下面的东西,一年用不到几次,反而是现在这样清爽。”

大妈监督员

今年工农社区拆掉的彩钢棚,有8000多平方米,现在弄堂里抬头望天,也见得到一线蓝色。

钢棚花了大力气拆了,路也修好了,但怎么样保洁,又是一个问题。王剑飞想了个办法,让社区里“德高望重”的大妈们,来当这个监督员。

刚开始,请这些大妈“出山”也不容易,“这个事情做不来的,你去管别人,别人还不骂你?”但王剑飞还是请大妈们来试试。“圆桌夜话”开了好几次,终于有几位热心肠的“大妈”勉强答应了这趟“差事”。

沈水英是最早的“大妈监督员”,她还记得几个月前刚去“管管”别人家门口卫生的时候,别人就是一个白眼,没好气地说,“我们乡下人就是乡下人的样子,弄得和城里一样干吗?”

别人“骂归骂”,沈水英就自己捡垃圾,几次下来,乱扔垃圾的人不好意思了,都主动投到家门口的垃圾桶里,还学会了垃圾分类。

现在,愿意来当“大妈监督员”的人,越来越多,整个社区这支队伍,有了21个人,每天早上7点,就有人在小区四处看看了,一直到晚上上楼前,才算收工。有天中午,沈水英看到有户人家的白球鞋从楼上掉了下来,就帮他们收到了门口,“以前我们农村不像农村,现在倒是像城里了。”

变好的城中村

现在留给工农社区的,还有些以前做小餐饮的违建未拆,但超过九成的居民,已经签字表示愿意拆了。

这里面,很多人都是无证经营。王剑飞讲了个“段子”:以前有家做川菜生意,里面人吃得很香,后排住的人闻着很臭,都是麻辣的油烟味儿,居民们也是怨声载道,但十多年下来,就是没人带头去拆。

这20多家搭建出来的店面,现在全部被关停了,快的话,月底前也要被彻底拆掉——其中有一户人家,刚拿到租户4万多元租金,她反而“将”了王剑飞一军,“王书记,租金我已经退了,如果你拆不下去了,这个钱你要赔我。”王剑飞也是爽气,“如果拆不下去了,这个钱,我自己补你。”

工农社区的违建被拆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很多居民发现,自己家的房租涨了上去,像监督员胡杏娣家,原来一间房间的租金顶多租到200元,现在却250元、300元“噌噌噌”往上涨,8间出租房的收入,也比以前多了不少。

王剑飞把这个事情,归结为社区环境变好了,租客“租”的是小区附加值。而另一方面,社区的三产自留地,今年也顺势租了出去,“社区的集体经济,从三年前的28万元,到今年账上有了120多万元,如果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我们社区也可以像别人一样分红了。”

而更让大家惊喜的是,工农社区的民风变化,也日益变得融洽。“以前每户人家门口的搓衣板,都想着要比别人的长一点,现在这种事情没了,都会相互帮忙了。”

从拆违治乱中变得邻里守望相助,成为此次工农社区时代变革中最深刻的社会变迁——而这种经验,其所在的余杭东湖街道,试图在来年把它推向更广的地方。东湖街道副主任陈鹏说,“工农社区的拆违经验,我们会复制到其他社区用于城中村改造。”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拆违治乱 穷村子奏响环境致富序曲
2016-12-13
拆违治乱,让工农社区变得更靓了。

首席记者 杨蓥晖 余杭记者站 白赟 实习生 洪明思

以前讲到余杭东湖街道的工农社区,大家都摇头,这个地方啊——一声叹息。

言下之意,这个地方有点乱,乱成什么样?——小区里没条像样的路,下雨天一身泥,不下雨都是生活垃圾,新买的电瓶车,一个不小心,准没!

环境差不说,住在这里的人们,一过年就觉得自己没面子——邻村分分红好几万,自己村连个“钢镚儿”都没,那怎么办?社区书记王剑飞拉大伙儿在操场上开了个露天会议,“那我们拆违治乱,大家干不干?”

“干!”

修路和修围墙

工农社区地处余杭开发区边缘,是个典型的城中村,来这里租房的外来务工者,比本地多出好几倍。

十多年下来,234户人家,几乎家家有违建——最不可思议的是,连相邻两幢农家房的弄堂,都要加个彩钢棚,家里放不下的东西,或者用不上却不舍得丢的东西——拖把、扫帚、柴火垛,全往这个地方堆,不要说过辆车,人侧着身都走不过。

去年开始,社区的这些彩钢棚,成为最先整治的对象。有些村民心里愿意拆,但会提些附加条件,“王书记,拆违我们是愿意的,也是为了村里环境好,但你能不能把村里的路修修好,再给我们打个围墙?”

王剑飞觉得这个要求在理,也不过分,修路是为了好走,打围墙是图个安全。东拼西凑,凑了70多万元。今年4月,彩钢棚一拆掉,就把社区的马路和围墙修了起来——这个并不“食言”的举动,也让村里人心里服气。

胡杏娣家里也在这次“治乱”被拆掉了一个彩钢棚,不过她觉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反而是现在这样,门口更加干净了。家门口的杏树,一天也掉好多叶子,她一天也要扫好几遍,“以前堆在钢棚下面的东西,一年用不到几次,反而是现在这样清爽。”

大妈监督员

今年工农社区拆掉的彩钢棚,有8000多平方米,现在弄堂里抬头望天,也见得到一线蓝色。

钢棚花了大力气拆了,路也修好了,但怎么样保洁,又是一个问题。王剑飞想了个办法,让社区里“德高望重”的大妈们,来当这个监督员。

刚开始,请这些大妈“出山”也不容易,“这个事情做不来的,你去管别人,别人还不骂你?”但王剑飞还是请大妈们来试试。“圆桌夜话”开了好几次,终于有几位热心肠的“大妈”勉强答应了这趟“差事”。

沈水英是最早的“大妈监督员”,她还记得几个月前刚去“管管”别人家门口卫生的时候,别人就是一个白眼,没好气地说,“我们乡下人就是乡下人的样子,弄得和城里一样干吗?”

别人“骂归骂”,沈水英就自己捡垃圾,几次下来,乱扔垃圾的人不好意思了,都主动投到家门口的垃圾桶里,还学会了垃圾分类。

现在,愿意来当“大妈监督员”的人,越来越多,整个社区这支队伍,有了21个人,每天早上7点,就有人在小区四处看看了,一直到晚上上楼前,才算收工。有天中午,沈水英看到有户人家的白球鞋从楼上掉了下来,就帮他们收到了门口,“以前我们农村不像农村,现在倒是像城里了。”

变好的城中村

现在留给工农社区的,还有些以前做小餐饮的违建未拆,但超过九成的居民,已经签字表示愿意拆了。

这里面,很多人都是无证经营。王剑飞讲了个“段子”:以前有家做川菜生意,里面人吃得很香,后排住的人闻着很臭,都是麻辣的油烟味儿,居民们也是怨声载道,但十多年下来,就是没人带头去拆。

这20多家搭建出来的店面,现在全部被关停了,快的话,月底前也要被彻底拆掉——其中有一户人家,刚拿到租户4万多元租金,她反而“将”了王剑飞一军,“王书记,租金我已经退了,如果你拆不下去了,这个钱你要赔我。”王剑飞也是爽气,“如果拆不下去了,这个钱,我自己补你。”

工农社区的违建被拆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很多居民发现,自己家的房租涨了上去,像监督员胡杏娣家,原来一间房间的租金顶多租到200元,现在却250元、300元“噌噌噌”往上涨,8间出租房的收入,也比以前多了不少。

王剑飞把这个事情,归结为社区环境变好了,租客“租”的是小区附加值。而另一方面,社区的三产自留地,今年也顺势租了出去,“社区的集体经济,从三年前的28万元,到今年账上有了120多万元,如果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我们社区也可以像别人一样分红了。”

而更让大家惊喜的是,工农社区的民风变化,也日益变得融洽。“以前每户人家门口的搓衣板,都想着要比别人的长一点,现在这种事情没了,都会相互帮忙了。”

从拆违治乱中变得邻里守望相助,成为此次工农社区时代变革中最深刻的社会变迁——而这种经验,其所在的余杭东湖街道,试图在来年把它推向更广的地方。东湖街道副主任陈鹏说,“工农社区的拆违经验,我们会复制到其他社区用于城中村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