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钥 通讯员 吴能奇)红梅社区14幢,住着一位高寿的俞爷爷。 他今年已经90岁了,独居在家。 年纪大了,总有些力不从心,又是独居,最怕出了意外不能及时发现。于是早些年,俞爷爷就在社区放了一把钥匙,以防不备之需。 社区呢,还给他张罗了一位“街坊”许关泉来结对帮扶。平日里,老许时不时地要来敲敲门,上门看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前段时间,他怎么也敲不开俞爷爷的门,急坏了。第一时间报告社区,才发现老人家已经神志模糊,记忆不清。 于是,立即将其送医救治。 像许关泉这样的“街坊”,在闸弄口街道还真有不少。 今年以来,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积极致力于整合一支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且具有闸弄口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闸们街坊”,引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群防群治,能让每一个人找到“主人翁”的自信心,共同把小区建成以前“大墙门”的感觉。 “街坊”究竟是谁? 有效能督察员,有街道党建共建“同心圆”单位成员,还有来自四面八方却个个身怀“绝技”的志愿者们。比如有调解特长的老大哥帮帮团,有医疗特长的辖区医院医护团队等等,他们还负责起“闸们街坊”的督察指导和培训服务。 “街坊”还分为三个梯队,分别是“网格街坊”、“社区街坊”和“街道街坊”三支队伍,像许师傅这样的是“网格街坊”,他们承担着网格内平安宣传员、隐患排查员、情报信息员、矛盾调解员、治安安全员和文明劝导员“六大员”的职责,也是深入到第一线,了解最多实情,解决更多问题的“闸们街坊”核心力量。 区别于“网格街坊”服务管理内容的细枝末节,“社区街坊”按照服务类别分层分类,分为平安巡防队、关心关爱队、矛盾纠纷调处队、文化文明队等四类队伍,每一位队员都在为辖区的文明、稳定、和谐努力发光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