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12月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11:消费·教育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系列报道
“琴”人嘉木:我在六谷山房等你
少些“人人必学” 多些“个体选学”
创客进大学 分享创业经
下城举办 交通安全竞答赛
西湖学术节上名师提了个好建议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琴”人嘉木:我在六谷山房等你
2016-12-01

“手工定制 个性消费”第二季启动了!继杭州日报第一季匠人系列采访、生活JIA微信公众平台“杭州日报最具人气手工匠人”评选结束后,本报今日启动第二季匠人系列报道,继续展现真实的手作人,他们对待工作的执着、精益求精,他们的精彩生活。只要你热爱手作,希望同享手作匠人的丰盛人生,请继续关注我们吧!

记者 孟煜前

杭州有座山,叫六谷山;山上有座房,叫六谷山房;房里住着位80后斫琴师(古琴制作师),名曰嘉木,自号西园匠人;白天,他斫木为琴,束丝为弦,只为将一张古琴精工细作;夜晚,他抚弄琴弦、一曲高山流水,与山林音声相和,自在悠远。

拜访嘉木那天,正是小雪节气,冰冷冬雨穿林打叶而来,化作雨雾迷蒙了双眼。雨雾尽头,一清癯男子撑伞兀然伫立,顶着发髻,粗麻藏青的汉服随风飘动,如梦似幻,古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逸画风扑面而来。

从日语翻译转型为斫琴师

汉服是他平日着装,粗麻或细麻面料,一年四季更换着,直领圆领,琵琶袖或直袖,亦有丰富变化,作为一名古琴手作匠人,只有在制作古琴时才换上简易服装,只为方便工作。

迷上古琴前,嘉木是杭州下沙某日企翻译。2008年开始习琴,结识了全国各地的琴友;2013年辞职北上扬州学习斫琴技艺。几年下来,手艺日渐精湛,于是,六谷山房之名也渐渐在杭州古琴圈传开来了,来访者络绎不绝。

制作一张好琴处处都是讲究,选料是第一步。手作上好古琴,首先要准备上好木材,嘉木说,要使琴音空阔辽远、低沉醇厚,必要选择一款老杉木。

访客都能见到他堆在门厅处的一堆老杉木,甚为壮观,是从各处老民宅或古老寺庙拆换下来的柱子,房柱粗壮,一人合抱不来,少说也有上百年历史了。

提起古琴,嘉木目光炯炯,侃侃而谈:“现在斫琴,都会选用百年以上的老旧房梁,因其水分及油质早已挥发,不易因气候变化而变形开裂,木质稳定性好,传音效果极佳。”

古琴是中国上古八音之一,文献记载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古来文人四艺以修身,琴棋书画,琴为首代表德。古琴具备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历来被文人雅士视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路。

于是,从一家快节奏的日企公司翻译转身像古人一样慢节奏地做琴弹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嘉木在而立之年作出的人生抉择,冥冥中是古琴替他作出的。

嘉木的斫琴房在修竹茂林的山坡下,类似半地下室的水泥墙上,画着四五幅古人斫琴图,他的“木工房”里摆满了木板、琴胚、琴弦以及各类工具。铺满刨花的地面,堆满木屑的工作台,刨子、凿子被用得亮闪闪,这位80后斫琴师在木香里勤劳手作,完成着他和琴的对话,和世界的对话。

嘉木告诉记者,斫琴工序基本靠手工完成,琴面弧度的刨削,琴体腹腔的挖凿,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巧手灵心的积累和体验。技术含量最高的是“挖腹腔”,这个听上去蛮血腥的名词具体说来,就是将古琴主体的杉木板,挖出一个空间。

“这个腹腔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腹腔内部各处挖的深浅也要有精确把握,挖的好,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腔体共振产生出来的音质才会特别好听。” 嘉木介绍,面板用老杉木,底板用梓木,当杉梓合一,古琴方才阴阳相合,大功告成。

每每出一件新品,嘉木必要拍照,得意洋洋晒在朋友圈,附上一句话,“小黑蕉,要听录音的发话来”,小黑蕉是这张古琴的爱称,因其上漆后油亮乌黑,故此得名。琴友们听过此琴演奏,大致知晓这张古琴的音质气韵如何了。

生活是一种久违的老滋味

慢工出细活,嘉木透露,他一年大约制作20多张古琴,细细雕琢,“这速度不算快,刚刚好”。斫琴之余,他还抚琴、教琴,像古人一般在琴音中修身养性,钟爱这种自在悠然的生活方式。

斫琴之余,他喜欢来市区的红星剧院看戏,参加市区的琴艺雅集,还喜欢邀朋友来六谷山房品茗、吃饭,躬身菜畦施肥捉虫,皆是他的心头好。

来六谷山房找嘉木习琴的,大都住在市区,驱车过来少说也要一个多小时,每每遇到这样执着的学生,嘉木忍不住要提醒,“杭州市区的古琴老师也很多,不必大老远跑来我这里啊!”可是学生们自有解释:来这里不仅仅为练习古琴,也是在体验另一种生活,在六谷山房看自在飞花,听叶落虫鸣,品尝老师烹饪的原汁原味蔬菜,围着红泥小火炉沏一杯香醇普洱,人生乐事,概莫如此。

生活可以简单,但不能将就,嘉木用心做琴,柴米油盐一日三餐也绝不马虎。

无素不欢的他做素菜的方式尤其特别,白泥砂钵洗净了,依次放入双面煎至金黄的豆腐,各处淘来的有机香菇、木耳、黄花菜、红白萝卜,浇上鲜美生抽、菜油,倒入后山打来的山泉水,将砂钵放在炭火小炉上文火慢炖,待食物芬芳在六谷山房弥漫开来,一声“开饭了”,各自忙着的学生和朋友们应声而来,大家聚拢在餐桌前,谈天说地……幸福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拜访嘉木当日中午,有幸品尝了他亲手做的素砂锅,除了平日里经常吃到的豆腐香菇木耳萝卜等食材,还品尝到了嘉木的云南学生快递来的野生板栗,炖至酥烂的板栗,香甜软糯,这道充满山趣野味,洋溢着鲜香滋味的好菜,在炭火泥炉上冒着热气,汤汁沸腾的声音清晰可闻,叫人重温了一回久违的老滋味。

顺着六谷山房往坡下走,一眼望见了嘉木开辟的菜园地,种满绿油油青菜的那一畦菜地,精心地用斫琴后剩下的木板围挡起来,似乎在告诉过往路人,小木匠开垦出的菜园,的确有那么些与众不同。

“山坡下还种了一片红薯,一直在下雨,等找个开太阳的日子要把红薯挖出来。”雨雾里的嘉木,期待艳阳高照开挖的那一日早点来。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琴”人嘉木:我在六谷山房等你
2016-12-01

“手工定制 个性消费”第二季启动了!继杭州日报第一季匠人系列采访、生活JIA微信公众平台“杭州日报最具人气手工匠人”评选结束后,本报今日启动第二季匠人系列报道,继续展现真实的手作人,他们对待工作的执着、精益求精,他们的精彩生活。只要你热爱手作,希望同享手作匠人的丰盛人生,请继续关注我们吧!

记者 孟煜前

杭州有座山,叫六谷山;山上有座房,叫六谷山房;房里住着位80后斫琴师(古琴制作师),名曰嘉木,自号西园匠人;白天,他斫木为琴,束丝为弦,只为将一张古琴精工细作;夜晚,他抚弄琴弦、一曲高山流水,与山林音声相和,自在悠远。

拜访嘉木那天,正是小雪节气,冰冷冬雨穿林打叶而来,化作雨雾迷蒙了双眼。雨雾尽头,一清癯男子撑伞兀然伫立,顶着发髻,粗麻藏青的汉服随风飘动,如梦似幻,古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逸画风扑面而来。

从日语翻译转型为斫琴师

汉服是他平日着装,粗麻或细麻面料,一年四季更换着,直领圆领,琵琶袖或直袖,亦有丰富变化,作为一名古琴手作匠人,只有在制作古琴时才换上简易服装,只为方便工作。

迷上古琴前,嘉木是杭州下沙某日企翻译。2008年开始习琴,结识了全国各地的琴友;2013年辞职北上扬州学习斫琴技艺。几年下来,手艺日渐精湛,于是,六谷山房之名也渐渐在杭州古琴圈传开来了,来访者络绎不绝。

制作一张好琴处处都是讲究,选料是第一步。手作上好古琴,首先要准备上好木材,嘉木说,要使琴音空阔辽远、低沉醇厚,必要选择一款老杉木。

访客都能见到他堆在门厅处的一堆老杉木,甚为壮观,是从各处老民宅或古老寺庙拆换下来的柱子,房柱粗壮,一人合抱不来,少说也有上百年历史了。

提起古琴,嘉木目光炯炯,侃侃而谈:“现在斫琴,都会选用百年以上的老旧房梁,因其水分及油质早已挥发,不易因气候变化而变形开裂,木质稳定性好,传音效果极佳。”

古琴是中国上古八音之一,文献记载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古来文人四艺以修身,琴棋书画,琴为首代表德。古琴具备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历来被文人雅士视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路。

于是,从一家快节奏的日企公司翻译转身像古人一样慢节奏地做琴弹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嘉木在而立之年作出的人生抉择,冥冥中是古琴替他作出的。

嘉木的斫琴房在修竹茂林的山坡下,类似半地下室的水泥墙上,画着四五幅古人斫琴图,他的“木工房”里摆满了木板、琴胚、琴弦以及各类工具。铺满刨花的地面,堆满木屑的工作台,刨子、凿子被用得亮闪闪,这位80后斫琴师在木香里勤劳手作,完成着他和琴的对话,和世界的对话。

嘉木告诉记者,斫琴工序基本靠手工完成,琴面弧度的刨削,琴体腹腔的挖凿,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巧手灵心的积累和体验。技术含量最高的是“挖腹腔”,这个听上去蛮血腥的名词具体说来,就是将古琴主体的杉木板,挖出一个空间。

“这个腹腔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腹腔内部各处挖的深浅也要有精确把握,挖的好,面板与底板之间的腔体共振产生出来的音质才会特别好听。” 嘉木介绍,面板用老杉木,底板用梓木,当杉梓合一,古琴方才阴阳相合,大功告成。

每每出一件新品,嘉木必要拍照,得意洋洋晒在朋友圈,附上一句话,“小黑蕉,要听录音的发话来”,小黑蕉是这张古琴的爱称,因其上漆后油亮乌黑,故此得名。琴友们听过此琴演奏,大致知晓这张古琴的音质气韵如何了。

生活是一种久违的老滋味

慢工出细活,嘉木透露,他一年大约制作20多张古琴,细细雕琢,“这速度不算快,刚刚好”。斫琴之余,他还抚琴、教琴,像古人一般在琴音中修身养性,钟爱这种自在悠然的生活方式。

斫琴之余,他喜欢来市区的红星剧院看戏,参加市区的琴艺雅集,还喜欢邀朋友来六谷山房品茗、吃饭,躬身菜畦施肥捉虫,皆是他的心头好。

来六谷山房找嘉木习琴的,大都住在市区,驱车过来少说也要一个多小时,每每遇到这样执着的学生,嘉木忍不住要提醒,“杭州市区的古琴老师也很多,不必大老远跑来我这里啊!”可是学生们自有解释:来这里不仅仅为练习古琴,也是在体验另一种生活,在六谷山房看自在飞花,听叶落虫鸣,品尝老师烹饪的原汁原味蔬菜,围着红泥小火炉沏一杯香醇普洱,人生乐事,概莫如此。

生活可以简单,但不能将就,嘉木用心做琴,柴米油盐一日三餐也绝不马虎。

无素不欢的他做素菜的方式尤其特别,白泥砂钵洗净了,依次放入双面煎至金黄的豆腐,各处淘来的有机香菇、木耳、黄花菜、红白萝卜,浇上鲜美生抽、菜油,倒入后山打来的山泉水,将砂钵放在炭火小炉上文火慢炖,待食物芬芳在六谷山房弥漫开来,一声“开饭了”,各自忙着的学生和朋友们应声而来,大家聚拢在餐桌前,谈天说地……幸福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拜访嘉木当日中午,有幸品尝了他亲手做的素砂锅,除了平日里经常吃到的豆腐香菇木耳萝卜等食材,还品尝到了嘉木的云南学生快递来的野生板栗,炖至酥烂的板栗,香甜软糯,这道充满山趣野味,洋溢着鲜香滋味的好菜,在炭火泥炉上冒着热气,汤汁沸腾的声音清晰可闻,叫人重温了一回久违的老滋味。

顺着六谷山房往坡下走,一眼望见了嘉木开辟的菜园地,种满绿油油青菜的那一畦菜地,精心地用斫琴后剩下的木板围挡起来,似乎在告诉过往路人,小木匠开垦出的菜园,的确有那么些与众不同。

“山坡下还种了一片红薯,一直在下雨,等找个开太阳的日子要把红薯挖出来。”雨雾里的嘉木,期待艳阳高照开挖的那一日早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