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自尧舜以来,华夏礼仪讲究日盛,礼的设定可谓无所不包,并被推崇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中国人因此素以“礼仪之邦”自居,既将此遵礼之意落实于冠婚丧葬等俗世日常,又凝聚为斝鼎鬲甗等物态家常,以至有“器以藏礼”之说。 礼既起于日常,它也可以是个体人格德行的象征,因此古人所以常常拿物“比德”。“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曾被用来比配君子的人格,由此可为今人的收藏注入厚重的文化意味。“比德说”还只限于修身,此后理学家进而将此哲学沉思推向了更深邃的境界。“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是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放置于今天的语境,如果我们对这物仅仅持一种占有之心、亵玩之心或赢利之心,而不能有凭物观道、以物寓道、借物明道之心,也就不能保持以“物物之心”对待天下一切美物的平常心。 回到主题“一带一路”。在华夏文明的开拓成长期,通过丝绸之路,中西文明有过非常频密的交流,它们既凝聚为活态文化,也留下许多物化的遗产,今天发扬光大这种文化遗产的人物需要包括收藏家一肩扛起。如何经由“一带一路”的“新丝路”,输出与传播我华夏传统文化,应成为今天收藏界提升自己、光大自己的努力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