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12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10: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彻夜不打烊:杭城24小时店商机四伏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彻夜不打烊:杭城24小时店商机四伏
2016-12-13

记者 厉玮

黑夜是城市的另一张脸。

城市在扩大,人口在增长,生活方式在改变,一座城市也在无形之中推迟了它的作息时间表。身边的杭州人,开始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在夜晚娱乐、消费、健身。

现在,如果生活在夜晚的杭州,可以花50块排一个小时队吃一打玉皇山老杨小黄鱼,花120块在华星路酒隐点一杯醉生梦死的吉娃娃,或者可以免费在社区图书馆看一个通宵的小说。

总有一些持续燃烧的地方,能撑起杭州的零点时刻。只不过在大家的固定印象里,24小时的夜生活生意属于酒吧、便利店和夜宵摊。

现在大不一样了,一家书店,一间健身房,一个shopping mall,都纷纷开启了24小时不打烊模式。

甚至,家门口还有免费的图书馆、健身房,还是24小时开放的。

上个月月底,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的“钱塘书房”和“钱塘健身房”正式亮相并对外开放。只要带上身份证或市民卡,就能去免费借阅图书、免费锻炼健身。

“钱塘书房”位于艮山支三路的聚落五号文创园内。面积达400多平方米,藏书3000余本,设置了书籍自动借还机和自沉降式还书箱。午夜时分,你可以坐在窗边,捧一杯香浓咖啡,翻阅一本心仪书籍。乏了,就小憩一会。五点一刻,夜晚将会全部消散。半个月下来,闸弄口街道宣传干事吴能奇发现,来“钱塘书房”的读者,除了附近的居民、园区的设计师,还有不少身着校服的初高中生。

“钱塘健身房”与“钱塘书房”一街之隔,目前有8台跑步机、2台动感单车和2台椭圆机。完全自助,随时使用。日后还会扩大规模,并按照大众需求进行设施完善和更新。

不过,现在闸弄口街道的“钱塘书房”和“钱塘健身房”都还在试运营阶段,平时的开放时间为9:00-21:00。运营成熟后,将延长至24小时服务。年底之前,江干区将开出16家这样的自助智能书房、健身房。

我们发现,在这座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地方到了夜晚才变得光彩照人。于是,有人说,杭州和香港越来越像了,24小时便利店遍布街头巷尾;又有人说,杭州和台北越来越像了,24小时书店为我们亮起了有始无终的夜灯;还有人说,杭州和首尔越来越像了,shopping mall纷纷开启“夜行模式”。

总之,当杭州的夜晚开始延续白天的忙绿时,改变最大的还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1 24小时书店

“我是这个城市最特别书房的服务生,书房兼具咖啡馆的功能,叫悦览树。说它特别,是因为它从不打烊……夜幕降临,青年路安静下来,周围商铺的灯光都已暗淡,只有书房依然灯火通明。”三年前,24小时书店悦览树的主理人蒋瞰在朋友圈写下这段话。

今年5月,悦览树已经在杭州开出了第三家门店。“现在,我们三家门店的定位明晰,各有不同。解放路新华书店内的旗舰店,来的读者有不少是书店的消费人群,黄龙万科中心店则以城西一带的白领及商务人士居多,浙江大学华家池店的话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外来培训人群及周边居民。”

在大众的思维定式里,24小时书店的后半夜应该是无人问津的。但是到了午夜时分,走进去悦览树旗舰店,可能都找不到好位置了。这里就好像一个200多平方米的书房,四壁书墙摆着各类新书,内设长桌、板凳,一块巨型玻璃投影仪隔断空间。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在俯身阅读。在对面一片超大的阶梯式榻榻米上,已经有人扛不住睡意裹身而眠了。这里间设桌板,安装有插座、USB接口,一应俱全。

在蒋瞰的观察里,这家店夜间的常客主要有三类,设计师、外贸从业者、等飞机的人。“设计师是众所周知的夜行动物,往往到晚上就灵感迸发;外贸从业者老是要在深夜等待客户,对方和自己有很长的时差;至于等飞机的人,蹲机场太累,住酒店没必要,那就在24小时书店消磨一下时间。”

与悦览树一街之隔的芸台书舍平海路旗舰店,是杭州第二家24小时书店。“我们最早的门店在市民中心附近,后来迁址到了平海路1号,这里每天的客流量在200人左右。”芸台书舍主理人吕笋介绍,现有全国已开业与即将开业的芸台书舍共有13家,大本营杭州有4家。和悦览树不同的是,芸台的夜间常客主要是一群固定的文字工作者,比如编剧、记者、专栏作家,常常在零点时分的书舍出没。

在悦览树和芸台,都允许读者在桌上趴着小憩。但是鼾声频频或睡姿不雅,就会被服务生叫醒。大声喧哗和吞云吐雾,更是明确禁止的。

现在,悦览树的主要营收来自于餐饮卖品和图书销售。“其实读者来悦览树,往往都会产生一定的餐饮消费,我们的咖啡和简餐都很受欢迎。”芸台也不例外,虽然吧台免费提供白开水,不强制读者消费,但大家多少都会点些东西。不过,外带饮品、食物,以及所有上门外卖,都是不允许的。

芸台在开张之初,所有书籍可读可借可分享,但是并不出售,后来才逐渐开始卖书的。24小时书店当然希望每时每刻都能有生意上门,但实际上大多书店在夜间运营过程中至少有6个小时是处于空白期、没有销售的。

更糟糕的是,橱窗效应是所有实体书店都无法逃避的瓶颈。来到悦览树或芸台,你就发现不少这样的读者,选择一本或多本图书后,就会坐在位置上进行阅读,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将刚刚阅读的图书放回原位,如果遇到感兴趣的,下次来则会继续阅读下去,直至读完,但仍不会选择购买。“真的爱不释手,他们也选择回家上网购买,又便宜又便捷。”吕笋表示,由于芸台提供图书免费借阅服务,目前他们的图书销售与其他销售(包括饮品简餐、文创产品等)的营收比例为3∶7。

全国范围内,有不少24小时书店已经因为成本高、收益低而取消了通宵运营。“我们现在整体处于营收持平的状态,不算难熬。”而眼下,芸台较快的扩张速度与相对有限的资金,使其发展明显受限。“不过2017年,我们会将重点发展方向调整为社区书店,解决图书阅读的最后500米。”

而悦览树则选择顺势而为,缓慢扩张。“我们发展的速度很慢,三年才三家。听起来,这是违反商业逻辑的做法。但悦览树想做的,是精致而温暖的24小时书房。”蒋瞰说,最近旗舰店的吧台往外延伸了一点,设置了几把高脚椅,就是为了让服务生和读者的距离更近一些。“这里会像一间藏着人生百味的威士忌酒吧,大家喝着小酒,相互交换心事。”

2 24小时自助健身房

眼下,一家24小时自助健身房的标准配置往往是这样的:300平方米左右、自助服务,以及24小时营业。其中一部分空间为有氧器械,另一部分空间为操课区。而所谓的自助服务,主要是指自助门禁、自助储物、自助约课和自助健身。场馆只配备一名管理人员,大都进行线上调配管理。

“其实,在24小时营业时间这一点上,实质上真正做到的健身房还并不多。”乐刻联合创始人苏璐介绍,目前全国范围内真正围绕用户研发产品、提供服务、营造场景的24小时运动健身房只有乐刻。

传统健身房一般到了晚上10点就准备打烊了,会员陆续洗澡离开,工作人员开始打扫。然而在乐刻,这个时段依旧还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有人在操课区挥汗如雨,有人背着健身包刚刚过来。苏璐说,据她所知的乐刻会员里,就有一年“夜练”经历的销售公司员工、每天晚上11点准时来上私教课的IT男、天天结伴而来的“夜跑”闺蜜团。

目前,乐刻在全国开设了81家24小时健身房,分布在杭州、北京、上海、南京、济南,并且全部采取直营的方式。其中,杭州共有31家门店。“我们的铺点策略是,用户在哪里,门店就在哪里,辐射1.5-3公里范围内。”苏璐说,乐刻的门店网点相对密集,主要类型为社区店、商场店和写字楼店。

乐刻主打低价包月的策略,杭州、济南、南京99元/月,而在上海、北京则高一点,199元/月。而在传统健身房年代,百来块钱可以24小时上无限量的团操课程,根本是无法想象的。现在,乐刻累积的会员数量已经达到了近20万。其中,以80、90后年轻群体为主,大部分门店的日客流均将近300多人次。

与黄金段的女性居多不同,喜欢半夜甚至凌晨来健身的多数是男性,这些人已经养成了健身习惯,对于如何健身有一定的了解,也懂得如何自己训练。“他们来了,大多在有氧力量区练器械为主。现在我们也推出了一些器械训练教学视频,方便大家日常学习。”

健身馆来到了24小时自助的“便利店”时代,这种轻模式的做法降低了健身创业的门槛。如今在杭州,除了最先入局的乐刻,还有不少陆续加入的小型健身创业者,其中不乏传统健身房的私教转型试水,大家的打法都各不相同。36氪曾梳理过目前国内主要的24小时自助健身房公司,主要有小而美“开店打法”、输出管理的“加盟打法”和互联网模式的“共享经济打法”这三种打法。而乐刻的打法,属于第三种。

“我们健身领域的对标是Airbnb,自营小型连锁健身房只是一个切口,未来更多的场馆会向更多元的共享健身房拓展,比如酒店、小区公寓还有商业综合体。”苏璐介绍,目前乐刻已经和不少五星级酒店、互联网企业、高端住宅社区等均达成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其中包括华住集团、万科集团、黄龙饭店、蚂蚁金服等。“等这些共享健身馆达到一定覆盖度的时候,我们的自营健身场馆也会逐渐退出。”

从“地租”和“人力”成本的商业地产逻辑上考虑,和传统健身房相比,24小时自助健身房的运营成本反而更低。但与传统健身房无异的是,如何均衡利用每小时坪效对于24小时健身房依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乐刻现在的做法是,通过数据技术驱动,依靠互联网化的营销手段和方式。“我们的大数据平台会通过抓取用户行为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并以此确定门店的课程数目、课程类型和教练选择。”

虽然眼下24小时自助健身房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完全成熟,放弃私教推销和拒绝超量售卡还等于砍去了传统健身房的最大盈利点,但苏璐认为,真正把24小时自助健身房可以做成一门小而美的生意,单店坪效就上去了,盈利的空间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3 24小时商场

前些年麦肯锡出过一份消费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更愿意利用夜间购物。不过,别说杭州,放眼国内,目前也找不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不打烊商场。所谓的24小时不打烊,往往都是推迟几个小时关门,或者一部分店铺的营业时间直至凌晨,甚至通宵。

在“深夜商场”模式的探索上,嗅觉最灵敏的是香港,早已开出了“24小时百货店”APM,并随后在内地进行布局推广。不过开到了上海,头个吃螃蟹的环贸IAPM商场也仅仅是推迟关门一两小时,餐饮经营到晚上12点,零售则于晚上11点关门,和香港有所不同。原因就在于,比起书店、健身房,商业综合体的体量大、业态多。所以,如果,周边夜间业态不足以支撑商场开到深夜乃至24小时,就意味着投入产出失调,最后入不敷出。

在杭州,率先尝试24小时营业模式的商业综合体是文一路上的集盒,而如今已经易主并改名为铂澜大象城。集盒开业之初的口号是,既不是百货店,也不像shopping mall,还要打破“10点关门”的传统,尝试24小时营业。

翠苑一带是城西较老的商业核心区,夜生活热度也确实高于周边。所以当时集盒的试水方式是,开业之后咖啡店、餐饮、酒吧等会率先营业至晚上12点以后,然后根据市场反应再让其他的餐饮商户、零售商等也延长营业时间,未来计划实现24小时营业。

不过,深夜零点走进集盒,吵闹和喧哗早已散去,整个商场门可罗雀。除了深夜烧货、疯辣、七乐女神炸鸡啤酒等个别餐馆还在正常营业,其他餐饮商户和零售商大多在晚上10点之前就结束营业了。

上海环贸IAPM商场尝试夜行消费的运营模式,是通过长期的市场调查分析后发现,不论是本地的年轻白领还是外籍外资企业专业人士对更多元的国际品牌选择、夜行消费的需求以至对购物体验的要求都在不断增加。而集盒比起IAPM,实际上还是一个被传统住宅区围绕的商场,靠“夜行消费”打造属于自己的优势相对困难。所有商铺全部延时营业甚至通宵,成本投入太高了。

当然,眼下也不乏一些主打24小时营业概念并从中脱颖而出的商场。在国外,有泰国曼谷的The Street Ratchada,开业三个月吸客150万,日均客流达到2万。在国内,有成都大悦城的24小时不打烊主题潮爆街区“悦街”,通宵营业的除了餐饮业态之外,还有小剧场、画室、刺青店、网咖、KTV、养发馆甚至24小时便利店等文化娱乐业态,丰富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社区商业中心,当然,它更精致。

其实,商场这种错位经营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说倒也不是一个浮于形式的噱头。关键在于,24小时不打烊不仅要符合项目选址的消费习惯,而且对商场的综合营运能力要求极高,非高手勿入。同时,一般零售晚上9点后生意就少了,但餐饮和娱乐还是有市场的。

在商业同质化严重的环境下,杭州大厦也成了24小时营业模式的入局者。其集团在建的武林广场地下商城,预计会在明年底开业亮相。新解百集团董事长童民强的设想是,要把武林广场地下商城做成一个最前沿、最潮流、最杭州的地标性时尚旅游商业体,时尚、文创、娱乐、文体、慢生活一个板块都不少。“我们要实现16-18小时的‘夜生活’营业模式,年轻人可以吃喝玩乐到凌晨2、3点甚至通宵。”眼下,不少国际化的集团都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契机。

无独有偶。不久之后,城西商圈将又添一座银泰城——西溪银泰城。目前,已完成大部分品牌的招商签约工作。另外,开业之后商铺还将实现24小时自由可控营业。

那么这些“深夜商场”未来到底能否在杭州立足呢?杭州夜猫子的真实需求到底有多大?其实在童民强看来,24小时不打烊只是一个打破传统的突围形式,最终打动人心的,还是那些不经意的细节服务。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彻夜不打烊:杭城24小时店商机四伏
2016-12-13

记者 厉玮

黑夜是城市的另一张脸。

城市在扩大,人口在增长,生活方式在改变,一座城市也在无形之中推迟了它的作息时间表。身边的杭州人,开始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在夜晚娱乐、消费、健身。

现在,如果生活在夜晚的杭州,可以花50块排一个小时队吃一打玉皇山老杨小黄鱼,花120块在华星路酒隐点一杯醉生梦死的吉娃娃,或者可以免费在社区图书馆看一个通宵的小说。

总有一些持续燃烧的地方,能撑起杭州的零点时刻。只不过在大家的固定印象里,24小时的夜生活生意属于酒吧、便利店和夜宵摊。

现在大不一样了,一家书店,一间健身房,一个shopping mall,都纷纷开启了24小时不打烊模式。

甚至,家门口还有免费的图书馆、健身房,还是24小时开放的。

上个月月底,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的“钱塘书房”和“钱塘健身房”正式亮相并对外开放。只要带上身份证或市民卡,就能去免费借阅图书、免费锻炼健身。

“钱塘书房”位于艮山支三路的聚落五号文创园内。面积达400多平方米,藏书3000余本,设置了书籍自动借还机和自沉降式还书箱。午夜时分,你可以坐在窗边,捧一杯香浓咖啡,翻阅一本心仪书籍。乏了,就小憩一会。五点一刻,夜晚将会全部消散。半个月下来,闸弄口街道宣传干事吴能奇发现,来“钱塘书房”的读者,除了附近的居民、园区的设计师,还有不少身着校服的初高中生。

“钱塘健身房”与“钱塘书房”一街之隔,目前有8台跑步机、2台动感单车和2台椭圆机。完全自助,随时使用。日后还会扩大规模,并按照大众需求进行设施完善和更新。

不过,现在闸弄口街道的“钱塘书房”和“钱塘健身房”都还在试运营阶段,平时的开放时间为9:00-21:00。运营成熟后,将延长至24小时服务。年底之前,江干区将开出16家这样的自助智能书房、健身房。

我们发现,在这座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地方到了夜晚才变得光彩照人。于是,有人说,杭州和香港越来越像了,24小时便利店遍布街头巷尾;又有人说,杭州和台北越来越像了,24小时书店为我们亮起了有始无终的夜灯;还有人说,杭州和首尔越来越像了,shopping mall纷纷开启“夜行模式”。

总之,当杭州的夜晚开始延续白天的忙绿时,改变最大的还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1 24小时书店

“我是这个城市最特别书房的服务生,书房兼具咖啡馆的功能,叫悦览树。说它特别,是因为它从不打烊……夜幕降临,青年路安静下来,周围商铺的灯光都已暗淡,只有书房依然灯火通明。”三年前,24小时书店悦览树的主理人蒋瞰在朋友圈写下这段话。

今年5月,悦览树已经在杭州开出了第三家门店。“现在,我们三家门店的定位明晰,各有不同。解放路新华书店内的旗舰店,来的读者有不少是书店的消费人群,黄龙万科中心店则以城西一带的白领及商务人士居多,浙江大学华家池店的话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外来培训人群及周边居民。”

在大众的思维定式里,24小时书店的后半夜应该是无人问津的。但是到了午夜时分,走进去悦览树旗舰店,可能都找不到好位置了。这里就好像一个200多平方米的书房,四壁书墙摆着各类新书,内设长桌、板凳,一块巨型玻璃投影仪隔断空间。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在俯身阅读。在对面一片超大的阶梯式榻榻米上,已经有人扛不住睡意裹身而眠了。这里间设桌板,安装有插座、USB接口,一应俱全。

在蒋瞰的观察里,这家店夜间的常客主要有三类,设计师、外贸从业者、等飞机的人。“设计师是众所周知的夜行动物,往往到晚上就灵感迸发;外贸从业者老是要在深夜等待客户,对方和自己有很长的时差;至于等飞机的人,蹲机场太累,住酒店没必要,那就在24小时书店消磨一下时间。”

与悦览树一街之隔的芸台书舍平海路旗舰店,是杭州第二家24小时书店。“我们最早的门店在市民中心附近,后来迁址到了平海路1号,这里每天的客流量在200人左右。”芸台书舍主理人吕笋介绍,现有全国已开业与即将开业的芸台书舍共有13家,大本营杭州有4家。和悦览树不同的是,芸台的夜间常客主要是一群固定的文字工作者,比如编剧、记者、专栏作家,常常在零点时分的书舍出没。

在悦览树和芸台,都允许读者在桌上趴着小憩。但是鼾声频频或睡姿不雅,就会被服务生叫醒。大声喧哗和吞云吐雾,更是明确禁止的。

现在,悦览树的主要营收来自于餐饮卖品和图书销售。“其实读者来悦览树,往往都会产生一定的餐饮消费,我们的咖啡和简餐都很受欢迎。”芸台也不例外,虽然吧台免费提供白开水,不强制读者消费,但大家多少都会点些东西。不过,外带饮品、食物,以及所有上门外卖,都是不允许的。

芸台在开张之初,所有书籍可读可借可分享,但是并不出售,后来才逐渐开始卖书的。24小时书店当然希望每时每刻都能有生意上门,但实际上大多书店在夜间运营过程中至少有6个小时是处于空白期、没有销售的。

更糟糕的是,橱窗效应是所有实体书店都无法逃避的瓶颈。来到悦览树或芸台,你就发现不少这样的读者,选择一本或多本图书后,就会坐在位置上进行阅读,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将刚刚阅读的图书放回原位,如果遇到感兴趣的,下次来则会继续阅读下去,直至读完,但仍不会选择购买。“真的爱不释手,他们也选择回家上网购买,又便宜又便捷。”吕笋表示,由于芸台提供图书免费借阅服务,目前他们的图书销售与其他销售(包括饮品简餐、文创产品等)的营收比例为3∶7。

全国范围内,有不少24小时书店已经因为成本高、收益低而取消了通宵运营。“我们现在整体处于营收持平的状态,不算难熬。”而眼下,芸台较快的扩张速度与相对有限的资金,使其发展明显受限。“不过2017年,我们会将重点发展方向调整为社区书店,解决图书阅读的最后500米。”

而悦览树则选择顺势而为,缓慢扩张。“我们发展的速度很慢,三年才三家。听起来,这是违反商业逻辑的做法。但悦览树想做的,是精致而温暖的24小时书房。”蒋瞰说,最近旗舰店的吧台往外延伸了一点,设置了几把高脚椅,就是为了让服务生和读者的距离更近一些。“这里会像一间藏着人生百味的威士忌酒吧,大家喝着小酒,相互交换心事。”

2 24小时自助健身房

眼下,一家24小时自助健身房的标准配置往往是这样的:300平方米左右、自助服务,以及24小时营业。其中一部分空间为有氧器械,另一部分空间为操课区。而所谓的自助服务,主要是指自助门禁、自助储物、自助约课和自助健身。场馆只配备一名管理人员,大都进行线上调配管理。

“其实,在24小时营业时间这一点上,实质上真正做到的健身房还并不多。”乐刻联合创始人苏璐介绍,目前全国范围内真正围绕用户研发产品、提供服务、营造场景的24小时运动健身房只有乐刻。

传统健身房一般到了晚上10点就准备打烊了,会员陆续洗澡离开,工作人员开始打扫。然而在乐刻,这个时段依旧还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有人在操课区挥汗如雨,有人背着健身包刚刚过来。苏璐说,据她所知的乐刻会员里,就有一年“夜练”经历的销售公司员工、每天晚上11点准时来上私教课的IT男、天天结伴而来的“夜跑”闺蜜团。

目前,乐刻在全国开设了81家24小时健身房,分布在杭州、北京、上海、南京、济南,并且全部采取直营的方式。其中,杭州共有31家门店。“我们的铺点策略是,用户在哪里,门店就在哪里,辐射1.5-3公里范围内。”苏璐说,乐刻的门店网点相对密集,主要类型为社区店、商场店和写字楼店。

乐刻主打低价包月的策略,杭州、济南、南京99元/月,而在上海、北京则高一点,199元/月。而在传统健身房年代,百来块钱可以24小时上无限量的团操课程,根本是无法想象的。现在,乐刻累积的会员数量已经达到了近20万。其中,以80、90后年轻群体为主,大部分门店的日客流均将近300多人次。

与黄金段的女性居多不同,喜欢半夜甚至凌晨来健身的多数是男性,这些人已经养成了健身习惯,对于如何健身有一定的了解,也懂得如何自己训练。“他们来了,大多在有氧力量区练器械为主。现在我们也推出了一些器械训练教学视频,方便大家日常学习。”

健身馆来到了24小时自助的“便利店”时代,这种轻模式的做法降低了健身创业的门槛。如今在杭州,除了最先入局的乐刻,还有不少陆续加入的小型健身创业者,其中不乏传统健身房的私教转型试水,大家的打法都各不相同。36氪曾梳理过目前国内主要的24小时自助健身房公司,主要有小而美“开店打法”、输出管理的“加盟打法”和互联网模式的“共享经济打法”这三种打法。而乐刻的打法,属于第三种。

“我们健身领域的对标是Airbnb,自营小型连锁健身房只是一个切口,未来更多的场馆会向更多元的共享健身房拓展,比如酒店、小区公寓还有商业综合体。”苏璐介绍,目前乐刻已经和不少五星级酒店、互联网企业、高端住宅社区等均达成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其中包括华住集团、万科集团、黄龙饭店、蚂蚁金服等。“等这些共享健身馆达到一定覆盖度的时候,我们的自营健身场馆也会逐渐退出。”

从“地租”和“人力”成本的商业地产逻辑上考虑,和传统健身房相比,24小时自助健身房的运营成本反而更低。但与传统健身房无异的是,如何均衡利用每小时坪效对于24小时健身房依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乐刻现在的做法是,通过数据技术驱动,依靠互联网化的营销手段和方式。“我们的大数据平台会通过抓取用户行为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并以此确定门店的课程数目、课程类型和教练选择。”

虽然眼下24小时自助健身房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完全成熟,放弃私教推销和拒绝超量售卡还等于砍去了传统健身房的最大盈利点,但苏璐认为,真正把24小时自助健身房可以做成一门小而美的生意,单店坪效就上去了,盈利的空间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3 24小时商场

前些年麦肯锡出过一份消费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更愿意利用夜间购物。不过,别说杭州,放眼国内,目前也找不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不打烊商场。所谓的24小时不打烊,往往都是推迟几个小时关门,或者一部分店铺的营业时间直至凌晨,甚至通宵。

在“深夜商场”模式的探索上,嗅觉最灵敏的是香港,早已开出了“24小时百货店”APM,并随后在内地进行布局推广。不过开到了上海,头个吃螃蟹的环贸IAPM商场也仅仅是推迟关门一两小时,餐饮经营到晚上12点,零售则于晚上11点关门,和香港有所不同。原因就在于,比起书店、健身房,商业综合体的体量大、业态多。所以,如果,周边夜间业态不足以支撑商场开到深夜乃至24小时,就意味着投入产出失调,最后入不敷出。

在杭州,率先尝试24小时营业模式的商业综合体是文一路上的集盒,而如今已经易主并改名为铂澜大象城。集盒开业之初的口号是,既不是百货店,也不像shopping mall,还要打破“10点关门”的传统,尝试24小时营业。

翠苑一带是城西较老的商业核心区,夜生活热度也确实高于周边。所以当时集盒的试水方式是,开业之后咖啡店、餐饮、酒吧等会率先营业至晚上12点以后,然后根据市场反应再让其他的餐饮商户、零售商等也延长营业时间,未来计划实现24小时营业。

不过,深夜零点走进集盒,吵闹和喧哗早已散去,整个商场门可罗雀。除了深夜烧货、疯辣、七乐女神炸鸡啤酒等个别餐馆还在正常营业,其他餐饮商户和零售商大多在晚上10点之前就结束营业了。

上海环贸IAPM商场尝试夜行消费的运营模式,是通过长期的市场调查分析后发现,不论是本地的年轻白领还是外籍外资企业专业人士对更多元的国际品牌选择、夜行消费的需求以至对购物体验的要求都在不断增加。而集盒比起IAPM,实际上还是一个被传统住宅区围绕的商场,靠“夜行消费”打造属于自己的优势相对困难。所有商铺全部延时营业甚至通宵,成本投入太高了。

当然,眼下也不乏一些主打24小时营业概念并从中脱颖而出的商场。在国外,有泰国曼谷的The Street Ratchada,开业三个月吸客150万,日均客流达到2万。在国内,有成都大悦城的24小时不打烊主题潮爆街区“悦街”,通宵营业的除了餐饮业态之外,还有小剧场、画室、刺青店、网咖、KTV、养发馆甚至24小时便利店等文化娱乐业态,丰富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社区商业中心,当然,它更精致。

其实,商场这种错位经营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说倒也不是一个浮于形式的噱头。关键在于,24小时不打烊不仅要符合项目选址的消费习惯,而且对商场的综合营运能力要求极高,非高手勿入。同时,一般零售晚上9点后生意就少了,但餐饮和娱乐还是有市场的。

在商业同质化严重的环境下,杭州大厦也成了24小时营业模式的入局者。其集团在建的武林广场地下商城,预计会在明年底开业亮相。新解百集团董事长童民强的设想是,要把武林广场地下商城做成一个最前沿、最潮流、最杭州的地标性时尚旅游商业体,时尚、文创、娱乐、文体、慢生活一个板块都不少。“我们要实现16-18小时的‘夜生活’营业模式,年轻人可以吃喝玩乐到凌晨2、3点甚至通宵。”眼下,不少国际化的集团都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契机。

无独有偶。不久之后,城西商圈将又添一座银泰城——西溪银泰城。目前,已完成大部分品牌的招商签约工作。另外,开业之后商铺还将实现24小时自由可控营业。

那么这些“深夜商场”未来到底能否在杭州立足呢?杭州夜猫子的真实需求到底有多大?其实在童民强看来,24小时不打烊只是一个打破传统的突围形式,最终打动人心的,还是那些不经意的细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