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6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11:收藏鉴赏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大小雁塔与《雁塔圣教序》
徐邦达的鉴定方法: 最典型的博物馆式的研究
古今鉴藏文献摘录
旧器如新才是宝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都市周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今鉴藏文献摘录
鉴藏 语录
2016-06-23

编/刘含之

从事古代书画鉴定学的研究,固然应对宋元以前的临摹本给予十分关注,不可放过,以免造成失误;尤为重要的,则是应把眼光集中在明清以后的摹本和仿本上。摹本与仿本的概念不同,摹本是根据前人原作加以如实的描绘,尽量追求原件的艺术效果,仿本则是出于商业考虑的仿造。好的摹本,不仅对初学者是个考验,老手或许也会出现误判。特别是同时代人的摹、临本,尤其考验人。须知并非每件作品呈现在鉴定者眼前时都会让人一目了然,马上可以下结论,而往往会存在似是而非的复杂因素,需要深入考察,寻找有力证据。如果鉴定时条件仍未具备,只能暂时存疑,不好断然判定真伪。这方面的事例所在多有,不足为怪,也不必怕人讥评。记得我们古代书画鉴定组在工作过程中,对某件作品的认识存在分歧时,自然会将各自的意见记录下来。大家一时还不能作出判断的,则用“存疑”一词表明,庶几不使有待古代书画作品应有的鉴定态度问题,这类作品不包括明清以后流传的苏州、扬州、河南、广州、长沙和北京后门的伪品在内。尽管苏州片中也偶然发现个别高手的制作,毕竟绝大多数属于商品性质,与艺术本身无丝毫联系。问题就在于对待高手作伪的佳品如何看法,值得讨论。据文献和流传作品考察,明清靠作伪为生的画工大有人在,不过极少留下姓名,致无法稽考。

——近代·杨仁恺《杨仁恺谈书法鉴定·书画鉴定学的现实意义》

大致说来,至十六世纪以来的鉴定名家,包括董其昌等人在内,对于元代以后的作品的鉴定判断,因为所见较多,经验丰富,故多能取得较佳成果,形成有权威性的共识也较为容易。相比之下,宋代及更早期之作品则因传世不多,真赝混杂,无法有效地积累鉴定所需之知识,因此所得既少又偏,更难形成共识,遂易演成无权威可依赖的乱局。然而,这个缺陷却不应成为放弃鉴定学的理由。即使今日绘画史学界对于许多传世名迹之时空位置,尤其是属晋唐五代者,几乎无法在鉴定学上形成定论,任何研究者皆无法对它置之不理。这些作品不仅是画史早期架构之所系,且为后世诸多作品之所依,更是历来多少画史论述之基础,如弃之不顾,画史的构建,不论有何创新史观,其弊亦可想而知。

——近代·石守谦《从风格到画意》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道路人塞。……此是法也。

——唐·王维《山水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古今鉴藏文献摘录
鉴藏 语录
2016-06-23

编/刘含之

从事古代书画鉴定学的研究,固然应对宋元以前的临摹本给予十分关注,不可放过,以免造成失误;尤为重要的,则是应把眼光集中在明清以后的摹本和仿本上。摹本与仿本的概念不同,摹本是根据前人原作加以如实的描绘,尽量追求原件的艺术效果,仿本则是出于商业考虑的仿造。好的摹本,不仅对初学者是个考验,老手或许也会出现误判。特别是同时代人的摹、临本,尤其考验人。须知并非每件作品呈现在鉴定者眼前时都会让人一目了然,马上可以下结论,而往往会存在似是而非的复杂因素,需要深入考察,寻找有力证据。如果鉴定时条件仍未具备,只能暂时存疑,不好断然判定真伪。这方面的事例所在多有,不足为怪,也不必怕人讥评。记得我们古代书画鉴定组在工作过程中,对某件作品的认识存在分歧时,自然会将各自的意见记录下来。大家一时还不能作出判断的,则用“存疑”一词表明,庶几不使有待古代书画作品应有的鉴定态度问题,这类作品不包括明清以后流传的苏州、扬州、河南、广州、长沙和北京后门的伪品在内。尽管苏州片中也偶然发现个别高手的制作,毕竟绝大多数属于商品性质,与艺术本身无丝毫联系。问题就在于对待高手作伪的佳品如何看法,值得讨论。据文献和流传作品考察,明清靠作伪为生的画工大有人在,不过极少留下姓名,致无法稽考。

——近代·杨仁恺《杨仁恺谈书法鉴定·书画鉴定学的现实意义》

大致说来,至十六世纪以来的鉴定名家,包括董其昌等人在内,对于元代以后的作品的鉴定判断,因为所见较多,经验丰富,故多能取得较佳成果,形成有权威性的共识也较为容易。相比之下,宋代及更早期之作品则因传世不多,真赝混杂,无法有效地积累鉴定所需之知识,因此所得既少又偏,更难形成共识,遂易演成无权威可依赖的乱局。然而,这个缺陷却不应成为放弃鉴定学的理由。即使今日绘画史学界对于许多传世名迹之时空位置,尤其是属晋唐五代者,几乎无法在鉴定学上形成定论,任何研究者皆无法对它置之不理。这些作品不仅是画史早期架构之所系,且为后世诸多作品之所依,更是历来多少画史论述之基础,如弃之不顾,画史的构建,不论有何创新史观,其弊亦可想而知。

——近代·石守谦《从风格到画意》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道路人塞。……此是法也。

——唐·王维《山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