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12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02:热线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老爸老妈博物大学 之“酷爸酷妈”
民族的,最酷的!
开栏语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60岁学腰鼓,13年里带出一群锣鼓声中的铿锵舞者 白荡海社区的红发“酷妈”在翻飞的红绸中精彩诠释——
民族的,最酷的!
2016-12-13
昨天上午,腰鼓队员们搬着锣鼓家伙走进了墅园公园,两位队员抬着一面大鼓走在最前头。正在公园里遛弯的街坊们都聚了过来,他们知道,这场热闹会很好看。
腰鼓看着不大,但挎到身上也是沉甸甸的。要保证腰鼓固定完好,击打时又要顺手,队员们在打绳结上各有各的手法。
一面大鼓一对钹,决定了腰鼓舞最关键的节奏。负责这两件乐器的队员虽然不用起舞,但作用绝对重要,不够霸气,恐怕适应不了这两个“关键岗位”。
跟着锣鼓点,张兰香和队员们铿锵起舞。在张兰香看来,打腰鼓,就得有自己这样的精气神。
张兰香的腰鼓上特别贴了一张纸,纸上是一套鼓式表。打腰鼓时,她就是对照着这张表,不断提醒着身边的队员们,下一个将要做什么动作。
锣鼓一响,街坊们都围过来看腰鼓队的表演。人群中有老有少,站在最前排的“小伙子”似乎不太懂得欣赏腰鼓表演,对腰鼓队员们手中的鼓槌更感兴趣。
腰鼓队休息时,一个小家伙在大人的帮助下,趴到了大鼓上,小手轻轻敲打鼓面。腰鼓队员的舞步他没有记下,但刚才“咚锵、咚锵”的节奏他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了。

通讯员 徐小惠 邵宇峰

记者 史洁 文 杨子健 摄

昨天上午,阳光正好,白荡海人家对街的墅园公园里,20个身穿红色丝绒绣花衫的俏大妈聚到了一起。

没多久,“咚锵、咚锵”的锣鼓声起来了,鼓槌上系着的红绸上下翻飞,俏大妈们打着腰鼓,时而转身,时而跳跃,时而穿插走位,在锣鼓点中轻盈起舞。

站在第一排边角压阵的是这支腰鼓队的队长,名叫张兰香,今年虚岁73岁,一头红发,格外引人注目。张兰香一边击鼓起舞,一边念着节奏,还不时提醒边上的队员即将要做的动作。她始终抬头挺胸,脸上挂着微笑,是一个意气风发的舞者。

白荡海社区的这支腰鼓队是由张兰香一手组建的,她也是年纪最大的一位队员。大约13年前,张兰香第一次接触了腰鼓:“我在运河广场晨练的队伍里看到有一群打腰鼓的人,我觉得这个运动好,全身都能活动,就在那里跟着老师学。”

学出点模样后,张兰香就想着把自己小区里的姐妹们动员起来,一起打腰鼓。可是,刚开始大伙儿并不买账。“她们觉得打腰鼓太土,一个个都摇头。”张兰香说,当时她实在没办法,就从身边的人拉起,拿出老大姐的派头,软磨硬泡,“我跟她们说,就当是陪陪我,不然我要懊恼了。”

从最基本的鼓点,到后来的花式腰鼓,水平上去了,大伙儿的热情也来了。特别是打了几个月后,张兰香好几个姐妹的肩周炎都不再发作了,精气神十足,练习腰鼓的劲头更高了。从那时起,张兰香再拉人打腰鼓可以说是一呼百应。

腰鼓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强身健体。小区里有回迁房,也有商品房,本来不少邻居互不相识,后来腰鼓队火起来了,不少人主动要求加入,最多时腰鼓队有60多名队员,邻居们也都熟络了。打打腰鼓吃吃饭,一群热心肠凑到一起,小区里有什么家长里短的纠纷,姐妹们出面当和事佬,没啥搞不定的。

练着练着,腰鼓队的实力大幅提升,还拿下了杭州腰鼓大赛冠军。到后来,一些商家的开张庆典和社区里的节庆活动,腰鼓队都会受邀前去暖场,锣鼓一响,喜庆的气氛就出来了。

张兰香说,自己对队员的要求还是蛮高的,“打腰鼓时,身姿要挺,精神要足,不然别人看不出样子。”张兰香的生活其实也和她打腰鼓时一样,够酷——年逾古稀,还喜欢小酌几杯,哪天高兴了,嗓子一开,张口就来一段徐派越剧。

“咚锵、咚锵”,张兰香喜欢和姐妹们在锣鼓点里“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将原本大伙儿觉得老土的东西,玩到最酷。

“酷爸酷妈” 邀你一起来玩酷

想与张兰香以及腰鼓队员们一起舞动起来吗?机会来了!“酷爸酷妈”大课堂邀请3位感兴趣的朋友,一起体验腰鼓的力与美。

同时,本报继续寻找“酷爸酷妈”,通过报纸、微信、直播平台展示他们的风采。还是那句话,我们寻找热爱生活、喜爱分享的老人;我们分享“酷爸酷妈”们的技能和经验。

欢迎拨打杭报大众热线85109999,赴“腰鼓之约”或推荐身边“酷爸酷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60岁学腰鼓,13年里带出一群锣鼓声中的铿锵舞者 白荡海社区的红发“酷妈”在翻飞的红绸中精彩诠释——
民族的,最酷的!
2016-12-13
昨天上午,腰鼓队员们搬着锣鼓家伙走进了墅园公园,两位队员抬着一面大鼓走在最前头。正在公园里遛弯的街坊们都聚了过来,他们知道,这场热闹会很好看。
腰鼓看着不大,但挎到身上也是沉甸甸的。要保证腰鼓固定完好,击打时又要顺手,队员们在打绳结上各有各的手法。
一面大鼓一对钹,决定了腰鼓舞最关键的节奏。负责这两件乐器的队员虽然不用起舞,但作用绝对重要,不够霸气,恐怕适应不了这两个“关键岗位”。
跟着锣鼓点,张兰香和队员们铿锵起舞。在张兰香看来,打腰鼓,就得有自己这样的精气神。
张兰香的腰鼓上特别贴了一张纸,纸上是一套鼓式表。打腰鼓时,她就是对照着这张表,不断提醒着身边的队员们,下一个将要做什么动作。
锣鼓一响,街坊们都围过来看腰鼓队的表演。人群中有老有少,站在最前排的“小伙子”似乎不太懂得欣赏腰鼓表演,对腰鼓队员们手中的鼓槌更感兴趣。
腰鼓队休息时,一个小家伙在大人的帮助下,趴到了大鼓上,小手轻轻敲打鼓面。腰鼓队员的舞步他没有记下,但刚才“咚锵、咚锵”的节奏他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了。

通讯员 徐小惠 邵宇峰

记者 史洁 文 杨子健 摄

昨天上午,阳光正好,白荡海人家对街的墅园公园里,20个身穿红色丝绒绣花衫的俏大妈聚到了一起。

没多久,“咚锵、咚锵”的锣鼓声起来了,鼓槌上系着的红绸上下翻飞,俏大妈们打着腰鼓,时而转身,时而跳跃,时而穿插走位,在锣鼓点中轻盈起舞。

站在第一排边角压阵的是这支腰鼓队的队长,名叫张兰香,今年虚岁73岁,一头红发,格外引人注目。张兰香一边击鼓起舞,一边念着节奏,还不时提醒边上的队员即将要做的动作。她始终抬头挺胸,脸上挂着微笑,是一个意气风发的舞者。

白荡海社区的这支腰鼓队是由张兰香一手组建的,她也是年纪最大的一位队员。大约13年前,张兰香第一次接触了腰鼓:“我在运河广场晨练的队伍里看到有一群打腰鼓的人,我觉得这个运动好,全身都能活动,就在那里跟着老师学。”

学出点模样后,张兰香就想着把自己小区里的姐妹们动员起来,一起打腰鼓。可是,刚开始大伙儿并不买账。“她们觉得打腰鼓太土,一个个都摇头。”张兰香说,当时她实在没办法,就从身边的人拉起,拿出老大姐的派头,软磨硬泡,“我跟她们说,就当是陪陪我,不然我要懊恼了。”

从最基本的鼓点,到后来的花式腰鼓,水平上去了,大伙儿的热情也来了。特别是打了几个月后,张兰香好几个姐妹的肩周炎都不再发作了,精气神十足,练习腰鼓的劲头更高了。从那时起,张兰香再拉人打腰鼓可以说是一呼百应。

腰鼓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强身健体。小区里有回迁房,也有商品房,本来不少邻居互不相识,后来腰鼓队火起来了,不少人主动要求加入,最多时腰鼓队有60多名队员,邻居们也都熟络了。打打腰鼓吃吃饭,一群热心肠凑到一起,小区里有什么家长里短的纠纷,姐妹们出面当和事佬,没啥搞不定的。

练着练着,腰鼓队的实力大幅提升,还拿下了杭州腰鼓大赛冠军。到后来,一些商家的开张庆典和社区里的节庆活动,腰鼓队都会受邀前去暖场,锣鼓一响,喜庆的气氛就出来了。

张兰香说,自己对队员的要求还是蛮高的,“打腰鼓时,身姿要挺,精神要足,不然别人看不出样子。”张兰香的生活其实也和她打腰鼓时一样,够酷——年逾古稀,还喜欢小酌几杯,哪天高兴了,嗓子一开,张口就来一段徐派越剧。

“咚锵、咚锵”,张兰香喜欢和姐妹们在锣鼓点里“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将原本大伙儿觉得老土的东西,玩到最酷。

“酷爸酷妈” 邀你一起来玩酷

想与张兰香以及腰鼓队员们一起舞动起来吗?机会来了!“酷爸酷妈”大课堂邀请3位感兴趣的朋友,一起体验腰鼓的力与美。

同时,本报继续寻找“酷爸酷妈”,通过报纸、微信、直播平台展示他们的风采。还是那句话,我们寻找热爱生活、喜爱分享的老人;我们分享“酷爸酷妈”们的技能和经验。

欢迎拨打杭报大众热线85109999,赴“腰鼓之约”或推荐身边“酷爸酷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