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12时4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施分离,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即将踏上返回之旅。截至目前,他们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工作生活了3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 一天后,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将首次从高度约393公里的轨道上返回,考核从空间站运行轨道返回的相关技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继续在轨运行、开展有关科学实验,于2017年4月接受天舟一号飞船的访问。 撤离 主要有三项准备工作 据景海鹏介绍,返回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轨产生的实验数据的回收,二是舱内环境的整理,三是离开天宫之前进行状态设置。 景海鹏表示,在太空栽培的生菜、结茧的蚕都是要带回来的。还有在太空中采集的尿液、唾液等样本,还有离轨前采的大气微生物样本,也要带回地面来分析。另外,一些垃圾放在天宫上是比较危险的,为了保证天宫后续任务,必须带走。残余食品垃圾、卫生用品垃圾,还有在轨实验产生的一些垃圾,比如电池、电极,都打包后放入轨道舱,然后随轨道舱坠入大气层销毁。 组合体分离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已经撤收了天宫二号舱内的有关试验装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中。离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前,景海鹏、陈冬向地面科技人员和关心支持航天事业的人们表达了感谢和敬意。 随后,2名航天员身着舱内航天服,回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关闭返回舱舱门,进行返回前各项准备工作。两个航天器分离后,神舟十一号飞船首先撤离至120米停泊点保持位置,状态确认正常后,在地面指令控制下逐渐远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返回 将面临重重考验 载人航天器的安全返回,关系着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是载人航天任务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从技术层面来说,航天器的返回包括再入大气层、减速、着陆等复杂过程。 飞船的返回之路会面临重重考验。针对这些考验,设计人员做了充分的准备,保证返回舱平安回家。 着陆 拟定43种应急预案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进入倒计时,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的主着陆场区参试设备状态良好,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已经具备执行任务能力。 据了解,主着陆场区搜救队伍14日进行了任务前的最后一次全系统演练。主着陆场区参试人员9月份陆续进场,并结合以往任务经验和这次任务的特点,制定了搜救方案。他们还设想了可能出现的返回舱着陆姿态异常、着陆点偏离、遇恶劣天气等多种异常情况,拟定了43种应急预案。 截至目前,全系统开展了综合演练9次,针对性训练30余次,地面搜救分队模拟训练14次,有效检验了返回舱救援方式的正确性。 链接 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 飞行任务大事记 9月15日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 10月17日 神舟十一号成功升空,将景海鹏、陈冬两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10月19日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环接触,在顺利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后,两个飞行器形成组合体。航天员成功进入天宫二号。 10月20日 航天员开展太空养蚕实验,完成首次太空跑台训练以及在轨眼手协调、听力等身体机能的测试。同日,天宫神舟组合体由倒飞状态转为正飞。 10月21日 两名航天员进行在轨脑力负荷、在轨情绪特征研究等实验和测试。 10月22日 航天员通过笔记本电脑收发邮件、实时下传实验数据。 10月24日 景海鹏50岁生日,接受了工作人员来自地球的祝福。当日,天宫神舟组合体首张合影图像传回到地面。 11月9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同景海鹏、陈冬通话。 11月17日 景海鹏和陈冬将开始进行撤离天宫二号的准备工作,并进入神舟飞船,之后将返回地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