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玥 一大一小,两只“新秀丽”的箱子,售价不过130美金——昨天听我说出这个价格的时候,办公室的同事开始后悔:“早知道应该让你帮我带只箱子回来的。”我其实特别理解这种心情。因为即便是在出境游、海淘越来越方便,国内外价差越来越小的状况之下,这次去美国逛这家名叫costco的超市之后,我还是没忍住“贪便宜”而扛回了很多购物清单之外的东西,甚至包括了像洗面奶、洗发水、身体乳这样较低单价的“重货”,只因为它们几乎每一样都比美国“亚马逊”网站卖得还要便宜。 “贪便宜”是人的天性。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凭借更低价格取胜,这几乎是古往今来一切商业都在遵循的“丛林法则”,比如早几年我们在杭州商场常常见到的“满减”“满送”促销“血拼”大战,比如这几年被电商“价格战”打得灰头土脸的国内大多数实体零售门店。 同样是实体店,为什么美国的这家costco反而能比电商平台卖得更便宜?之前采访在美国做户外用品生意的Charlie时我问过这个问题,他没直接回答,只是说:“我知道我把产品卖给costco多少钱,再对比它卖出来的价格,价差真的很小,所以我自己一般都在这里买东西。”作为会员制仓储量贩式卖场的“鼻祖”,这种商业模式本身或许就给了costco更低定价、薄利多销的底气。在一定程度上,它跟现在不少品牌通过电商渠道进行更低单价的整箱、组合销售,用这个节、那个节吸引大伙儿“囤货”其实是一个道理。 有消息称,costco在中国的第一家实体店地址已经敲定,将落户上海迪斯尼附近。当然,开业后它是否能像在美国本土那样大获成功我其实并不是特别乐观。毕竟有着不同的国情和消费习惯,更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同类型超市“山姆会员店”也尚不能说已经大获成功。但至少,在电商强势崛起、不少人唱衰实体商业的大背景之下,它为国内实体零售业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和可能:在已有多种多样的O2O尝试、深挖互动体验、强化实体店“发现”乐趣和高品质商品与服务之外,即便是再度回归到比拼价格本身,谁又能说实体商业就一定不能赢呢? |