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杨蓥晖 通讯员 余小平 朱玉中 过之江大桥,已有一个新浦沿。 在很多人印象中,这个地处钱塘江南岸的地块,以前工厂林立,还有着整个浙江最大的村庄自然生长——而在G20杭州峰会之后,这里的江岸线已经初显,堤外涛水东流,堤内草地成片。 这是峰会之后一个最为直观的浦沿街道的缩影,如果空中鸟瞰,可见高楼林立、景观别致,俨然已是一副城市模样。而在向城而生的背后,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被更加优化,变得更加接地气,一个更好的浦沿,随之走来。 大桥新景 似乎没人想到,滨江最西的江岸线,在未来可能成为浦沿的最美风景。 按照当地规划,这个被命名为“智慧新天地”的地块,以后是滨江从“天堂硅谷”向“智慧e谷”迈进的城市地标——峰会前,这里经历着浦沿最大的整村拆迁行动,并延续至今。 以新生社区为例,曾经是浙江最大的村庄——在还叫新生村的时候,有着10个自然村37个村民组近4万的常住人口。峰会之后,这里拆迁仍在继续,二期309户人家的签约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中。 蒋家西片——这是该地块最早动议拆迁的地方。为什么先拆蒋家西片?有着上千户人家的浦联社区居民也同样有这问题,得到的回答是,“这个区域离智慧新天地最近。把这个地方腾出来,除了能造安置房给大家住,社区的三产留用地也在这里。三产发展好了,以后能给大家分红。” 不过,对于滨江的发展,“智慧新天地”有着足够重的分量——未来将与奥体博览城、互联网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一起,共同推进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除了产业向西布局之外,另外一个好消息是,滨江的最美跑道,以后将连接至此,贯穿整个滨江江岸线到达华家排灌站。智慧新天地指挥部总指挥汪栾说,“快的话,这条跑道明年年底就可以贯通。” 辖区夜巡 在工作8小时之外的辖区夜巡,这一良好的机制仍被浦沿街道各个社区保留下来。 这种靠脚力行走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被很多社区书记认为“管用”——宣寅洲是东冠社区的书记,他们每天都要组织人去夜巡,雷打不动。 整个东冠社区,被分成了6个网格,社区的110多名党员,都会定期来志愿夜巡。“有些看着是小问题,但不去处理,就是大问题了。比如电瓶车的充电问题,有些乱拉线乱接线的,我们看到就会拔掉;有些马路上的窨井盖移位了,也马上把它搬回去。” 现在的东冠社区住着1.5万左右的外来人口,这种原本出于要发现治安、城管等问题的夜巡,如今也变成了处理“党群关系”的一种模式,“这种夜巡,其实解决了我们‘最后一公里’的工作问题,真正让工作‘沉下去’,认识老百姓,也让老百姓认识我们。” 同样在滨文社区,“夜巡模式”被扩大至全天24小时。据社区书记周建福介绍,除了志愿者夜巡之外,还安排了人员白天巡防和后半夜巡防,真正做到全天24小时巡防,现在已经把这种模式固定了下来。 滨文苑有很多退休老师,也加入到了这支志愿者队伍之中。今年以来,有着近2800户人家的滨文社区,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浦沿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很多参加夜巡的社区书记,晚上微信上的步数都会超过1万步,这种夜巡,能解决大小事,也能拉近和老百姓之间的距离。 峰会大讨论 峰会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盛会之后,浦沿街道曾以社区为单元,开展大讨论。 滨盛社区志愿者陈忠芳说,“通过我们共同参与安全巡查,各沿街商铺出店占道经营、绿化带白色垃圾、小区内乱堆杂物、电瓶车不规范充电等不文明现象,都一点点在改正、在变好。我们觉得,今后社区志愿者队伍也要把日常平安巡逻的做法保持下去。” 六和社区楼道长范丽君说,“峰会期间,我们的夜巡小分队都是24小时不间断巡查的,社区治安环境改善了,居民的安全感更强了,四个小区进行的消防安全交叉检查,及时发现了多年自查中发现不了的问题。” …… 这些朴实的讨论,源于最真实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无论是拆违之后的联庄,还是在“垃圾街”之后正名的明德路,一个更好的浦沿街道,在保留峰会成果的同时,也将此热情的工作方式继续发扬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