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蓥晖 余小平 宋桔丽 周颖菲 摄/徐青青
“把人才搞得多多的。”
近半年以来,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詹敏在多个场合提及此话——浙江经济增速最快的高新区(滨江),到底“请”来了多少人才?
自上而下排序,这份名单有点长,“国千”专家59人、“国万”专家3人、“省千”专家111人、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个、杭州市“521计划”专家50人……而仅在今年前5个月,又引进人才8327人,其中理工类本科及以上人员5912人,占全区引进人才的七成以上。
而另一方面,这份厚重的名单,从首批前来创业的“40后”专家倪诗茂,到“80后”人才骆亦奇和毛靖翔,日渐趋向年轻化,也仅在短短的5年之间——早些时候的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访浙期间,在得知位于高新区(滨江)的海康威视技术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后,十分高兴,“看到这么多年轻的面孔,我很欣慰。”
“把人才搞得多多的”
去年9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落地杭州,高新区(滨江)在此轮试验之中,担纲改革“核心区”角色。消息传至滨江后,詹敏表示,“要把人才搞得多多的。”
高新区(滨江)对人才的全球招揽,可以追溯到5年前的全省最早的海外引才“5050计划”——意在5年之内,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0名,年技工贸总收入超千万元的留学人员企业累计达到50家。
在此政策“加持”之下,王健、华桂潮等人先后来到滨江,成为高新区最早一批“国千”,两人先后创办的聚光科技以及英飞特电子,多年来一直被视为高新区(滨江)“高”与“新”技术转型升级的典范,并在如今以当年上万倍数基数发展壮大。
截至去年年底,在首轮“5050计划”成功招揽56名“国千”人才之后,詹敏随后宣布启动第二轮“5050计划”,并亲自在海创基地南楼几千平方米的中庭,答创业者问。
詹敏说,“这次新政的最大特点,就是内外并举,即便没有出国留学背景,也有可能得到‘5050’计划帮助,只要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都有可能获得最高1500万元的创业资助,而海外人才,学历也放宽到本科以上,这样降低政策门槛,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来滨江创业。”
王军一就是新一轮“5050计划”的受益者,他毕业于中科院遗传所,学历高至博士,但并无海外留学经历。不过 ,此轮“5050计划”揽才范围扩大至国内后,王军一凭借基因检测技术,拿到了今年最高额度的创业奖励580万元。
杭州高新区(滨江)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胡也静对此的解释是,“把‘5050计划’不再局限于海外留学生,也是因为想不拘一格降人才,把人才搞得多多的。”
事实上,这种对人才招揽的“扩面”,也带动了更多人才迅速集聚高新区(滨江),以王军一为例,其100多人团队中,博士学历11人,硕士以上学历70余人,而平均年龄,不到30岁,“里面很多人都是我在中科院的学弟学妹,就跟着我一起来滨江创业了。”
除了人才塔尖,还有更多塔基人才,一再筑实着高新区(滨江)经济发展的人才金字塔,数据显示,高新区(滨江)人才资源总量已超25万人,其中研发人员超过50%,位居国家高新区前列。
詹敏表示,高新区(滨江)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靠人才带动技术、企业和产业发展,所以人是最核心的。
而在新一轮“5050计划”中,高新区(滨江)已经设定了目标,“力争五年内,新建人才众创空间50个,新设人才创投基金50支,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500名,其中‘千人计划’150名。”
“把技术搞得棒棒的”
有人才,就会带来技术。
同样以“国千”人才赵蕾为例,其团队自主研发的“四通道触控一体血栓弹力图仪”,系国内首创,并打破了此前在该医疗器械领域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
“可以说,我们这款产品的上市,不但升级了国外的同款产品功能,而且因为价格上的优势,让更多医院能够买得起设备,让患者能够用得起先进设备,创造了真正的社会价值。”
而落户于高新区(滨江)的“国千”或者“省千”团队,无一不以“一技之长”,立足创新创业大潮之中。以骆亦奇博士的量康科技团队为例,在他们拿了高新区(滨江)500万元的“5050计划”创业基金后,也在“捣鼓”一个基因检测项目。
目前,在他们这个平台上,可以进行糖尿病、血脂、高血压、维生素D、基因等功能的检测,用起来也非常顺手。只要在网上预订他们的产品,他们会把指血采集盒直接邮寄到客户家里,客户在家里,按照程序采血,分别滴到特制的棉纤维纸上,再把指血采集卡邮寄回实验室,24小时之内,检测报告就会通过客户端或者微信,发送到客户手机上,一目了然。
包括基因检测在内的各种小众技术,也在此轮创新创业大潮中,逐渐被各个团队研发“解锁”,并成为此项技术的专门持有者,这种研发上的突出表现,在日益被重视的知识产权上得以体现——在过去的2015年,高新区(滨江),专利申请量达到10160件,同比增长56.81%,高出杭州平均增幅31个百分点;专利授权量达到了6338件,同比增长50.26%,已达到国家科技部确定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技术创新的核心指标。
基于此点,高新区(滨江)已经获批成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摘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之外的另一块“国字号”招牌,如今,又试图凭借基于技术之上的知识产权,发起成立浙江省首支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规模在2亿元以上。
詹敏此前对“人才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作出过一次辩证解释,“人有技术,把人吸引进来以后,再让这个人做成团队,来研发技术。在人才和技术上,我们有三句话一直不断在强化,第一句话是,人口要控制,不是越多越好;第二句话是,人才越多越好,多多益善;第三句话是,要把人才搞得多多的,把技术搞得棒棒的。”
“形成一个公司,带动一个产业”
就今年一季度经济报表显示,高新区(滨江)收获GDP181.64亿元,同比增长18.1%,分别跑赢杭州同期增幅的10.3%,以及浙江同期增幅的7.2%,在“十三五”开局之季,毫不犹豫取得了“开门红”。
而高新区(滨江)跑赢浙江经济增速的核心角色,系其多年来一直主导的信息经济产业,统计数据显示,“1-3月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收入496.6亿元,同比增长27.0%;实现利润总额89.0亿元,同比增长59.8%,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发展呈现利润增长快于销售的良好态势。”
这种来势“凶猛”的信息产业发展,即便放在整个杭州市层面,成绩仍然可圈可点——今年一季度,杭州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516.7亿元,增长24.6%,占GDP总量23.3%——由此组数据显而易见,滨江的信息产业,已立足杭州信息经济产业的重要位置。
如果把高新区(滨江)的信息产业再细分到具体的公司,不难看出有领头的阿里巴巴、网易、华三等众多这些年在滨江成长起来的企业。去年才落户滨江的网易雷火,一季度已经实现营收25亿元,网易系在滨江信息产业的地位,如今已直逼首席之位。
从引进人才,到组建团队,而后形成公司,最后带动产业,如今成为高新区(滨江)经济发展的最好路径。事实上,除了信息经济的强势崛起之外,有着众多“国千”以及“省千”等人才参与其中的大健康产业,也被格外关注,并试图成为下一个增长极。
以王军一为例,其团队已经在滨江拿到4950万元的A轮融资,出资方系滨江本土的远方光电;而在医疗器械方面耕耘多年的赵蕾,同样试图把自己的创业阵线拉长,目前公司已投资嘉兴凯实生物、杭州质子科技、杭州杏香园等多家上下游大健康项目,在未来形成完整且闭合的健康产业生态圈。
詹敏表示,“人进来以后,能带来技术,技术吸引了人家的投资。有了人才,就有好的技术,就有资金投给这个技术,然后就能形成一个公司,然后就能带动一个产业。”
这种被官方营造的创业氛围,同样被创业者认可,“省千”人才任天挺表示,“杭州以及高新区(滨江),是创业的好地方,现在有句话,叫北有中关,南有南山,中间就是杭州。滨江这个地方,有阿里巴巴、有海康威视、有华三、有华为,是一个创业福地,氛围很浓。”
绘图 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