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6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04:国际·区县(市)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脱欧”派反悔:重新投 欧盟要早点分:赶紧走
传承与延续
乡贤聚力构建乡村治理新模式
杭州打造两新党建全国样板
向党说句心里话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都市周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与延续
——百年莫干山路的新故事
2016-06-27

记者 姚丽萍 傅一览 通讯员 汤臻 周莉

79岁的冯正兴没想到,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剪刀,会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面前。

莫干山路原张小泉剪刀厂地块,一把高2米的铜质大剪刀雕塑刚刚竖起来,刀锋锃亮,剪刀把手微微张开,一如它在杭州人家工作时的样子。只不过,是放大了23倍的一个大家伙。

“一模一样的,最经典的‘镶钢锻打民用剪’,我10多岁进厂,从凌晨3点打到晚上10点,一天能做11把。”说到激动处,“冯老头”嗓门梆梆响: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厂里的名气靠手艺打出来。1956年,剪刀厂搬到莫干山路上,我第一个跑过来看。60多年过去了,老厂搬走了,不过剪刀还在。

经过半年的整治,莫干山路,中国首条近代意义上的省际国道,杭州的南北交通要道即将完成新一轮整治。

道路平整了,绿化带打开了,公园来了,回忆被收好了。

在拱墅区委书记许明看来,传承和延续,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车水马龙中被展示出来。

灯泡化纤玻璃药品卷烟纸

杭州的良才和良材沿着车轮朝前走

“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财富之脉也”。孙中山先生在《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写下这句话。

1916年,孙中山来到浙江,在杭州作了题为《道路为建设着手的第一端》的演讲,于是,浙江启动省道建设计划,杭长线1928年开工,至1929年贯通,起点就在杭州市区小河(当时的杭州衡器厂,现在莫干山路附近)。

这是浙江与邻省贯通的第一条公路,也是中国首条近代意义上的省际国道,从杭州到南京,打开了新的通路。

1932年,督造京杭路,即杭州经吴兴、长兴、父子岭至南京,各取南京、杭州两地的一个字,又称京杭国道。1964年拓宽,更名为莫干山路。

杭州的良材和良才,开始有了除京杭大运河这条水路之外的另一个选择。

也因为路在,大量的企业在这里落脚。

“上世纪70年代,路上都是沙石,车一开尘土飞扬,武林门以北都是田畈,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路上才铺上沥青,周边厂越来越多,车越来越多,‘化纤厂路远’不再成为问题。”

胡建勇,蓝孔雀化纤厂的老员工,40多年,沿着莫干山路上下班,写了20万字的蓝孔雀回忆录。

华丰造纸厂、张小泉剪刀厂、杭州热电厂、蓝孔雀化纤厂、杭州灯泡厂、万马药业……报得上名号的大企业就有10多家,鼎盛时期,每家员工数以千计,设宿舍、办医院、开学校。

过去,很多人把拱墅称为杭州乃至浙江的“工业重镇”,而莫干山路,是这个“镇”与外界沟通最重要的桥梁。

近百年来,莫干山路上的车轮一转,灯泡、化纤、玻璃、药品、卷烟纸,走进杭州人的生活,也撑起了全省轻工业发展的“半壁江山”。

这里多了10个街区小公园

5.3公里健康步道请你进入城市客厅

如今的莫干山路,是一条贯穿杭城南北,连接4个城区的通衢大道。

路更宽,车更快。

2015年年底,拱墅区开展新一轮莫干山路整治工程,提出一个概念——构建现代活力产业带、开放休闲景观带和工业遗存文化带。

半年来,该区改造提升道路绿化15.5万平方米,新建健康步道5.3公里、新建道侧街区小公园10个、市政道路整治7.38公里,整治建筑121幢。

这些数字的背后,有一个关键词:“开放的城市客厅”:请你到莫干山路上来散步,慢一点,再慢一点。

“莫干山路有一个先天优势:大关路至石祥路段,有着市区少有的道路两侧规划有30米宽绿化带的城市道路。”

拱墅区住建局局长王益坚说,大关路以北,道路大部分区段内大树多。

这些曾经的“防护林”,是沿线厂区的守护者,也是这次整治的亮点。

设计将防护林打开——成为行人可以进入的绿色空间,在5.3公里长,30米宽绿道中,增加10个街区小公园,用健康慢行步道连接道路和绿地、人行道及未来建筑商业空间。

设计师姚元伟经常带着一瓶水去工地。

“人行道砖用上了陶瓷透水砖,下雨天路面不会积水。这种新材料,每平方米可以蓄水55公斤。(下转第4版)

(紧接第1版)下雨天,穿长裙的姑娘不用担心裙角沾水了。”他当着我们的面,把半瓶水倒在地上,才几秒时间,地面就没有水渍了。而新型透水材料,贯穿绿道全线。

在这里看到杭州的过去和未来

匠心和创意造就一条工业遗存文化带

除了进行平路、亮灯这些硬件提升,这次整治做了一件蛮有意思的事情。

寻人!

找老人:寻访在沿线老厂工作过的老工人、老故事,将那些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回忆收集起来。

寻新人:发起“莫干山路工业遗存主题景观小品设计大赛”,邀请年轻人为莫干山路设计作品。

“空旷的大厂房里,巨型机械手臂下纸浆倾注,成吨的卷烟纸被装上货船,顺着大运河走了一条去远方的路。”

蔡文伟交出了自己的记忆,他家里有5口人在莫干山路的厂区工作,这种记忆,被放进莫干山路的整治中。他所在的浙江泛城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是整治的EPC(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总承包单位。

90后的美院学生王晋,看着老照片,听着老故事,花了几个月泡在加工车间,从莫干山路老厂房拉来的20多吨废弃零件、机械设备中找到了新灵感。

他用老管道、电表、齿轮做了一个透视作品,从远处看,像是林立的厂区,观赏者站到某个位置,通过透视效果,看到G20的字样。

时光穿梭、钢花溅起,齿轮重新转动,老故事有了新篇章。

9所高校、设计机构的78名参赛者送来了141幅作品,7000多名市民和专家参与了评选,齿轮状的向日葵,铜质的大剪刀,钢管做的大灯泡,见证道路变迁的时钟……

13件景观小品和3个装置已在莫干山路,致匠心、致过去。

华丰造纸厂的老门口,青砖浅绿色木门,摆上了一张木椅子,抬头可以看到老底子的路灯,再往前走,是一片小公园,放上了原汁原味的“华丰厂”路灯。在这里,你可以读一读旁边的宣传栏,拍一张复古老照片。

咔嚓一下,微笑的定格中,留住那段曾经的好故事。

“我们在华丰造纸厂找到一张上世纪50年代的老照片,工作间隙,工人拉起了小提琴,有人在唱歌,有人在聆听。”

拱墅区委书记许明说,这是莫干山路人独特的情怀。在这次整治后,很多旧零件、老机器、老物件、老照片,经过了抢救性挖掘。尊重过去,莫干山路才能续接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真正成为工业遗存文化带。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传承与延续
——百年莫干山路的新故事
2016-06-27

记者 姚丽萍 傅一览 通讯员 汤臻 周莉

79岁的冯正兴没想到,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剪刀,会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面前。

莫干山路原张小泉剪刀厂地块,一把高2米的铜质大剪刀雕塑刚刚竖起来,刀锋锃亮,剪刀把手微微张开,一如它在杭州人家工作时的样子。只不过,是放大了23倍的一个大家伙。

“一模一样的,最经典的‘镶钢锻打民用剪’,我10多岁进厂,从凌晨3点打到晚上10点,一天能做11把。”说到激动处,“冯老头”嗓门梆梆响: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厂里的名气靠手艺打出来。1956年,剪刀厂搬到莫干山路上,我第一个跑过来看。60多年过去了,老厂搬走了,不过剪刀还在。

经过半年的整治,莫干山路,中国首条近代意义上的省际国道,杭州的南北交通要道即将完成新一轮整治。

道路平整了,绿化带打开了,公园来了,回忆被收好了。

在拱墅区委书记许明看来,传承和延续,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车水马龙中被展示出来。

灯泡化纤玻璃药品卷烟纸

杭州的良才和良材沿着车轮朝前走

“道路者,文明之母也,财富之脉也”。孙中山先生在《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写下这句话。

1916年,孙中山来到浙江,在杭州作了题为《道路为建设着手的第一端》的演讲,于是,浙江启动省道建设计划,杭长线1928年开工,至1929年贯通,起点就在杭州市区小河(当时的杭州衡器厂,现在莫干山路附近)。

这是浙江与邻省贯通的第一条公路,也是中国首条近代意义上的省际国道,从杭州到南京,打开了新的通路。

1932年,督造京杭路,即杭州经吴兴、长兴、父子岭至南京,各取南京、杭州两地的一个字,又称京杭国道。1964年拓宽,更名为莫干山路。

杭州的良材和良才,开始有了除京杭大运河这条水路之外的另一个选择。

也因为路在,大量的企业在这里落脚。

“上世纪70年代,路上都是沙石,车一开尘土飞扬,武林门以北都是田畈,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路上才铺上沥青,周边厂越来越多,车越来越多,‘化纤厂路远’不再成为问题。”

胡建勇,蓝孔雀化纤厂的老员工,40多年,沿着莫干山路上下班,写了20万字的蓝孔雀回忆录。

华丰造纸厂、张小泉剪刀厂、杭州热电厂、蓝孔雀化纤厂、杭州灯泡厂、万马药业……报得上名号的大企业就有10多家,鼎盛时期,每家员工数以千计,设宿舍、办医院、开学校。

过去,很多人把拱墅称为杭州乃至浙江的“工业重镇”,而莫干山路,是这个“镇”与外界沟通最重要的桥梁。

近百年来,莫干山路上的车轮一转,灯泡、化纤、玻璃、药品、卷烟纸,走进杭州人的生活,也撑起了全省轻工业发展的“半壁江山”。

这里多了10个街区小公园

5.3公里健康步道请你进入城市客厅

如今的莫干山路,是一条贯穿杭城南北,连接4个城区的通衢大道。

路更宽,车更快。

2015年年底,拱墅区开展新一轮莫干山路整治工程,提出一个概念——构建现代活力产业带、开放休闲景观带和工业遗存文化带。

半年来,该区改造提升道路绿化15.5万平方米,新建健康步道5.3公里、新建道侧街区小公园10个、市政道路整治7.38公里,整治建筑121幢。

这些数字的背后,有一个关键词:“开放的城市客厅”:请你到莫干山路上来散步,慢一点,再慢一点。

“莫干山路有一个先天优势:大关路至石祥路段,有着市区少有的道路两侧规划有30米宽绿化带的城市道路。”

拱墅区住建局局长王益坚说,大关路以北,道路大部分区段内大树多。

这些曾经的“防护林”,是沿线厂区的守护者,也是这次整治的亮点。

设计将防护林打开——成为行人可以进入的绿色空间,在5.3公里长,30米宽绿道中,增加10个街区小公园,用健康慢行步道连接道路和绿地、人行道及未来建筑商业空间。

设计师姚元伟经常带着一瓶水去工地。

“人行道砖用上了陶瓷透水砖,下雨天路面不会积水。这种新材料,每平方米可以蓄水55公斤。(下转第4版)

(紧接第1版)下雨天,穿长裙的姑娘不用担心裙角沾水了。”他当着我们的面,把半瓶水倒在地上,才几秒时间,地面就没有水渍了。而新型透水材料,贯穿绿道全线。

在这里看到杭州的过去和未来

匠心和创意造就一条工业遗存文化带

除了进行平路、亮灯这些硬件提升,这次整治做了一件蛮有意思的事情。

寻人!

找老人:寻访在沿线老厂工作过的老工人、老故事,将那些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回忆收集起来。

寻新人:发起“莫干山路工业遗存主题景观小品设计大赛”,邀请年轻人为莫干山路设计作品。

“空旷的大厂房里,巨型机械手臂下纸浆倾注,成吨的卷烟纸被装上货船,顺着大运河走了一条去远方的路。”

蔡文伟交出了自己的记忆,他家里有5口人在莫干山路的厂区工作,这种记忆,被放进莫干山路的整治中。他所在的浙江泛城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是整治的EPC(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总承包单位。

90后的美院学生王晋,看着老照片,听着老故事,花了几个月泡在加工车间,从莫干山路老厂房拉来的20多吨废弃零件、机械设备中找到了新灵感。

他用老管道、电表、齿轮做了一个透视作品,从远处看,像是林立的厂区,观赏者站到某个位置,通过透视效果,看到G20的字样。

时光穿梭、钢花溅起,齿轮重新转动,老故事有了新篇章。

9所高校、设计机构的78名参赛者送来了141幅作品,7000多名市民和专家参与了评选,齿轮状的向日葵,铜质的大剪刀,钢管做的大灯泡,见证道路变迁的时钟……

13件景观小品和3个装置已在莫干山路,致匠心、致过去。

华丰造纸厂的老门口,青砖浅绿色木门,摆上了一张木椅子,抬头可以看到老底子的路灯,再往前走,是一片小公园,放上了原汁原味的“华丰厂”路灯。在这里,你可以读一读旁边的宣传栏,拍一张复古老照片。

咔嚓一下,微笑的定格中,留住那段曾经的好故事。

“我们在华丰造纸厂找到一张上世纪50年代的老照片,工作间隙,工人拉起了小提琴,有人在唱歌,有人在聆听。”

拱墅区委书记许明说,这是莫干山路人独特的情怀。在这次整治后,很多旧零件、老机器、老物件、老照片,经过了抢救性挖掘。尊重过去,莫干山路才能续接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真正成为工业遗存文化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