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11月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02:热线新闻·融媒体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我想回家”
聊聊天骗骗钱,骗子专挑独居老人下手
掉“辫子”
《家委会直通车》亲子秋游季: 家长和孩子们都玩嗨了
融媒体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想回家”
2016-11-09

记者 徐夏欣

昨天,她要与他见上一面——从2014年起,这是她每月一次的规定动作。

车子一路向北,驶向良渚方向。她看着布满雨珠的车窗,缩了缩脖子。米色冲锋衣、灰色运动裤、梳理整齐却开始发白的短发,搭配的是她黯淡的神情。

太平山脚,安康医院,车停了下来。这里是负责杭州地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和对有暴力倾向精神病患者收容管制的医院。

他就住在医院里,他是她的哥哥,今年53岁。

●2010年那次发病,他砸伤了父亲和妻女。次年,他又发病,家彻底毁了。

20岁时,他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分裂。由于是间歇性发作,他的日子勉强能过。

他曾有一个健全的家庭,父母双全,有一个善良温婉的妻子,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噩梦始于2010年。

那年,他发病了,用榔头砸伤了父亲、妻子和女儿。当年5月,父亲因脑溢血去世,母亲从他家里搬了出去。

次年,他再次发病,惨剧不可逆转。

2011年5月下旬,一则新闻报道见诸杭州各大媒体:一名男子服用大量镇静类药物后留下遗书,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10岁的女儿,闭门两天,直到学校因孩子两天没上学而报警,血案才被发现。

那个几乎自灭满门的男人就是他,他成了别人口中的“杀人犯”——尽管经过司法鉴定,案发瞬间,他不能辨认、控制自己的行为。

●不发病的时候,他是个有众多爱好的人。而她,是让他保持情绪稳定的药。

她永远不会忘记已经不在人世的外甥女。2010年被砸伤后,孩子告诉家人,爸爸是因为生病才会伤害她,她不怪爸爸,希望能想办法尽快把爸爸的病治好。

每每想起懂事的外甥女,她都会热泪盈眶。

法院判决后,2014年5月,他从看守所转入安康医院,接受强制治疗。半个月后,他的情况就稳定了下来。

他对于治疗很配合,还会积极参加医院的康复活动。他喜欢读《三体》之类的科幻小说,是读书小组长。他喜欢书法,喜欢听唱军旅歌曲,他甚至向医院提议多增加一些书法类的活动。这些时候,他似乎很“懂事”。

只有“那件事”,他从不提起,医院的民警、护士也很少会和他谈起,她也只在判决结果出来后,和他聊过一次。

他进医院后,她为他处理了法务上的事情。当他提出每月想要一点零花钱时,收入本就不高的她很为难,但还是咬牙答应了。她也有个家,这里面的难,只有她自己知道。

每月一次的探望,她坚持到了如今。每次见面,她都把所有的家庭琐事、矛盾深藏起来,不让他嗅到一丝不和谐的气息。

两年多了,他已不再有病发的情况,她就是他最好的药。

●一次又一次,他提出想要回家。然而,往事如阴影般笼罩在她心头,她纠结了。

他又坐到了她面前,又提出了那个提过很多次的要求:“能不能让我回家?”

他第一次提出想申请解除强制治疗是在入院一个月不到的时候,那时候,他的病情趋于稳定。之后的两年多里,他也多次向护士长提出过同样的想法。

在曾经的交流中,他说自己当年是在“不清楚”的状态下,做下错事,非常后悔。然而,这件无法挽回的错事就像无法抹去的阴影,让人窒息。

对于他的要求,她也感到恐惧。他的疾病至今无法完全治愈,只能通过药物控制,保持相对稳定。

“如果让他出院,他会不会又做出伤害家人或陌生人的事?”她无法判断,所以,让他继续留在医院接受治疗和隔离看管是唯一的、无奈的,同时也是最安全的选择。

中午11点半,会见结束。医院娱乐活动室的一角,她低着头坐着,眼眶泛红。她想过等他年纪大了、病情稳定了,让他转去普通养老机构生活。但是,她至今无法下决心。

活动室墙上,一张病人的合影里,他对着镜头比着“V”的手势。他始终不知道,她正面临怎样的纠结。

回家!回家?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我想回家”
2016-11-09

记者 徐夏欣

昨天,她要与他见上一面——从2014年起,这是她每月一次的规定动作。

车子一路向北,驶向良渚方向。她看着布满雨珠的车窗,缩了缩脖子。米色冲锋衣、灰色运动裤、梳理整齐却开始发白的短发,搭配的是她黯淡的神情。

太平山脚,安康医院,车停了下来。这里是负责杭州地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强制医疗和对有暴力倾向精神病患者收容管制的医院。

他就住在医院里,他是她的哥哥,今年53岁。

●2010年那次发病,他砸伤了父亲和妻女。次年,他又发病,家彻底毁了。

20岁时,他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分裂。由于是间歇性发作,他的日子勉强能过。

他曾有一个健全的家庭,父母双全,有一个善良温婉的妻子,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噩梦始于2010年。

那年,他发病了,用榔头砸伤了父亲、妻子和女儿。当年5月,父亲因脑溢血去世,母亲从他家里搬了出去。

次年,他再次发病,惨剧不可逆转。

2011年5月下旬,一则新闻报道见诸杭州各大媒体:一名男子服用大量镇静类药物后留下遗书,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10岁的女儿,闭门两天,直到学校因孩子两天没上学而报警,血案才被发现。

那个几乎自灭满门的男人就是他,他成了别人口中的“杀人犯”——尽管经过司法鉴定,案发瞬间,他不能辨认、控制自己的行为。

●不发病的时候,他是个有众多爱好的人。而她,是让他保持情绪稳定的药。

她永远不会忘记已经不在人世的外甥女。2010年被砸伤后,孩子告诉家人,爸爸是因为生病才会伤害她,她不怪爸爸,希望能想办法尽快把爸爸的病治好。

每每想起懂事的外甥女,她都会热泪盈眶。

法院判决后,2014年5月,他从看守所转入安康医院,接受强制治疗。半个月后,他的情况就稳定了下来。

他对于治疗很配合,还会积极参加医院的康复活动。他喜欢读《三体》之类的科幻小说,是读书小组长。他喜欢书法,喜欢听唱军旅歌曲,他甚至向医院提议多增加一些书法类的活动。这些时候,他似乎很“懂事”。

只有“那件事”,他从不提起,医院的民警、护士也很少会和他谈起,她也只在判决结果出来后,和他聊过一次。

他进医院后,她为他处理了法务上的事情。当他提出每月想要一点零花钱时,收入本就不高的她很为难,但还是咬牙答应了。她也有个家,这里面的难,只有她自己知道。

每月一次的探望,她坚持到了如今。每次见面,她都把所有的家庭琐事、矛盾深藏起来,不让他嗅到一丝不和谐的气息。

两年多了,他已不再有病发的情况,她就是他最好的药。

●一次又一次,他提出想要回家。然而,往事如阴影般笼罩在她心头,她纠结了。

他又坐到了她面前,又提出了那个提过很多次的要求:“能不能让我回家?”

他第一次提出想申请解除强制治疗是在入院一个月不到的时候,那时候,他的病情趋于稳定。之后的两年多里,他也多次向护士长提出过同样的想法。

在曾经的交流中,他说自己当年是在“不清楚”的状态下,做下错事,非常后悔。然而,这件无法挽回的错事就像无法抹去的阴影,让人窒息。

对于他的要求,她也感到恐惧。他的疾病至今无法完全治愈,只能通过药物控制,保持相对稳定。

“如果让他出院,他会不会又做出伤害家人或陌生人的事?”她无法判断,所以,让他继续留在医院接受治疗和隔离看管是唯一的、无奈的,同时也是最安全的选择。

中午11点半,会见结束。医院娱乐活动室的一角,她低着头坐着,眼眶泛红。她想过等他年纪大了、病情稳定了,让他转去普通养老机构生活。但是,她至今无法下决心。

活动室墙上,一张病人的合影里,他对着镜头比着“V”的手势。他始终不知道,她正面临怎样的纠结。

回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