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芳洲 通讯员 徐凯 700米,曾经是方发平眼中“最遥远的距离”。 “以前琅玕村是个‘死胡同’,进出就一条三米宽不到的小路,高低不平,孩子要去桐庐县上学,常得背着步行700多米才能赶上公交车。”后来家边上的大溪峡漂流红火起来了,遇上旅游高峰期就拥堵,入乡的车辆队伍排到两公里外,不仅扫了游客的兴,也降低了游客对合村乡的整体印象。 去年,一条长2.5公里,主车道宽7米的琅玕至支援循环线路修建起来了。对于在琅玕村生活了40多年的方发平来说,“根本没想到会来修这条路”;修好了,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现在我们这里变闹市区了,因为路好,隔壁高凉亭村的人也会从这边经过回村。”方发平乐呵呵地说,眼下民宿很热门,村里都在盘算着,把更多的游客吸引进来。 每一条极具乡韵的美丽公路,都是老乡眼里的致富路。近年来,桐庐县合村乡作为杭州市“联乡结村”帮扶乡镇,围绕“生态立乡、绿色富民、特色发展”的理念,在市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的帮扶下,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美丽乡村、产业提升,使这片122平方公里的广阔天地内,全域风景美,全域党建强。 全域旅游 全民致富 包括琅玕至支援旅游循环线在内,2015年合村乡“联乡结村”新招引项目3个,续建项目4个,其中溪舍拓展基地开张营业,大溪峡漂流实现“峡谷双漂”,丹霞山庄开门迎客,瑶山健康养生谷也已完成高端民宿改造。 “合村山高路远,基本没有工业,全域范围内的优质生态资源就是最大的发展资本。取消工业考核,等于让我们放下包袱,全力做绿水青山文章,选择一条最适合于合村的发展道路。”乡党委书记周萍英说。2015年,全乡共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0余万元。 游客需要“走进来”,乡里的信息也需要“走出去”。合村乡充分利用电子技术、信息产业及网络技术,将合村乡各类旅游资源信息化。 如今,合村乡的一些采摘游与民宿项目正在同“阿里旅行”商谈合作意向,以期通过网络的力量为合村旅游聚集更多人气。乡里还通过制订电子商务扶持政策,培育本土企业,建成安厨生鲜产品线下体验馆,引导农产品走上“线上+线下”的双线发展模式…… 抓人促事 党建提振 近年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仲灿多次赴合村乡实地指导“联乡结村”项目建设,召开帮扶工作座谈会,解决帮扶难点重点,为村民排忧解难。 没有强大的战斗堡垒,就没有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了给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合村乡把基层党建放到了重要位置。 比如,开展“三问合村”,即“合村有什么、百姓盼什么、我们做什么”,“解放思想、敢于担当”主题实践活动。正是在这个活动中,激发明确了创建合村乡3A景区的发展目标。“三”字头的队伍建设口令也很有意思——“三亮三晒”树形象、“三化走亲”强服务、“三张清单”提效能,既务实又亲民。此外,还有“三看三评”加强班子执行力,对村主要领导的工作业绩、作风、效能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核。同时,以网格化党建促干群凝聚力,构建出一张覆盖各村、遍及每户的管理网络,做到人人身边有组织、组织联系到人人。 王璟 制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