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11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05:深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浜河部落,一个可复制的多赢模式?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江干环机场地区破局城市化“洼地”难题
浜河部落,一个可复制的多赢模式?
2016-11-18
空中俯瞰“浜河部落”。
改造前。
改造后。
内部装修效果图。

文/记者 孙钥 江干报道组 舒也文 通讯员 沈鹏

摄/记者 李忠

故土难离。

王国娟的新房买在了远洋心里,商品房小区,离浜河老房子不过“一炮仗路”。

站在11楼的窗口,一抬眼就能俯瞰村庄全貌。“喏,就是那幢。拆房子、搭上脚手架、外立面改造、铺沥青……我天天看着呢。”

“十三五”末,杭州有个小目标——246个城中村将华丽转身为“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都市新区”。

而从去年开始,江干就酝酿在浜河社区试点“美丽乡村”——引入专业运营商,打造一个集办公、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青年众创社区“浜河部落”,试图在环机场地区破局城市化“洼地”难题,盘活资源,撬动供给侧改革。

大半年过去了,浜河二组早已不是王国娟搬家时的破败模样,成了白墙黑瓦、挺有创意的一处小园区。

她的家,跟着旧貌换新颜。

困于“洼地”

城市东扩,一直有一块“洼地”——环机场地区。

它环的是笕桥机场,主要是指德胜路以北,东临余杭区乔司镇,西至省农科院,南至德胜东路,北至石大线。涉及笕桥街道的有横塘、同心、黄家、俞章、水墩、黎明、笕新、浜河等8个撤村建居社区。

因为机场,这一区域的城市化却有了近乎“严苛”的制约因素。

“机场有限高,该区域受到建筑物高度8米-20米不等、容积率0.8-1.5的严格限制,严重影响城市空间的立体开发。”浜河社区书记徐志强说,“大项目压根引不来。”

虽然早已翻牌为社区,但内部还是农村面貌。

“几乎家家有违建,比如二楼加盖辅房、围墙外再搭违建,还有人家在顶层进行部分加盖。”江干区拆违办主任楼建锋说。

王国娟也坦言,虽说一年租金进账20万元,可环境差是真差,“小女儿都不愿意请同学来家里玩。”

选浜河做试点,也是因为它交通便利。“离德胜入城口最近,地铁也不算太远,九和路地铁站走走过去,不到1公里。”笕桥街道社会事务科科长郝冬说。

项目一共涉及二组39户村民。结合备塘路综合整治工程,红线内7户需要拆迁,剩下32户采用返租形式进行改造。

“摸着石头过河”

这样的模式,在江干区也是头一次。

经历过大大小小拆迁、回迁工作的郝冬,这回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返租最大的不同,就是具有可持续性。说白了,就是每年在保证租金收益的基础上,村民产权人权益不变。”

第一步,得制订一套刚性政策。

“我们花了大部分时间在入户调查上。要知道,32户村民,每户人家位置、结构、大小都不一样,年租金肯定也不一样。”郝冬说,一次次入户下来,根据每家每户刨去自住情况,先匡算出纯租金年平均收益,“搬离后如果打算租房的,我们要有租金补贴,买商品房的,我们还要适度对预缴物业费进行补助。”

政策考虑极细,甚至到水电费差价也有补贴。

“由江干区城建开发公司和浜河社区出面,与百姓签订租赁合同,租期为15年,一次性给予3年租金,年租金每三年递增3%。”他说。

心里小算盘一打,大家也都有了底。

紧接着,社区两委班子、村民组长、居民代表、党员干部带头搬家,“解决了40%,氛围上来了,工作也好做了。”年初进场,4个月时间,所有村民都签了返租合同。

就拿王国娟家来说,一年租金到手20万元。

“政府一次性付了3年,刚好新房子首付款有了眉目。听说以后每年都要涨呢。”她今年3月份入手新房,眼见房价一天一个样,“好多人都说我们点子准,羡慕着呢。”

破局迎多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

浜河就是这样一个样本。

笕桥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经发科长周建永说,浜河从一个人员结构复杂、发展受限,集体经济薄弱的地区,到导入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型产业,引来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在实现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还大大提升了整个环机场地区的环境面貌。

浜河的计划是:3年内培育优秀企业100家,提供白领就业岗位2000个,年营收超过千万元的企业超过50家。同时还有20间办公场地,用于大学生创业孵化器,计划引进大学生文创、新型产业、高新科技等项目。

目前外立面已经做好,专业运营平台也引来了——是来自东业电商园核心团队,曾成功打造过东方电子商务园、禧福汇等专业园区。

在“浜河部落”这个小社区里,有一个由原先老厂房改建的loft式集中办公区域。据说外形会很有创意,敞亮的落地玻璃窗,像几个集装箱随意堆叠的造型。

27幢农民房,一共400多间单身公寓,会打造成楼下办公、楼上居住的模式。

单身公寓面积从10多平方米到20多平方米大小不一,装修风格各异,每间都配备了独立卫生间,可以拎包入住。屋顶露台则会打造成花园式休闲区域,喝茶、看星星,别提多惬意了。

“腾笼换鸟”期待复制

农民房里还会单独辟出两幢楼,一幢“男神楼”,一幢“女神楼”。两幢楼的中间会架起一座小小的“鹊桥”连通公共区域,让男生女生共同使用。

至于入住标准,园区负责人说,在交付入住前会有一个“男神女神评选”,有才艺的男神女神,甚至可以享受免费入住或者减免租金的优待。

小社区里还有不少配套也是年轻人的最爱。比如玻璃屋顶的阳光健身房、篮球场,还有超大的“轰趴馆”——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开party的,里面设置了大大的吧台、ktv室、书吧、室外BBQ区、游戏竞技区、影音室、网咖、餐厅,一个公司的小伙伴或者三五好友可以在这里玩上一整天。

小社区里还有个小公园,未来会被开辟成文创角,会有创意跳蚤市场、闲置物品交换、趣味产品售卖街。

当然,小社区里的美食一条街也会配套引入各种餐饮和小吃。

“目前一期6幢农居楼,已经有4幢被预订了,大致年底前就能开园。”园区负责人说,整个27幢全部装修好得到明年夏天了。

今后园区里要修建两个立体车库,加上地面停车位,能最大限度满足大家停车的需要。此外还要开设循环巴士,覆盖到周边公交站、地铁站、大型园区等。

此外,园区还与银行合作,开发房租贷款产品,实现房租按月缴纳。

周建永说,未来笕桥将以浜河为模板,有计划复制到整个环机场地区,逐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在改善百姓居住环境、造福当地居民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成为地方财政的有力增长点。

我来说几句

融入城市 化蛹为蝶 王俊勇

城中村是一个特别之处,它在城市里,却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城中村如何改造?这是很多地方在城市化进程中绕不过去的难题。

对这个难题,江干区迎面而上,通过供给侧改革,盘活各种资源,搅动一池春水。在浜河社区的改造中,江干区做到以人为本,充分照顾居民利益,改造方案公开公平,打消居民疑虑,使改造得以顺利推进。

从“村”变“城”,并不只是简单地盖新房子,还需要产业支撑。在这方面,江干区因地制宜,进行了通盘谋划,在浜河社区引进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筑巢引凤,新社区的未来大有可期。

城中村改造,是“村民”通往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城中村改造好了,城市建设才能整体有序推进,公共服务才能提升完善,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杭州还有246个城中村,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它们都能融入城市,化蛹为蝶,成为“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都市新区”。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江干环机场地区破局城市化“洼地”难题
浜河部落,一个可复制的多赢模式?
2016-11-18
空中俯瞰“浜河部落”。
改造前。
改造后。
内部装修效果图。

文/记者 孙钥 江干报道组 舒也文 通讯员 沈鹏

摄/记者 李忠

故土难离。

王国娟的新房买在了远洋心里,商品房小区,离浜河老房子不过“一炮仗路”。

站在11楼的窗口,一抬眼就能俯瞰村庄全貌。“喏,就是那幢。拆房子、搭上脚手架、外立面改造、铺沥青……我天天看着呢。”

“十三五”末,杭州有个小目标——246个城中村将华丽转身为“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都市新区”。

而从去年开始,江干就酝酿在浜河社区试点“美丽乡村”——引入专业运营商,打造一个集办公、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青年众创社区“浜河部落”,试图在环机场地区破局城市化“洼地”难题,盘活资源,撬动供给侧改革。

大半年过去了,浜河二组早已不是王国娟搬家时的破败模样,成了白墙黑瓦、挺有创意的一处小园区。

她的家,跟着旧貌换新颜。

困于“洼地”

城市东扩,一直有一块“洼地”——环机场地区。

它环的是笕桥机场,主要是指德胜路以北,东临余杭区乔司镇,西至省农科院,南至德胜东路,北至石大线。涉及笕桥街道的有横塘、同心、黄家、俞章、水墩、黎明、笕新、浜河等8个撤村建居社区。

因为机场,这一区域的城市化却有了近乎“严苛”的制约因素。

“机场有限高,该区域受到建筑物高度8米-20米不等、容积率0.8-1.5的严格限制,严重影响城市空间的立体开发。”浜河社区书记徐志强说,“大项目压根引不来。”

虽然早已翻牌为社区,但内部还是农村面貌。

“几乎家家有违建,比如二楼加盖辅房、围墙外再搭违建,还有人家在顶层进行部分加盖。”江干区拆违办主任楼建锋说。

王国娟也坦言,虽说一年租金进账20万元,可环境差是真差,“小女儿都不愿意请同学来家里玩。”

选浜河做试点,也是因为它交通便利。“离德胜入城口最近,地铁也不算太远,九和路地铁站走走过去,不到1公里。”笕桥街道社会事务科科长郝冬说。

项目一共涉及二组39户村民。结合备塘路综合整治工程,红线内7户需要拆迁,剩下32户采用返租形式进行改造。

“摸着石头过河”

这样的模式,在江干区也是头一次。

经历过大大小小拆迁、回迁工作的郝冬,这回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返租最大的不同,就是具有可持续性。说白了,就是每年在保证租金收益的基础上,村民产权人权益不变。”

第一步,得制订一套刚性政策。

“我们花了大部分时间在入户调查上。要知道,32户村民,每户人家位置、结构、大小都不一样,年租金肯定也不一样。”郝冬说,一次次入户下来,根据每家每户刨去自住情况,先匡算出纯租金年平均收益,“搬离后如果打算租房的,我们要有租金补贴,买商品房的,我们还要适度对预缴物业费进行补助。”

政策考虑极细,甚至到水电费差价也有补贴。

“由江干区城建开发公司和浜河社区出面,与百姓签订租赁合同,租期为15年,一次性给予3年租金,年租金每三年递增3%。”他说。

心里小算盘一打,大家也都有了底。

紧接着,社区两委班子、村民组长、居民代表、党员干部带头搬家,“解决了40%,氛围上来了,工作也好做了。”年初进场,4个月时间,所有村民都签了返租合同。

就拿王国娟家来说,一年租金到手20万元。

“政府一次性付了3年,刚好新房子首付款有了眉目。听说以后每年都要涨呢。”她今年3月份入手新房,眼见房价一天一个样,“好多人都说我们点子准,羡慕着呢。”

破局迎多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

浜河就是这样一个样本。

笕桥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经发科长周建永说,浜河从一个人员结构复杂、发展受限,集体经济薄弱的地区,到导入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型产业,引来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在实现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还大大提升了整个环机场地区的环境面貌。

浜河的计划是:3年内培育优秀企业100家,提供白领就业岗位2000个,年营收超过千万元的企业超过50家。同时还有20间办公场地,用于大学生创业孵化器,计划引进大学生文创、新型产业、高新科技等项目。

目前外立面已经做好,专业运营平台也引来了——是来自东业电商园核心团队,曾成功打造过东方电子商务园、禧福汇等专业园区。

在“浜河部落”这个小社区里,有一个由原先老厂房改建的loft式集中办公区域。据说外形会很有创意,敞亮的落地玻璃窗,像几个集装箱随意堆叠的造型。

27幢农民房,一共400多间单身公寓,会打造成楼下办公、楼上居住的模式。

单身公寓面积从10多平方米到20多平方米大小不一,装修风格各异,每间都配备了独立卫生间,可以拎包入住。屋顶露台则会打造成花园式休闲区域,喝茶、看星星,别提多惬意了。

“腾笼换鸟”期待复制

农民房里还会单独辟出两幢楼,一幢“男神楼”,一幢“女神楼”。两幢楼的中间会架起一座小小的“鹊桥”连通公共区域,让男生女生共同使用。

至于入住标准,园区负责人说,在交付入住前会有一个“男神女神评选”,有才艺的男神女神,甚至可以享受免费入住或者减免租金的优待。

小社区里还有不少配套也是年轻人的最爱。比如玻璃屋顶的阳光健身房、篮球场,还有超大的“轰趴馆”——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开party的,里面设置了大大的吧台、ktv室、书吧、室外BBQ区、游戏竞技区、影音室、网咖、餐厅,一个公司的小伙伴或者三五好友可以在这里玩上一整天。

小社区里还有个小公园,未来会被开辟成文创角,会有创意跳蚤市场、闲置物品交换、趣味产品售卖街。

当然,小社区里的美食一条街也会配套引入各种餐饮和小吃。

“目前一期6幢农居楼,已经有4幢被预订了,大致年底前就能开园。”园区负责人说,整个27幢全部装修好得到明年夏天了。

今后园区里要修建两个立体车库,加上地面停车位,能最大限度满足大家停车的需要。此外还要开设循环巴士,覆盖到周边公交站、地铁站、大型园区等。

此外,园区还与银行合作,开发房租贷款产品,实现房租按月缴纳。

周建永说,未来笕桥将以浜河为模板,有计划复制到整个环机场地区,逐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在改善百姓居住环境、造福当地居民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成为地方财政的有力增长点。

我来说几句

融入城市 化蛹为蝶 王俊勇

城中村是一个特别之处,它在城市里,却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城中村如何改造?这是很多地方在城市化进程中绕不过去的难题。

对这个难题,江干区迎面而上,通过供给侧改革,盘活各种资源,搅动一池春水。在浜河社区的改造中,江干区做到以人为本,充分照顾居民利益,改造方案公开公平,打消居民疑虑,使改造得以顺利推进。

从“村”变“城”,并不只是简单地盖新房子,还需要产业支撑。在这方面,江干区因地制宜,进行了通盘谋划,在浜河社区引进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筑巢引凤,新社区的未来大有可期。

城中村改造,是“村民”通往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城中村改造好了,城市建设才能整体有序推进,公共服务才能提升完善,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杭州还有246个城中村,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它们都能融入城市,化蛹为蝶,成为“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都市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