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11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07:收藏鉴赏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翁同龢日记》稿本百年始末记
市场经济利益左右下的 书画鉴定纷争(一)
讲堂
“见天”
古今鉴藏文献摘录
御承堂的由来(四)
分类广告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翁同龢日记》稿本百年始末记
陈振濂谈
2016-11-24
《翁同龢日记》手稿

翁同龢(苏斋1830一1904)为晚清一代名臣。咸丰六年状元,两朝帝师,历任刑、工、户三部尚书,久值枢机,数任军机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书法亦称一代大家;但因支持戊戌维新,被当时慈禧清廷指为“大奸”:“招引奸邪”,在后党与帝党之争中站在光绪一方,后遭削职为民,交地方官严加看管,不准滋生事端,而且明言“永不叙用”。

翁同龢有一部日记《翁文恭公日记》稿本共47册,与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王闓运《湘绮楼日记》,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共称为晚清四大日记。《翁同龢日记》最早是由其门生张元济于商务印书馆1925年石版影印首次问世。记录翁氏40余年大事历历在目。包括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涉及家事、国事、中枢政事;地方省道府厅州县法政吏治民生;大小官员、亲友、艺界交往乃至对方的字号、功名、身世、操守、公务处理能力、器物银两馈赠存退……可称是一部三朝实录。因其资料珍贵,初版难觅,其后台湾于1970年有繁体竖排本、台湾商务印书馆于1973年出版涵芬楼缩印本,大陆则由中华书局于1985年出版点校本(2006年再版)。我少时读到的,即是1985中华本。

围绕《翁同龢日记》的百年流变传播始末,置于在古今书籍收藏史背景之上,像它这样的记录大约是绝无仅有的。

横跨五世,脉接东西

《翁同龢日记》最后一天日记,是他逝世前7天的光绪三十年5月14(1904年6月27日)。我们姑且算这是《翁同龢日记》稿本的成形之日。

1925年,门生张元济以石印影印出版《翁文恭公日记》共线装40册。

1948年,抗战胜利后战祸又起,翁氏后人翁万戈把翁家天津藏书和文献转移至上海,后又运往美国。

1985年,《翁同龢日记》在美国华美协进社首次公开展览,引起轰动。学术界视此孤本秘笈为百年以来学者怀抱之梦想。

1999年嘉德拍卖公司赴美动员作为大收藏家的翁万戈将"翁氏藏书"整体捐归大陆;后有上海图书馆捷足先登,于2000年3月以450万美元从嘉德转让入藏成功,遂成为《翁同龢日记》回家的先声。

2015年12月,鉴于与上海图书馆合作融洽,又鉴于中西书局已出版了日记精校本,翁家也希望为这部47册的日记手稿找到一个可靠的归属,经过认真权衡与反复比较,98高龄的翁万戈再次与上图联系,无偿捐出《翁同龢日记》稿本。这次的态度与十五年前的1999年“翁氏藏书”转让时提出三条件、尤其要求“要善价”的条件大相径庭,表明翁万戈先生对上海图书馆已经拥有了高度认可与信任。

从翁同龢父亲即官至大学士的翁心存、到翁同龢嫡重孙翁之廉(兄)、翁之喜(弟),再到翁之廉之子翁万戈(兴庆),再到其弟翁开庆、侄翁以钧,历祖孙五世;曾与聊城杨氏、吴县潘氏、仁和朱氏并称四大藏书家的“常熟翁氏藏书”,经历了五世七代的守护;而《翁同龢日记》又有横跨上海与美国东西洋,经历68年的藏书故事和出版故事的独特优势,遂成为今天最受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百年出版点校版本史溯

1925年,张元济通过翁同龢侄重孙翁之喜,得读《翁同龢日记》,意求将此珍贵史料公之于世:“鸠工岁余,今始竟事。”取书名《翁文恭公日记》共线装40册,因由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制版出刊,世称“涵版”。

1970一1979年,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赵中孚主编之《翁同龢日记》排印本附[索引]。精装6册,第六册为人名、地名索引。世称“赵版”。

1973年台湾商务印书馆以1925年商务之“涵版”为底本刊出缩印本。

1989年中华书局出版简体横排本,平装6册。陈文杰点校。但未附[索引],而另附翁撰《军机处日记》(1883一1884),是为特色。

2011年12月上海中西书局推出了《翁同龢日记》8卷,由翁万戈编,翁以均校订。堪称目前最精最全的版本。

鉴于《翁同龢日记》的浩瀚博大,新版面世之际,点校与[索引]编撰的全面准确与否,成了学术界面对的一个最大挑战。在美国的90多高龄的翁万戈先生毅然出面主持,依据稿本,参照其他刊本,由翁氏第五代后人翁以钧耗时两年,完成了点校和索引,并复原了挖改、删隐、塗抹各处,妥善处理了手稿特有的讹字异体草划等等难点,増补了不少散佚文献资料。正是这次出版,才令翁万戈先生下决心在2015年作出了将稿本捐赠上图的壮举。

与古籍收藏讲究宋版元椠不同,前人手稿作为其中的一个类项,具有一般古籍收藏所不齐备的一些其他要素。比如它可能与近百年出版史关联;比如它又与海外西洋、与当代中西文化交流有关;再比如它又与家族递藏史有关;遍观古今古籍收藏史,常熟翁氏五世承传又横跨东西洋,这样的绝好范例,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吧?

翁同龢日记中还有一些有趣的记载:甚至有记录与侍妾陆氏冲突:“与妾语不合”,竟施以暴力:“抵以茶具,败血流面”,于是自省“自念于伦纪中无甚愧行,而闺房中多任性暴戾,可惧哉”!完全是莽撞粗鄙灭裂,“家暴”罪愆,何来两朝帝师、军机重臣的做派?以此暴戾性格再去看被广为称颂的五世守护、文风绵延;除深感扞格难入之外,还有叹于人之多面性乃至双重三重人格,而论世者多偏溺于一端不顾其他还自以为洞察秋毫,其弊之烈如是,岂可忽之?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翁同龢日记》稿本百年始末记
陈振濂谈
2016-11-24
《翁同龢日记》手稿

翁同龢(苏斋1830一1904)为晚清一代名臣。咸丰六年状元,两朝帝师,历任刑、工、户三部尚书,久值枢机,数任军机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书法亦称一代大家;但因支持戊戌维新,被当时慈禧清廷指为“大奸”:“招引奸邪”,在后党与帝党之争中站在光绪一方,后遭削职为民,交地方官严加看管,不准滋生事端,而且明言“永不叙用”。

翁同龢有一部日记《翁文恭公日记》稿本共47册,与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王闓运《湘绮楼日记》,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共称为晚清四大日记。《翁同龢日记》最早是由其门生张元济于商务印书馆1925年石版影印首次问世。记录翁氏40余年大事历历在目。包括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涉及家事、国事、中枢政事;地方省道府厅州县法政吏治民生;大小官员、亲友、艺界交往乃至对方的字号、功名、身世、操守、公务处理能力、器物银两馈赠存退……可称是一部三朝实录。因其资料珍贵,初版难觅,其后台湾于1970年有繁体竖排本、台湾商务印书馆于1973年出版涵芬楼缩印本,大陆则由中华书局于1985年出版点校本(2006年再版)。我少时读到的,即是1985中华本。

围绕《翁同龢日记》的百年流变传播始末,置于在古今书籍收藏史背景之上,像它这样的记录大约是绝无仅有的。

横跨五世,脉接东西

《翁同龢日记》最后一天日记,是他逝世前7天的光绪三十年5月14(1904年6月27日)。我们姑且算这是《翁同龢日记》稿本的成形之日。

1925年,门生张元济以石印影印出版《翁文恭公日记》共线装40册。

1948年,抗战胜利后战祸又起,翁氏后人翁万戈把翁家天津藏书和文献转移至上海,后又运往美国。

1985年,《翁同龢日记》在美国华美协进社首次公开展览,引起轰动。学术界视此孤本秘笈为百年以来学者怀抱之梦想。

1999年嘉德拍卖公司赴美动员作为大收藏家的翁万戈将"翁氏藏书"整体捐归大陆;后有上海图书馆捷足先登,于2000年3月以450万美元从嘉德转让入藏成功,遂成为《翁同龢日记》回家的先声。

2015年12月,鉴于与上海图书馆合作融洽,又鉴于中西书局已出版了日记精校本,翁家也希望为这部47册的日记手稿找到一个可靠的归属,经过认真权衡与反复比较,98高龄的翁万戈再次与上图联系,无偿捐出《翁同龢日记》稿本。这次的态度与十五年前的1999年“翁氏藏书”转让时提出三条件、尤其要求“要善价”的条件大相径庭,表明翁万戈先生对上海图书馆已经拥有了高度认可与信任。

从翁同龢父亲即官至大学士的翁心存、到翁同龢嫡重孙翁之廉(兄)、翁之喜(弟),再到翁之廉之子翁万戈(兴庆),再到其弟翁开庆、侄翁以钧,历祖孙五世;曾与聊城杨氏、吴县潘氏、仁和朱氏并称四大藏书家的“常熟翁氏藏书”,经历了五世七代的守护;而《翁同龢日记》又有横跨上海与美国东西洋,经历68年的藏书故事和出版故事的独特优势,遂成为今天最受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百年出版点校版本史溯

1925年,张元济通过翁同龢侄重孙翁之喜,得读《翁同龢日记》,意求将此珍贵史料公之于世:“鸠工岁余,今始竟事。”取书名《翁文恭公日记》共线装40册,因由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制版出刊,世称“涵版”。

1970一1979年,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赵中孚主编之《翁同龢日记》排印本附[索引]。精装6册,第六册为人名、地名索引。世称“赵版”。

1973年台湾商务印书馆以1925年商务之“涵版”为底本刊出缩印本。

1989年中华书局出版简体横排本,平装6册。陈文杰点校。但未附[索引],而另附翁撰《军机处日记》(1883一1884),是为特色。

2011年12月上海中西书局推出了《翁同龢日记》8卷,由翁万戈编,翁以均校订。堪称目前最精最全的版本。

鉴于《翁同龢日记》的浩瀚博大,新版面世之际,点校与[索引]编撰的全面准确与否,成了学术界面对的一个最大挑战。在美国的90多高龄的翁万戈先生毅然出面主持,依据稿本,参照其他刊本,由翁氏第五代后人翁以钧耗时两年,完成了点校和索引,并复原了挖改、删隐、塗抹各处,妥善处理了手稿特有的讹字异体草划等等难点,増补了不少散佚文献资料。正是这次出版,才令翁万戈先生下决心在2015年作出了将稿本捐赠上图的壮举。

与古籍收藏讲究宋版元椠不同,前人手稿作为其中的一个类项,具有一般古籍收藏所不齐备的一些其他要素。比如它可能与近百年出版史关联;比如它又与海外西洋、与当代中西文化交流有关;再比如它又与家族递藏史有关;遍观古今古籍收藏史,常熟翁氏五世承传又横跨东西洋,这样的绝好范例,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吧?

翁同龢日记中还有一些有趣的记载:甚至有记录与侍妾陆氏冲突:“与妾语不合”,竟施以暴力:“抵以茶具,败血流面”,于是自省“自念于伦纪中无甚愧行,而闺房中多任性暴戾,可惧哉”!完全是莽撞粗鄙灭裂,“家暴”罪愆,何来两朝帝师、军机重臣的做派?以此暴戾性格再去看被广为称颂的五世守护、文风绵延;除深感扞格难入之外,还有叹于人之多面性乃至双重三重人格,而论世者多偏溺于一端不顾其他还自以为洞察秋毫,其弊之烈如是,岂可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