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向芳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成为一个量体裁衣的裁缝,需要剪刀,尺子,画粉,针线。
成为一个高段位的裁缝,除了量体裁衣,还能改衣服。别人送上门的衣服,你若能修改其中的瑕疵,你才算是一等一的高手。
金达迎就是这样的裁缝。
曾经有人拿着昂贵的阿玛尼西装找上门来,试探性地递给他。因为不太合身想改动,却被十多家店拒绝,——没有裁缝敢轻易接这个活。
年轻裁缝安安静静接过衣服,几天后,阿玛尼西装被修改得完美合身。
自从2009年金达迎在杭州开了红帮裁缝定制店以来,每年都会遇到这样的客人,他的精湛手艺也传了开来。
现在他是杭州奉帮服饰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各种对他的称谓中,他最偏爱的是这几个:“金师傅”、“金老师”、“金裁缝”。
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力量,梦想有朝一日红帮裁缝可以像香奈儿那样,成为顶级文化品牌——“经典的传承,针线的艺术”。
拆袖管的逆向思维
掌握裁缝精髓
红帮裁缝兴起于清末民初,是对宁波裁缝的称呼。作为当时最早与国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之一,宁波的不少裁缝曾为外国人,又称“红毛”裁制过服装,“红帮”之名由此而来。
出现于中国近现代东西方文化交融时期的红帮裁缝,成就了中国的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洋服店、第一部西装著作,是驰名中外的服装流派。
金达迎就出生在宁波奉化的红帮裁缝世家。爷爷金德钦是红帮裁缝最早一批传人,1929年在上海开了红帮裁缝店。父亲金兴君1982年开办了乡办服装厂,厂里有上百师傅。从金达迎记事起,他就对台板、剪刀不陌生。
裁缝做的是苦差事,地位也不高,所以家人没想过让他“接班”当裁缝,但后来他的厨师梦失败后,父亲成了他的启蒙老师。
从拆袖子、拆衣服开始学起,拆的过程就是在学习,整件衣服在脑子里被分解开,领子、袖子、前片、后片,每个部分的针脚、裁法都烂熟于心。金达迎不记得拆过多少衣服,只记得起早贪黑,一天只睡2个小时是常事。
后来专门的师傅来教他,心无杂念苦学了一年,师傅说,我教不了你了。于是年轻的金达迎“单飞”去了南方。
“无骨而立”的技艺
吸引国外设计师合作
2009年,金达迎在杭州文二西路上开了一家带有红帮裁缝标志的私人定制店。彼时,他已经在深圳、香港等地工作过十几年。
为什么选择来杭州?要知道对服装定制的认同度,最高的是北上广深和哈尔滨。金达迎当时的考虑是:一,这里是家乡;二,杭州的文化氛围好。
手工定制采取“一人一版”,每个客户都是自己的设计师,经过量身、裁剪、试样、修改,一流的手工艺者做出的西服,能够修正人的体型。这种贴合度,是机器量产的衣服不可能做到的。
金达迎做的衣服,被评价为“无骨而立”,没有架子的衣服像有架子一样笔挺,立体感很足。
2011年,英国设计师Steven路过文二路,被店门口的衣服吸引,走进店跟金达迎聊得十分投机,后来双方成立了联合工作室。因为红帮裁缝的精湛工艺,金达迎跟意大利、法国等国外顶级服装设计师都建立了合作。
在与国内外同行的接触中,金达迎看到,中国制作也可以达到顶级工艺,也能被市场认可。即便是在国外,顶级裁缝也同样面临“断代”。这让金达迎有了一种力量,也有了一种使命。
要发扬一门手艺
靠的是匠心和创新
在全国目前仅有的4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红帮裁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36岁的他是最年轻的,也是最有激情与想法的。
要发扬传统技艺,最重要的就是“工匠精神”,红帮裁缝的130多道工序中,刀功、手功、车功、烫功这红帮“四功”最为人称道。想吃到果子,要先种10年的树,“这就是匠心,对职业的热爱和忠诚。”他说。
同样重要的,是产品的创新。只有与时俱进,有文化,有市场,中国的传统文化才有发展和未来,才能把非遗项目做成发光发热的文创产业。
公司有30多名工龄10年以上的红帮裁缝,并与100多名新一代的红帮裁缝手艺人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宝贵的手艺得到的回报经常是20万、30万的年薪。“老师傅们把手艺守好,传承好,公司就像是经纪人,推动这个群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了核心竞争力,具有了造血功能,才能把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金达迎有一个目标,未来要做一个红帮文化的传承基地,不仅有工作室,还要有陈列室,可供人参观带人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