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胡国伟 记者 张向瑜)做一件手工作品,是很多小学生经常会碰到的一个体验项目,涂涂画画、剪剪贴贴。可西湖小学教育集团的学生很“前卫”,他们把自己做的西湖文化卡送给西湖游人,每张卡上还都加了个“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这个学生介绍西湖的一段视频。“你们可真是西湖最出色的小导游!”一位来自南京的游客夸赞说。 怎样让文化卡更动态 四年级女生想到加视频 就在前些天,西湖小学教育集团举行了一年一度的真情节。真情节上有个传统,就是请全校学生手工制作各类西湖文化卡,利用综合实践外出的机会,送给西湖的游客。收集资料、制作卡片的过程,就是一个了解西湖的过程。为此,每年文化卡的主题会有所不同,比如去年是西湖名人,而今年的主题就是西湖名胜。 “如果仅仅是一段文字几张照片,会不会有点单调啊?”沈若翎是西湖府苑小学406班的学生,她要介绍的是花港观鱼景点。她说,平时和家里人出去,经常会碰到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看到更多的视频和语音等信息。“我们能不能也这样做一个呢?”她把想法和爸爸妈妈一说,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并找到了相关的手机软件,上传视频后能产生一个对应的“二维码”。就这样,在花港观鱼景点,沈若翎像小导游一样介绍,大人就进行跟拍,最后视频上传,对应的“二维码”打印后就贴在文化卡的上面。 经过大队辅导员的推荐,沈若翎的这一妙招,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响应,大家纷纷加入视频这一元素,让文化卡从静态走向了动态。 视频在校内展播 这是学生为西湖独创的解说词 西湖小学,以西湖命名,离西湖又近。近几年来,学校一直以西湖文化为支撑点,深入挖掘西湖文化和西湖教育的契合点。“要让每个孩子在六年时间里,不仅游遍西湖,更要研究、读懂西湖,培育具有独特气质的西湖学子。”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省特级教师江萍介绍说,学生的创意点,让她也很惊喜,整个实践过程,不仅是去了解西湖,也是学生语言表达、展示自我等综合能力的锻炼。 以往,学生做好的各种文化卡送给游客后,活动就结束了。而今年,卡虽然送出去了,但每个学生的介绍视频都在网上保留了下来。怎么把这部分资源发挥好?学校很有心,各校区的大队辅导员正在把这些视频整理出来,陆续在校内进行展播。 “每个班每个小队每个学生,全部加起来的各个景点,囊括了西湖的角角落落,这样整理出来的一套视频介绍资料,是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可以说是西湖学子为西湖量身打造的解说词。通过这些视频资料,可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西湖。”大队辅导员老师说,而且通过这个平台,也是给了孩子一个最佳的展示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