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佩智 筹建华严经塔这件事受到了当时的书法大家周承德的极力赞同,他应邀题写了《华严经塔》及《功德录》。弘一法师为弘扬《华严经》,自然也乐意之极地为塔题偈:“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一经,是为开龠。大士写经,良工刻石。超率渡波,教法光辟。胜行希右,功德难思。回共众生,归今阿弥。” 一切准备就绪,遂将孤山之巅1914年复建的四照阁迁建凉堂之上。动工兴建华严经塔,时间是1924年,即西泠印社纪念建社廿年的后一年。李叔同、释弘伞、丰子恺、周承德均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自此,西泠一柱,耸立于孤山南麓。后来,弘一法师还专门在华严经塔前与亲属弟子合影留念。 在西泠印社内,许多建筑物的起因,不乏因个人因素而为,如还朴精庐、遁庵、鉴亭、阿弥陀经石幢、观乐楼、鹤庐等,华严经塔因人而建亦在情理之中。它由最初的个人行为引发为大众的祈福行为,这或许是他人不知西泠印社建造华严经塔的原因所在。 不经意间,华严经塔——这座本与西泠印社宗旨看似并无关联的佛教建筑,却成了西泠印社的标志性符号,进而成为西泠印社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从某个角度让人们引发联想,西泠印社之所以博大精深,因为它所有的文化都是由岁月成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