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11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11:西湖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我的中学
祸水东引
你知道为什么马路上都是金光灿灿的屎臭吗
让孩子学艺术是个好选择吗
最佳拍档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
最佳拍档
2016-11-18

况正兵(出版古籍的工匠)

此文献给张晓春,一位邻家的大哥。

他大概比我大7岁,父亲命我称他表叔,因为辈分不能乱。没人时,他说:“你还是叫我哥吧,叫名字也行。表叔听得我心里发麻。”

五岁时,他带我去集市看电影,票价五毛。我们故意等到电影开场之后再去买票,然而放映员守在门口,仍然要收五毛。

张晓春大叫起来:“电影都开始十几分钟了,你还收全价,你怎么好意思?”几番唇齿交锋,终于谈定三毛入场。至于小孩,“我的天,没听说过小孩也要收钱的,你收钱也太过分了”,于是一大一小两人,昂昂然入场。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光头和一个油头粉面的年轻人。他们被一群人追,驾着一辆似乎性能不怎么好的车逃走。途中车辆撞到路中间的电线杆,如被刀劈一样一分为二,两人各自开着半片车,大呼小叫地逃命。动作滑稽,表情夸张,笑得我喘不过气来。

七八岁时,他坐在书桌前做作业,我则去翻他书包里的武侠小说。等他做完作业,我便恋恋不舍地还给他,眼巴巴地等他看完。房间四面无窗,只靠屋顶的一面亮瓦引入天光。下雨时,雨水一股股流过,像一条长长小白蛇哧溜而下,绵绵无尽;天晴时,阳光从亮瓦射进屋里,形成一面光柱;细小的灰尘在光柱中闪闪发光,如好奇的鱼子漫无目的地游走。我刚看了武侠,豪情正盛,常以手作刀,对准光柱斜斜劈下,发光的微尘如同受惊之鱼四散奔逃。他去牵牛喂水、捉鸡入笼的间隙,我抓起书来赶紧看几页。

书中经常夹十几页色情描写,情节与前后无关,连页码都不相连。我表示非常不解。

他哈哈大笑:“你小孩子不懂,这才是最好看的部分。”

十三岁时,父亲带我去县城参加小升初考试,考完后,便携我去参观张晓春在县城刚买的房子。房子总价两万,共有房屋四间,其中只有一间卧室简单刷了墙壁,放了床铺;另外的全是水泥墙面,电线乱七八糟地挂在墙上。他说,这房子还得装一装,我们两口子还要出去打工,把装修钱挣回来。

老婆是他中学的同学,名叫周春晓,长得很白净,只是眼睛很小,眯成一条线,似乎一直在半笑。两人没扯结婚证,但已像夫妻一样住在一起。这在当时可算出格。他的父亲到我家来,一提起这桩不告而娶的婚姻,便气得直拍大腿:“买房不听我话,找老婆也不听我话,我是不管了,随便他两口子怎么搞。”

价值两万的房子很阴暗。窗户外是吾县的桂溪农贸市场,有一条涸而不流的河,扔满各种菜帮子、菜叶子、鸡毛蒜皮、死鱼死虾,开窗便是一股恶臭。

自此后我们便未再见。但坏消息一件件,由父母口中听来:他们举办了婚礼,但结婚时夫妻俩吵架了,当场便摔了碗碟;他们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留在村里由爷爷奶奶照看,两岁时跌到粪池中淹死;他们又生了三个小孩,一女二男,但夫妻俩终于离了婚,女儿归母亲,儿子归父亲;他得了癌症,治病花了很多钱。

2012年春节,我回到村里,得悉他正在家里养病。那时他们全家已经搬离七八户人家聚居的三合院,在公路边另造了一栋外表光鲜的三层小楼。

我和我妹妹一起去看他。他戴着一顶帽子,坐在床上。床是旧的,柜子也是旧的,大概是不舍得扔的家具。只有床上的被子崭新亮丽。

他已经不认识我了,问我妹妹:“你哥哥过年没回来?我好多年没看到他了。”

我哈哈大笑:“我不就是嘛,在你面前呢。”

他盯着我看了一会:“你完全长变了,脸型都不同了。要细看才看出眼睛眉毛有你小时候的样子。”

他的病是骨癌,肿瘤所在的位置在尾椎骨上,发病时坐卧不安,只能站着。谈起生病的原因,“肯定跟工作有关系。我一直在五金厂上班,负责打磨五金,每天都是坐,弓着身子磨产品,一天下来屁股最痛”,当然了,“跟命不好也有关系,辛苦一辈子,老婆没了,钱也没了”。

我安慰他说:“还有两个孩子呢。养好了病,下半辈子还长……再说城里那房子也涨了不少钱,卖了啥都有。”

“城里的房子卖不出去,”他说,“阴阳先生去看了,说风水不好。你看我买了这房子后,倒了多少霉。”

这一点,倒跟村里人看法相似。去看过那房子的乡亲,回来都大摇其头;一说起他这十几年的霉运,都归因于这间阴暗的房屋。

没多久,就传来他去世的消息。当年春节回乡,有人把他的坟指给我看。杂草丛生的荒坡上,一个灰色的坟堆,远远的一点而已。据说下葬时鞭炮放得太多,一整年坟上都没有长草。吾乡葬人,颇有古风,坟而不树,亦不立碑,若不是经人指点,谁知道此中有墓,墓中有人?

所有的生命来到世上,都是为了奏一首响亮的歌曲,曲到中途,戛然而断,听者耳中犹有余音,演奏者却已不在台上。

村人一度认定他本村是人才最佳的年轻人,身体好,口才棒,成绩佳。我也视他为榜样,其学可及,其高大的身材和大庭广众中侃侃而谈的能力却不可及。腊月,他在家里铺开桌子写对联,第二天拿到集市上去卖,赢得了顾客的好评,第二年甚至找上门来请他再写;他是村里第一批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之时,村民纷纷上门围观,问东问西。与中年才出门的打工者不同,他认为打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在老家盖屋,而是学习城里的生活方式,改变生活,因此,他坚持要在城里买房。他意气洋洋地掏出包装精美的糖果散给一众小孩,其中有我。

那部五岁时观看的电影,后来我找到了出处,名叫《最佳拍档》。两个主角,一个叫麦嘉,一个叫许冠杰。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故乡
最佳拍档
2016-11-18

况正兵(出版古籍的工匠)

此文献给张晓春,一位邻家的大哥。

他大概比我大7岁,父亲命我称他表叔,因为辈分不能乱。没人时,他说:“你还是叫我哥吧,叫名字也行。表叔听得我心里发麻。”

五岁时,他带我去集市看电影,票价五毛。我们故意等到电影开场之后再去买票,然而放映员守在门口,仍然要收五毛。

张晓春大叫起来:“电影都开始十几分钟了,你还收全价,你怎么好意思?”几番唇齿交锋,终于谈定三毛入场。至于小孩,“我的天,没听说过小孩也要收钱的,你收钱也太过分了”,于是一大一小两人,昂昂然入场。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光头和一个油头粉面的年轻人。他们被一群人追,驾着一辆似乎性能不怎么好的车逃走。途中车辆撞到路中间的电线杆,如被刀劈一样一分为二,两人各自开着半片车,大呼小叫地逃命。动作滑稽,表情夸张,笑得我喘不过气来。

七八岁时,他坐在书桌前做作业,我则去翻他书包里的武侠小说。等他做完作业,我便恋恋不舍地还给他,眼巴巴地等他看完。房间四面无窗,只靠屋顶的一面亮瓦引入天光。下雨时,雨水一股股流过,像一条长长小白蛇哧溜而下,绵绵无尽;天晴时,阳光从亮瓦射进屋里,形成一面光柱;细小的灰尘在光柱中闪闪发光,如好奇的鱼子漫无目的地游走。我刚看了武侠,豪情正盛,常以手作刀,对准光柱斜斜劈下,发光的微尘如同受惊之鱼四散奔逃。他去牵牛喂水、捉鸡入笼的间隙,我抓起书来赶紧看几页。

书中经常夹十几页色情描写,情节与前后无关,连页码都不相连。我表示非常不解。

他哈哈大笑:“你小孩子不懂,这才是最好看的部分。”

十三岁时,父亲带我去县城参加小升初考试,考完后,便携我去参观张晓春在县城刚买的房子。房子总价两万,共有房屋四间,其中只有一间卧室简单刷了墙壁,放了床铺;另外的全是水泥墙面,电线乱七八糟地挂在墙上。他说,这房子还得装一装,我们两口子还要出去打工,把装修钱挣回来。

老婆是他中学的同学,名叫周春晓,长得很白净,只是眼睛很小,眯成一条线,似乎一直在半笑。两人没扯结婚证,但已像夫妻一样住在一起。这在当时可算出格。他的父亲到我家来,一提起这桩不告而娶的婚姻,便气得直拍大腿:“买房不听我话,找老婆也不听我话,我是不管了,随便他两口子怎么搞。”

价值两万的房子很阴暗。窗户外是吾县的桂溪农贸市场,有一条涸而不流的河,扔满各种菜帮子、菜叶子、鸡毛蒜皮、死鱼死虾,开窗便是一股恶臭。

自此后我们便未再见。但坏消息一件件,由父母口中听来:他们举办了婚礼,但结婚时夫妻俩吵架了,当场便摔了碗碟;他们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留在村里由爷爷奶奶照看,两岁时跌到粪池中淹死;他们又生了三个小孩,一女二男,但夫妻俩终于离了婚,女儿归母亲,儿子归父亲;他得了癌症,治病花了很多钱。

2012年春节,我回到村里,得悉他正在家里养病。那时他们全家已经搬离七八户人家聚居的三合院,在公路边另造了一栋外表光鲜的三层小楼。

我和我妹妹一起去看他。他戴着一顶帽子,坐在床上。床是旧的,柜子也是旧的,大概是不舍得扔的家具。只有床上的被子崭新亮丽。

他已经不认识我了,问我妹妹:“你哥哥过年没回来?我好多年没看到他了。”

我哈哈大笑:“我不就是嘛,在你面前呢。”

他盯着我看了一会:“你完全长变了,脸型都不同了。要细看才看出眼睛眉毛有你小时候的样子。”

他的病是骨癌,肿瘤所在的位置在尾椎骨上,发病时坐卧不安,只能站着。谈起生病的原因,“肯定跟工作有关系。我一直在五金厂上班,负责打磨五金,每天都是坐,弓着身子磨产品,一天下来屁股最痛”,当然了,“跟命不好也有关系,辛苦一辈子,老婆没了,钱也没了”。

我安慰他说:“还有两个孩子呢。养好了病,下半辈子还长……再说城里那房子也涨了不少钱,卖了啥都有。”

“城里的房子卖不出去,”他说,“阴阳先生去看了,说风水不好。你看我买了这房子后,倒了多少霉。”

这一点,倒跟村里人看法相似。去看过那房子的乡亲,回来都大摇其头;一说起他这十几年的霉运,都归因于这间阴暗的房屋。

没多久,就传来他去世的消息。当年春节回乡,有人把他的坟指给我看。杂草丛生的荒坡上,一个灰色的坟堆,远远的一点而已。据说下葬时鞭炮放得太多,一整年坟上都没有长草。吾乡葬人,颇有古风,坟而不树,亦不立碑,若不是经人指点,谁知道此中有墓,墓中有人?

所有的生命来到世上,都是为了奏一首响亮的歌曲,曲到中途,戛然而断,听者耳中犹有余音,演奏者却已不在台上。

村人一度认定他本村是人才最佳的年轻人,身体好,口才棒,成绩佳。我也视他为榜样,其学可及,其高大的身材和大庭广众中侃侃而谈的能力却不可及。腊月,他在家里铺开桌子写对联,第二天拿到集市上去卖,赢得了顾客的好评,第二年甚至找上门来请他再写;他是村里第一批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之时,村民纷纷上门围观,问东问西。与中年才出门的打工者不同,他认为打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在老家盖屋,而是学习城里的生活方式,改变生活,因此,他坚持要在城里买房。他意气洋洋地掏出包装精美的糖果散给一众小孩,其中有我。

那部五岁时观看的电影,后来我找到了出处,名叫《最佳拍档》。两个主角,一个叫麦嘉,一个叫许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