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杨蓥晖 通讯员 吴邦川 高新区(滨江)报道组 余小平 宋桔丽 郡县治,天下安。 在“平安中国”成为热词后,县域一级政府承担着更多社会治理的基层重任,并循此改革有序进入深水区,而对老百姓来说,此项改革的成功与否,在于能不能获得生活中更多安全感。 以高新区(滨江)为例——今年恰逢地处 G20杭州峰会前沿阵地,其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有诸多尝试:发动万名红袖章参与巡防的群众运动、百名干部齐下网格、“借力”本地高科技企业构建智慧“天网工程”…… 而平安建设,实为官民合力的良性互动,其过程和结果,却又成为影响地方经济走向的基石力量。 万名红袖章的群众运动 今年3月开始,滨江江南大道沿途的16个公交站台,开始出现肩戴红袖章的志愿者们,而他们的目的,是引导乘客有序排队上车。 8个月后的今天,这种看似很小的文明礼仪细节,已经蔓延到滨江众多写字楼的电梯口,其中“红袖章”们事无巨细地耐心引导,是这项文明新风成为“杭州风景”的关键所在。 同样在社区,更多“红袖章”也在不分昼夜热心参与巡防工作——以奥体社区筹备工作组为例,这是一个有着龙湖春江彼岸、莱蒙水榭春天、绿地旭辉城三个新小区2200多户人家的筹备社区, 尽管社区还未挂牌,但已经有了一支30多人的“红袖章”队伍在开始巡防。 据工作组组长郭艳捷介绍,这支队伍每天都会巡防到晚上8点半左右,白天看装修垃圾有没有乱堆,晚上看居民们有没有在楼道间给电瓶车充电……都是一些很细的工作。但是,如果现在习惯养成了,以后小区就不会乱了。 类似这样的“红袖章”,今年一直活跃在滨江辖区各地——在新浦社区,专治老街“牛皮癣”的六旬志愿者夫妇夏大桥和徐水娟,被传为佳话;在马湖社区,一支自行车巡防队日夜骑行在路上,小到给车关门关窗、大到送醉汉回家……滨江区政法委委员俞卫平说,“现在大约有2万多名志愿者,参与到滨江平安建设当中,可以说,马路上到处都是‘红袖章’,每个社区有几百名巡防员,这项工作已经深入人心。” 百名干部下“网格” 即便是文博会这么忙的时候,滨江文创办副主任蔡军阳还要在晚上去趟岩大房社区。 他另外一个身份,是岩大房社区的“网格”联系人,按照他的说法,就是要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把当前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送达到社区,把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好带回反馈。 G20杭州峰会期间, 蔡军阳曾经对岩大房社区的村级留用地文耀大厦和文苑大厦给出专业的指导意见——因为大厦里有KTV、游戏房,他建议社区可以专门规划出文创园区,以便更好地管理。 而如今,大约有300多名滨江区区管干部,被分派在各个“网格” ——这种“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做法,也让更多基层民意,汇聚到区级层面政府。 今年7月23日,滨江区曾经开展过“网格长做什么、怎么做”和“机关干部为什么进网格、进网格后做什么”两大问题的讨论,滨江区政法委相关负责人给出的回答是,“机关干部进网格,是服务峰会维稳安保的现实需要,是提升干部能力的有效载体,并要转化成常态化机制,把机关干部联系结对网格打造成滨江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 这种在杭州首创的机关干部下“网格”社会治理模式 ,如今在峰会后仍然保留,成为民意表达的另一个有效通道。 平安滨江的本土智慧建设 除了制度设计,“平安滨江”建设更有来自本地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支持。 就目前而言,滨江辖区有包括海康威视、大华科技等61家安防产业企业,而这种本土力量,也让滨江成为杭州乃至浙江最早构建“天网工程”的地方。 早在2009年,这项能够充分利用监控探头协助破案的技术,已经在滨江试水。俞卫平说,“现在已经做到了三期,整个滨江有4600多个治安探头,可以说,基本布到整个滨江的大小马路。利用这些高科技技术治理社会,也能让老百姓有足够的安全感”。三年前,萧闻公路的一起命案,从附近的探头找到了犯罪嫌疑人;而如今,这张“天网”,细致到能管到停在马路边的电瓶车…… 另外方面,滨江还“借力”本地企业创谐信息技术公司,在今年5月率先推出了“快递实名制”——之前还有人担心身份证信息会被泄露,而实际上在读取身份证信息时,拍摄的照片不在手机上缓存,当快递员点击发送,所有数据会全部传送到后台由公安部门保管——如今这项技术,已在杭州快递行业被迅速推广。 这种“平安滨江”的全民治理模式,也给滨江带来安定的社会秩序——今年前11个月,滨江有效刑事治安总警情、黄赌毒总警情和侵财案件数均同比下降,其中刑事发案同比下降4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