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磊 文/摄 笕桥俞章路88号浙宝大厦,昂立于一片农居房中。温柔冷静的布料图书馆,就栖身于浙宝大厦的8楼。 它酷得很艺术,名为图书馆,却没有一本书,传播介质全是布料;它酷得很有底气,就连方桌也是自主设计,原木与水泥结合,水泥表面以意大利工艺处理,触感极其细腻,不扎皮肤。主理人马女士告诉我,木代表“天然纤维”,水泥意味着“化学纤维”,这里的空间隔断材质也都是布料加工包裹而成。 如此巧思奇工,均源自一个理念:再造与重生。 这位静水深流的女性,素面朝天,一身雅黑。谈及图书馆与周边乡土生态的气质落差,她笑了:“在笕桥待了很多年,这里的原生态很温暖,你看窗外,每两分钟就有火车呼啸而过,所以我再三选址,还是想要回到笕桥,在平凡真切的生活中,沉下心来研究材料,这就是我的初衷。” 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图书馆,它甚至具备材料设计研发的功能——因为马女士已在布料行业沉潜了18年,而她本人又毕业于哲学系,看待行业变迁自然有着与众不同的视角。她认为:“材料不仅仅是行业供应链零件,它本身也能有美学表达,也能进行艺术呈现。” 一块涤纶 20多种质感呈现 开幕展“1-20布料计划”所呈现的天马行空,就超越了大众的想象极限:把一块100%涤纶布料作为基布,交给12位独立设计师,经过布料图书馆研发设计团队以多种现代工艺技术对其进行处理,而拥有了万般变化,它们或再现了戈壁流沙的荒芜,或勾勒出云雾山峦之美,或散发着铠甲的金属光泽,甚至可以对空间打褶。 馆内展示的20多件“1-20布料计划”成衣,从视效到触感都大相径庭,有的垂坠如丝绸,有的手感如纸却无法戳破,很难想象,它们其实都是同一种布料制成的。 “服装的设计,不仅仅是剪裁和廓形。材料也不只是被选择的命运,它也有生命力,也能参与创作,若每个来访者静下心来,在布料图书馆的工艺和馆藏材料得到激发,都能成为材料创作人。”她说。 她这话自然是有根据的:布料图书馆的“心脏”,精选展示着1800多款自主研发的当代材料,分享给设计师、品牌等群体使用,还有围绕着“复合”这个当代工艺而展开的工作坊。 3天来了800多人 有买手店也有建筑师 布料图书馆开张3天,接待了800多人。有服装品牌商、材料人、生产商、设计师、买手店、高校专业师生,也有北京服装协会的负责人,甚至,还有建筑师。 未来,这家布料图书馆将关注国内外创作及研究力量,以“共建共生、互助启发”的态度,共同探索新型材料,创造一个基于材料实践的创作者家园;还将面向广泛的创意群体及大众,通过策划材料及创作领域的主题展览、论坛、工作坊及产品等多样化形式,共同促进参差多态的创意生活及思维方式。馆内还接受专业团队的预约研讨创作。 开幕展“1-20”将持续到今年12月11日,观展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