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叶展旗(实习生) “献出”、“征服”、“下贱”——无论如何,你都不会想到,这些简单粗暴的词语会用在祖国的花朵身上;而更让你想不到的是,这里的“神逻辑”出自一本正规出版的高中教科书。 《高中生科学性教育》,这本江西省的性教育教材,祭起“科学”的旗帜,却着实让20世纪的旧观念辱了自己“21世纪”出版社的名声。书中写道,“婚前发生性行为,对女孩的心身伤害尤其巨大。女孩因爱而献出身体,并不能增加男孩对她的爱,还会被‘征服’她的男孩认为她‘下贱’,发生性关系反而会使女孩失去爱情。”字里行间,戾气逼人,仿佛女生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女孩因爱而献出身体”,简单粗暴地被理解成只要发生了性关系,你就理应低人一等,理应被人看不起。对于公众的质疑,出版社甚至不以为然。辩称“因为有加引号,并不能算侮辱女性”,在他们看来,这一颠倒黑白的错误,不过只是用词不当罢了。 教材的“苦口婆心”,暗藏着的却是男尊女卑的念头,女生是“下贱”的,男生就值得自豪?性,不是交易和契约,不是资本和资源,更不是占有和奉献;然而,男女之事却在不断被强加于“莫须有”的内涵与规则。这就像眼下刚刚过去的高考,诚然,这是重要的人生节点,学生都应全力以赴,但当人们在高考二字下写上“一考定终身”的注释,这一考试就变了味。无数人废寝忘食地投入到题海战术中,高考失利便寻死觅活,甚至不上清北誓不罢休。这成了一些人一辈子的骄傲,也成了另一些人一辈子不能忘却的阴影。这就像那教材中被“征服”的她,要“牢记阴影”。 对“婚前性行为”的污名化,若出自常人之口,旁人尚且意识到已经不合时宜;一本“经江西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面向全省高中的教材,说出这样的话,必然会引发争议;不用说女老师、女同学看了心里不是滋味,男老师、男同学看了恐怕也免不了尴尬、憋气。对性别的歧视,堂而皇之地走进中学课堂,不可谓不悲哀。 对我国的学生来说,科学的性教育还太少、开展得还太迟、还完全不够。编好性教育的教科书,是重任,是大责,是严肃的事,但不是自己严肃到“提心吊胆”,严肃到“路径依赖”,严肃到宁可“过时”而不讲科学。冠名为“科学”的教科书,更应该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责任、科学的进步。科学的性教育,从来是宜疏不宜堵,对性行为及其后果的充分了解,无疑胜过简单粗暴的言语恐吓和道德绑架。从生理、心理、经济等多方面考虑,能为自己做出负责任的决定,这才是教育所应起到的作用,而不是将“婚前性行为”一刀切地妖魔化,更不是一味将恶果抛给女生一方。科学性教育的教材更要讲科学! 编写针对中学生的性教育教科书,该怎么编、怎么传播,编写者、审定者、出版者、教师、家长、学生,都应该参与进来、进行讨论,而不是几个人“闭门造车”高高在上让人不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