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刘礼文 记者 凌怡 “不好做。”创立于去年1月的杭州某股权众筹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4月底,出于对行业风险的担忧,她已将平台出让给一家传统企业。 据盈灿咨询统计,从今年1月初至5月底,全国已关闭的众筹平台达55家,其中股权众筹平台达21家。而去年全年,倒闭的众筹平台总共也只有40家。“去年被捧得太高,今年摔得更重。”一名业内人士认为,被称为“新五板”的股权众筹一度是投资人和资本的“宠儿”,但就像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甜蜜期”过后,进入大浪淘沙阶段。 记者注意到,目前在资本寒冬与政策尚不明朗的双重压力下,杭州不少股权众筹平台也正谋求转型,试图重新站上“风口”。 发展遇“寒冬”,平台盈利难、投资风险高 不仅是倒闭的股权众筹平台数量正不断增加,股权融资项目数量也在锐减。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股权融资项目数为435个,环比4月下降了6.45%。 “不可否认的是,股权众筹是一种代表新生命力的融资方式,更适合为早期项目融资。”杭州股权众筹平台“聚募网”联合创始人邵锟告诉记者,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平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据了解,聚募网上线两年来,共发布200多个项目,其中一半以上成功融资。 邵锟告诉记者,股权众筹曾一度刮起了“杭儿风”,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它。“股权众筹平台本身的运营能力和项目质量参差不齐,很难细水长流;同时,相比于零碎、人数众多但并不专业的众筹投资人来说,优质项目更愿意找基金、天使投资人。”股权众筹看起来门槛降低了,但对应的高风险是这些低门槛投资者不能承受的。 多元化融资方式,杭州多家股权众筹平台转型 面对发展的瓶颈,谋求转型成为杭州股权众筹平台思考的问题。 “股权众筹并不是包治百病的工具,怎么让它更有价值地服务创业者值得思考。”邵锟告诉记者,在坚持做创业者首次融资伙伴的同时,目前平台已开始朝着新方向探索。 他透露,一方面是做深度孵化,以前只是纯粹的提供资金,与投资机构毫无区别,现在开始尝试先找资源,再找人才、资金。“近期与微贷网正在洽谈合作,微贷网提供资金和流量两块资源,平台帮助它寻找包括汽车产业链在内的互联网资产。” “同时,我们还在打造一个‘明星投资人’平台,为‘投资网红’服务。”邵锟介绍,这将是一个无形的网络投资机构,所有优秀的投资人都可以做自己的独立管理人,拥有自己的粉丝LP(私募基金有限合伙人)。 而早在今年年初,另一家杭州股权众筹平台也开始寻找新思路。“股权众筹确实是一种好的融资方式,但由于政策尚不明朗,我们已转型为线上‘小微企业股交所’,也就是为小微企业融资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资本汇”负责人李军华透露,由于缺乏权威性,转型后的发展也较为艰难,目前“挂牌”的数量并不多。 监管尚不完善,平台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 早在2014年,国内最早上线的股权众筹平台“点名时间”就曾宣布放弃众筹,引发了股权众筹在国内水土不服的声音。经过此后两年间的发展,随着平台数量的增加,股权众筹行业的问题更是日趋暴露。 “股权众筹发展仍然处于幼儿期,存在相关法律不明确、商业模式不清晰等问题。”盈灿咨询行业研究员、众筹研究负责人陈挚认为,平台为了规避风险,很多都将自己定位为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作为股权众筹平台,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纯信息平台’。”目前有一些平台会将收取的佣金投资到项目中,这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做法,很容易左右到投资人的决策。 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有星认为,按照现行的私募股权的监管要求,现有的大部分股权众筹平台并不符合法律规定,都是在打擦边球。“目前相关监管尚不完善,平台信息不透明,股权众筹存在较大风险,必须要监管完善才能健康发展。” 对于投资者来说,若平台对项目信息造假或是审核不严格,会导致投资人根据“虚假信息”决策投资。李有星表示,“股权众筹的还本付息周期较长,投资10个项目,可能只有1个是成功的,所以投资人需要谨慎对待。” 陈挚建议投资者,在投资项目时,要避免盲目相信项目的宣传,应自己多方调研,尽量选择一些熟知或信誉度良好的平台进行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