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迪士尼乃至迪士尼所象征的生活方式,可以视为对更好生活的一种追求,这其中具有一定程度的鼓舞力量,会刺激更多人为了美好的生活去奋斗。 特约评论员 韩浩月 离上海迪士尼正式开园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上海市消保委发布了一项消费需求调查报告,其中一条很有意思,报告显示,“收入越低,去迪士尼乐园游玩的热情越高”,调查方认为这个结果“体现出迪士尼乐园的大众化。” “收入越低,热情越高”,这是一个令人产生探究愿望的对比。根据以往中国游客出境到迪士尼游玩的经验,机票、酒店、门票、园内消费等叠加在一起,都算是一笔不菲的费用,把众多收入较低者挡在了门外。 在上海迪士尼试营业期间,有外地游客计算了一家三口游园一天的消费数字,达到了8000多元,这还不包括来回的交通费用。上海市消保委的数据显示,以迪士尼为消费重点的外地游客,在上海逗留期间,人均计划消费4215元,这也客观证明了,尽管在国内,想要来一次迪士尼之行,花费也不菲。 在美国本土,迪士尼被认为是面向中产阶级设立的娱乐场所。今年2月,美国两个州的迪士尼在节假日和周末提价20%,被诟病“米老鼠是否越来越不愿意与家境不富裕的孩子做朋友了?” 按照上海市消保委的调查,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消费者,最有愿望去迪士尼看看,这意味着,至少要花费一个月的薪水,才能到迪士尼消费一天。究竟有多少收入不高者,能够奢侈一回? 但这种“去迪士尼看看”的愿望和消费热情,传递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一方面是收入较低者对中产生活方式的向往;另一方面,虽然园区内拥挤无比,食品、玩具、纪念品等都价格很高,但迪士尼品牌隐含的文化暗示,令游客在抱怨的同时,也有喜悦与满足。收入较低者也会渴望拥有抱怨的机会,但想要赢得这样的机会,不能指望迪士尼降价,还需要提升收入水平,尽可能地加入到中等收入群体中来。 上海迪士尼的一票难求,会让人觉得,中国不缺乏大众化的大型娱乐场所,但缺乏更具号召力的旅游文化品牌、带领大众层面的消费者实现想要休憩身心的愿望。很多时候,身心的满足不能用价格来衡量,而应该用放松感与共鸣性来评价。 不管怎样,向往迪士尼乃至迪士尼所象征的生活方式,可以视为对更好生活的一种追求,这其中具有一定程度的鼓舞力量,会刺激更多人为了美好的生活去奋斗,当然,社会也应该有相应的环境与氛围,为真正努力的奋斗者提供公平的实现愿望的机会,别让热情只停留在梦想阶段。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