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胜伟 记者 熊艳 近日,浙农林大学教授一份关于“竹林碳汇促进产业发展”报告引发国际关注,他将竹子的“洪荒之力”——固碳功能,推向全世界。 11月7日—18日,联合国第22届气候变化大会在摩洛哥南部城市马拉喀什召开,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周国模教授在“中国角”首场边会上发表学术评论,这也是他第8次应邀参加。 会上,周国模教授以“竹林碳汇促进产业发展”为主题,展开案例介绍和评论,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和媒体的关注。 研究证明,一公顷毛竹的年固碳量为5.09吨,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再加上竹林生长迅速,三到五年就可以成竹,这使竹林成为固碳能力最好的造林项目之一。“竹林增汇技术和竹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可以使竹林经营者把提质增汇与增收相结合,促进竹林生态价值货币化以及竹林碳汇产业的形成,通过竹林碳汇项目开发增加收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周国模说。 近年来,周国模教授团队已在浙、湘、川等竹子重点分布区,累计推广竹林提质增汇减排综合经营面积100多万亩,帮助两万多户竹农开发自愿核证减排量竹林经营碳汇项目30多万亩,可以产生核证减排量约430万吨。杭州现有竹林面积245万亩,排全省第一,为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减缓全球变暖趋势作出了贡献。今年杭州还评选出西湖区云栖竹径、萧山区云石竹乡等“十大最美竹乡”。这个秋日,不妨去竹林里享受“氧气生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