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郑晖 多地出现的疑似“毒跑道”事件,最近有了新进展。央视等媒体探访河北部分地市,发现诸多小作坊、小工厂利用电缆皮、旧轮胎等橡胶废料,生产用于铺设操场跑道的塑胶颗粒。公众此前对“毒跑道”的质疑,得到了部分证实。 校园“毒跑道”产生的根源之复杂、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地域之广、带来危害之大可能超乎想象。一条“跑道”中隐含了劣质产品盛行、低价中标、违规施工、标准缺失、验收不严等一系列问题。 6月22日,央视《经济半小时》乘胜追击,继续播放“谁制造了‘毒跑道’”的后续报道,曝光问题的另一方面:一条塑胶跑道,从招标、采购、铺设、验收到正式投入使用,涉及教育、质监、工商、环保等多个部门。如果说跑道建设链条上的企业流淌“不道德的血液”,那么监管条线上的多个部门则是集体陷入“责任的打盹”。 究其原因,一位厂商表示:“塑胶跑道的监管确实有点三不管,教育部门说我不懂,属于体育部门;体育部门说学校的事情怎么会跟我有关;质监那边说你们走的是基建招标,不是货物采购,不归我管;住建部门又说,你这又不是房子,跟我们没什么关系。” 原本环环相扣的质量检测网、安全保障网,就在这样的“不管”“不顾”“没关系”中破绽百出。导致一批批来源不明、品种不清,甚至存在有毒成分的废料和橡胶垃圾,经过简单粉碎、黏合之后就成为塑胶跑道的原料,进而“一路绿灯”被铺装到校园中。公众在面对自己孩子受伤害的同时,还要忍受相关部门“踢皮球”。说到底,最伤不起的是孩子、是公众。 值得一提的是,“毒跑道”的重重隐患,不是一朝一夕埋下的。早在2003年,国内行业专家就发出了对聚氨酯跑道安全性的预警。当时提出,无论有毒无毒,焦点在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校园塑胶跑道的化学毒性检测标准和专门的检测机构,在建造过程中,单靠学校检验来达到环保要求很不现实。”历史一直在重演,十几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疱疹恶化为疮痈。 所幸的是,目前教育部回应:严处责任人,绝不手软。体育总局局长也说:发挥力量,建好“三边”工程。公众希望看到的是,在“毒跑道”事件中,该查的查,该管的管,该问责的问责;寄望用“最严标准”终结问题跑道,国家现行标准只是推荐性的,应重新修订标准,将适用范围改为强制性;唤起各方责任意识,对原材料选用、工艺技术、施工过程、产品验收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改进检测方法,把跑道上方的空气质量纳入检测范围;彻查监管部门的腐败和失职,切实厘清监管职责、做好分工协作……只有共同织就防范“毒跑道”的监督网,才能留给孩子们一条健康环保的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